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14

  ..续本文上一页点,再探索每一个心能与那些心所搭配(节十八至廿九)。

  与心同生亦同灭:第一首偈以一切心所共有之相鉴别它们:

  一、 与心同生(ekuppada);

  二、 与心同灭(ekanirodha);

  三、 与心缘取同一目标(ekalambana);

  四、 与心拥有同一依处(ekavatthuka)。

  这四相阐明了心与心所之间的关系。如果只提及「同生」,该定义即会(错误地)把与心同时生起的心生和业生色法列为心所。然而,这些色法并不是全部都与同生的心同灭,而多数维持十七个心识剎那之后才灭。所以,为了把它们除外,故举出「同灭」之相。

  再者,有两种色法──身表和语表 ──与心同生同灭。然而这两种色法并不能缘取任何目标;这点区别了色法与名法(心与心所)。一切名法都缘取一个目标,而且俱生的心与心所必定缘取同一目标,但色法则完全不能缘取任何目标。这即是为何提及第三相:缘取同一目标。

  最后,在有色蕴的欲界和色界里,心与心所拥有同一个依处色,即五根之一或心所依处。 这是心所的第四相。

  五十二心所

  十三通一切心所

  (abbasamanacetasika)

  节二:七遍一切心心所(sabbacittasadharana)

  Katham

   (1) Phasso, (2) vedana, (3) sabba, (4) cetana, (5) ekaggata, (6) jivitindriyam, (7) manasikaro ca ti satt”ime cetasika sabbacittasadharana nama.

  如何?一、触;二、受;三、想;四、思;五、一境性;六、名法命根;以及七、作意:这七心所名为遍一切心心所。

  节二之助读说明

  五十二心所:《阿毗达摩论》所分析的五十二心所可分为四大类(见表2-1):

  一、 七遍一切心心所;

  二、 六杂心所;

  三、 十四不善心所;

  四、 廿五美心所。

  

  表2-1:五十二心所

  十三通一切心所 七遍一切心 (1) 触 二十五美心所 十九通一切美心 (28) 信

   (2) 受 (29) 念

   (3) 想 (30) 惭

   (4) 思 (31) 愧

   (5) 一境性 (32) 无贪

   (6) 名命根 (33) 无瞋

   (7) 作意 (34) 中舍性

   六杂 (8) 寻 (35) 身轻安

   (9) 伺 (36) 心轻安

   (10) 胜解 (37) 身轻快性

   (11) 精进 (38) 心轻快性

   (12) 喜 (39) 身柔软性

   (13) 欲 (40) 心柔软性

  十四不善心所 四通一切不善心 (14) 痴 (41) 身适业性

   (15) 无惭 (42) 心适业性

   (16) 无愧 (43) 身练达性

   (17) 掉举 (44) 心练达性

   三贪因 (18) 贪 (45) 身正直性

   (19) 邪见 (46) 心正直性

   (20) 慢 三离 (47) 正语

   四瞋因 (21) 瞋 (48) 正业

   (22) 嫉 (49) 正命

   (23) 悭 二无量 (50) 悲悯

   (24) 恶作 (51) 随喜

   二有行 (25) 昏沉 一无痴 (52) 慧根

   (26) 睡眠

   一痴因 (27) 疑

  通一切心所(abbasamanacetasika):首两组心所──七遍一切心心所和六杂心所──总称为「通一切」。直译其名为「与其他共有」。对于美心来说,不美心是「其他」(abba);对于不美心来说,则美心是「其他」。首两组的十三心所是美心与不美心两者「共有」(samana),而它们的品德则视其他与之共存于一心的心所而定,尤其是与之相应的「根」或「因」(hetu)。在善心里它们即是善;在不善心里它们即是不善;而在无记心里它们也即是无记。基于这一点它们称为「与其他共有」,在品德上则会变更。

  遍一切心(sabbacittasadharana):七遍一切心心所是「一切心」(sabbacitta)「皆有」(sadharana)。这些心所执行识知过程中最基本且重要的作用,缺少了它们心就根本不可能识知目标。

  一、触(phassa):巴利文phassa(触)源自动词phussati,意为「去碰」,但不应把触理解为只是色法在撞击身根。事实上它是一个心所,通过它心得以「接触」目标,而启动了整个心路过程。对于诸巴利注疏所采用的四种鉴别法 ,触的特相是「接触」;作用是撞击,即导致目标与识撞击;现起是识、依处与目标集合生起;近因是出现于诸门之境。

  二、受(vedana):受是感受及体验目标的心所。巴利文vedana并不是指感情(感情是涉及许多不同心所的复杂现象),而是纯粹对某种体验的感受;此感受可以是乐、苦、或舍。受的特相是「被感受」;作用是「体验」或享用可喜所缘的可喜之处;现起是令相应名法愉悦;近因是轻安。 其他心所只是间接地体验目标(所缘),但受则直接与完全地体验它。

  三、想(sabba):想的特相是体会目标的品质;作用是对它作个印记,以便再次体会相同的目标时能够知道「这是一样的」,或者其作用是认出以前已体会过的目标;现起是通过以前已领会过的表征分析目标(abhi-nivesa);近因是所出现的目标。它的程序可比喻为木匠通过自己在各种木材上所作的记号,而认出它们的种类。

  四、思(cetana):巴利文cetana与citta(心)是源自同一词根;它是实现识知过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称为「思」。诸注疏对思的解释是:它组织各相应法以对目标采取行动。其特相是意愿的状况;作用是累积(业);现起是指导互相配合;近因是相应法。它就有如一位大弟子,不单只自己背诵功课,也确保其他弟子都有背诵功课;所以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五、一境性(ekaggata):这是心与目标结合为一境。虽然它在禅那里作为禅支时才变得显著,诸阿毗达摩论师认为在一切心里,即使是最基本的心,它也有令心专一的能力,执行把心专注于目标的作用。其相是不散乱;作用是统一相应法;现起是平静;近因是乐。

  六、名法命根(jivita):命根有两种,其一是维持相应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维持色法之命的命根色。只有名命根才是心所。其特相是维持相应名法;作用是令它们发生(于生、住、灭);现起是维持它们存在;近因是应受维持的名法。

  七、作意(manasikara):此巴利文的直译意义是「心的造作」。作意是令心转向目标的心所;通过它目标得以呈现于心。其特相是「指引」(sarana)相应法朝向目标;作用是把相应法与目标连接起来;现起是面对目标;近因是目标。作意有如船的舵,控制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或有如马车夫,指挥已驯服的马(相应法)朝向它们的目的地(目标)。应分别作意与寻两者:前者把相应法转向目标,后者则把它们投入目标。作意是一切心不可或缺的识知因素;寻则是并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

  节三:六杂心所(pakinnaka cetasika)

  (1) Vitakko, (2) vicaro, (3) adhimokkho, (4) viriyam, (5) piti, (6) chando ca ti cha ime cetasika pakinnaka nama. Evam ete terasa cetasika abbasamana ti veditabba.

  一、寻;二、伺;三、胜解;四、精进;五、喜;六、欲;这六种名为杂心所。如是当知这十三心所为「通一切」。

  节三之助读说明

  杂(pakinnaka):这组六个心所与遍一切心心所一样,在品德上是可以变更的,即其品德决定于与之相应的其他心所。它们与遍一切心心所的差异是:它们只出现于某些种类的心,不是一切心。

  一、寻(vitakka):在讨论禅那时已介绍过寻,即五禅支的第一个。寻把心投向目标。其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虽然注释里没有提及它的近因,但可知目标即是它的近因。

  一般的寻只是把心投向目标。然而,通过培育定,寻则能变成禅支。其时它名为「安止」(appana),即把心安止于目标。寻亦称为「思惟」(sankappa),且分为「邪思惟」(micchasankappa)与「正思惟」(sammasankappa)两种。后者是八圣道的第二道分。

  二、伺(vicara):伺也是禅支之一,其特相是重复地省察目标 ;作用是重复地把相应名法置于目标;现起是把它们钩住目标;近因是目标。

  三、胜解(adhimokkha):直译巴利文adhimokkha则是「把心放开,让它进入目标」;由此译为胜解或决意。其特相是确定(目标);作用是不犹豫;现起是确定或决定;近因是须要抉择之事。基于它对目标不可动摇的决心,它被形容为石柱。

  四、精进(viriya):其特相是支持、奋斗、或激起力量;作用是支持或稳固相应名法;现起是不放弃;近因是悚惧或逼迫感(samvega) 或精进事 ,即任何能够激起精进之事…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