..续本文上一页ha kame rupe pannaras”iraye
Cittani dvadas”aruppe atthadh”anuttare tatha.
不善心十二,善心二十一,
果报心卅六,唯作心二十。
欲界五十四,色界心十五,
无色界十二,出世间心八。
节廿九之助读说明
在上述两首偈,阿耨楼陀尊者总结他在《阿毗达摩概要》至此所说的八十九种心。在第一首偈,他依诸心的本性(jati)而把它们分为四类:
十二不善心(akusala);
二十一善心(kusala);
三十六果报心(vipaka);
二十唯作心(kiriya)。
后两类心皆归纳于无记(abyakata,即不造业),因为它们非善亦非不善。
表1-5:依本性分八十九心
不善心 善心 无记心
果报心&, nbsp;唯作心
欲界 12 8 23 11
色界 --- 5 5 5
无色界 --- 4 4 4
出世间 --- 4 4 ---
总数 12 21 36 20
在第二首偈,他依心之地(bhumi)而把同样的八十九心分为另四类:
五十四欲界心(kamavacara);
十五色界心(rupavacara);
十二无色界心(arupavacara);
八出世间心(lokuttara)。
如是,虽然诸心依识知目标之相而为一心,但依不同的条件则可分别为许多种。
一百二十一心
(ekavisasatani cittani)
节三十:简说
Ittham ekunanavutippabhedam pana manasam
Ekavisasatam v”atha vibhajanti vicakkhana.
如是种种心,共有八十九;
智者再分别,一百二十一。
节三十一:详述
Katham ekunanavutividham cittam ekavisasatam hoti
1. 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pathamajjhana-sotapatti-maggacittam.
2. 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dutiyajjhana- sotapatti-maggacittam.
3. Piti-sukh”ekaggata-sahitam tatiyajjhana-sotapatti- magga-cittam.
4. Sukh”ekaggata-sahitam catutthajjhana-sotapatti- magga-cittam.
5. Upekkh”ekaggata-sahitam pabcamajjhana-sotapatti- magga-cittab ca ti.
Imani pabca pi sotapatti-maggacittani nama. Tatha sakadagami-magga, anagami-magga, arahatta-maggacittab ca ti samavisati maggacittani. Tatha phalacittani ca ti samacattalisa lokuttaracittani bhavanti ti.
如何把分别为八十九种的心再分别为一百廿一种?
1.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须陀洹道心。
2.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须陀洹道心。
3.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须陀洹道心。
4.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须陀洹道心。
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须陀洹道心。
这五种名为须陀洹道心。斯陀含道、阿那含道与阿罗汉道亦如是(各有五种道心);如此即成二十种道心。同样地,果心亦有二十种。因此共有四十出世间心。
节三十至三十一之助读说明
所有证悟道果的禅修者都因修慧(pabba)而成就;此慧即是知见无常、苦、无我三相之智。然而,诸道果之间在定力的程度上有所差别。不以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禅的禅修者名为「纯观者」(sukkhavipassaka)。当这种人达到道果时,其道果心与初禅相符。
对于以禅那为基础而修习观禅的禅修者(止行者),当达到道果时,其道果心与他们之前已证获的禅那相符。古代诸师对决定道果心属于那一个禅那层次的因素有不同的见解。有一派认为该因素是「基础禅那」(padaka-jjhana),即是在修观禅与证悟出世间道之前,作为令心专注的基础之禅那。第二派认为道心属于那一个禅那层次是决定于作为观智目标的禅那,即「所观之禅那」或「所思惟之禅那」(sammasitajjhana)。第三派则认为当禅修者已熟练于某些禅那时,他可依自己的意愿或倾向(ajjhasaya),而决定该道属于那一个禅那层次。
然而,无论是采取那一种见解,亦不论是纯观行者或止行者,一切道心与果心都是一种禅那心。如此视之是因为它们有如世间禅那一般,完全投入地思惟其目标,亦由于它们的禅支之强度与相符的世间禅那相等。道果出世间禅与世间禅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一、世间禅的目标是某种概念,如:遍相;出世间禅的目标则是涅槃,即:无为究竟法。二、世间禅只是暂时镇伏烦恼,所以诸烦恼还是潜伏性地存在;属于出世间禅的道则彻底根除诸烦恼,令它们不会再生起。三、世间禅能导致投生到色界天,因而延长了生死轮回;属于出世间禅的道则斩断把人紧缚于轮回之诸结,因而导向解脱生死轮回。最终,在世间禅里,慧次要于定;在出世间禅里,慧与定则适当地平衡:定把心专注于无为界,而慧则知见四圣谛之奥义。
根据其禅支的组合,道心与果心可依五禅的层次分类。所以除了把出世间心列为四道四果八心,亦可依照它们发生于不同的禅那层次,而把每个道心与果心分别为五种。如此分别之下,八出世间心则成四十心。
节三十二:结论
Jhanangayogabhedena katv”ekekan tu pabcadha
Vuccat”anuttaram cittam cattalisavidhan ti ca.
Yatha ca rupavacaram gayhat”anuttaram tatha
Pathamadijhanabhede aruppab ca pi pabcame.
Ekadasavidham tasma pathamadikam iritam
Jhanam ekekam ante tu tevisatividham bhave.
Sattatimsavidham pubbam dvipabbasavidham tatha
Pakam icc”ahu cittani ekavisasatam budha ti.
依禅支不同,每心分作五;
故说无上心,共有四十种。
至于色界心,依初禅等分;
无色界禅心,归于第五禅。
于是初禅等,各说十一种;
最后第五禅,则有二十三。
善有三十七,果报五十二;
是故智者说,一百廿一心。
节三十二之助读说明
无色界心归为第五禅:如前所述,无色禅拥有与第五色禅一样的两个禅支,因此被视为一种第五禅。如此,当禅修者以无色禅作为修习观禅的基础,其所证悟的道心与果心是属于第五禅出世间心。
于是初禅等,各说十一种:从初禅至第四禅,每一禅都各有一个色界善心、果报心、唯作心(一共三心),以及四个道心和四个果心,总共有十一心。
最后第五禅,则有二十三:在此第五禅包括了第五色禅与四无色禅,所以各有五个善心、果报心、唯作心(一共十五心),以及八出世间心,总共有二十三心。
把出世间善心(道心)与果报心(果心)各分别为二十心,则得三十七善心与五十二果报心。如此在「心之概要」里的诸心数目从八十九增至一百二十一。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Cittasangahavibhago nama
pathamo paricchedo.
《阿毗达摩概要》里
名为「心之概要」的
第一章至此完毕。
第二章:心所之概要
(Cetasikasangahavibhaga)
节一:序文
Ekuppada-nirodha ca ekalambana-vatthuka
Cetoyutta dvipabbasa dhamma cetasika mata.
与心同生亦同灭,所缘依处皆相同,
心相应法五十二,其等称为心所法。
节一之助读说明
心相应法(cetoyutta dhamma):《阿毗达摩概要》的第二章专只讲解第二种究竟法,即:心所(cetasika)。诸心所是与心同时发生的名法,它们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不能不与心同时生起,心也不能脱离心所而单独生起。虽然这两者在作用上互相依赖,但心被视为是最主要的,因为诸心所必须依靠心才能协助心识知目标,所以心是识知的主要成份。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就有如国王与大臣。虽说「皇上来了」,但国王是不会单独来的,而时常都有随从陪伴。同样地,每当心生起时,它决不会单独生起,而必定有心所陪伴。
在「心所之概要」里,阿耨楼陀尊者先把诸心所列入各自的种类(节二至九)。过后他会再从两方面分析诸心所。其一名为「相应理」(sampayoganaya);这方法以心所作为出发点,再探索每一个心所能与那些心相应(节十至十七)。第二种方法名为「摄理」(sangahanaya);此法以心作为出发…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