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如在一间老旧的屋子加上几支新柱子,以防止它倒塌,或有如作为后援的生力军令国王的军队击败敌方,精进亦能支持所有的相应法,不令它们退减。
五、喜(piti):在解释禅那时已有提过,其特相是「令欢喜」(sampiyayana);作用是令身与心清新,或遍布(胜心生色至)全身;现起是(身心)喜悦;近因是名色(译按:或目标;或目标 + 依处 + 触)。
六、欲(chanda):在此欲是指欲行动(kattu-kamata),即要实行某件事或要获取某些成就。应分别此「欲」(chanda)与属于不善的贪(lobha)或贪欲(raga)。 后两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其特相是欲行动;作用是寻找目标;现起是需要目标;近因是所希求的目标。它可比喻为把心之手伸向目标。
节四:十四不善心所(akusalacetasika)
(1) Moho, (2) ahirikam, (3) anottappam, (4) uddhaccam, (5) lobho, (6) ditthi, (7) mano, (8) doso, (9) issa, (10) macchariyam, (11) kukkuccam, (12) thinam, (13) middham, (14) vicikiccha ca ti cuddas”ime cetasika akusala nama.
一、痴;二、无惭;三、无愧;四、掉举;五、贪;六、邪见;七、慢;八、瞋;九、嫉;十、悭;十一、恶作;十二、昏沉;十三、睡眠;以及十四、疑:这十四种名为不善心所。
节四之助读说明
一、痴(moha):痴是无明(avijja)的同义词。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abbana,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ara,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应知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二、三、无惭(ahirika)与无愧(anottappa):无惭的特相是不厌恶身语恶行(或无耻于恶行);无愧的特相是不害怕恶行。它们各自的作用是无耻地为恶和无惧地为恶;现起是不退避于造恶;各自的近因是不尊重自己和不尊重他人。
四、掉举(uddhacca):掉举(散乱)的特相是不平静,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作用是令心不稳定,如风吹动旗幡;现起是混乱;近因是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五、贪(lobha):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其特相是执着目标;作用是粘着目标,如肉粘着热锅;现起是不能舍弃;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
六、邪见(ditthi):此见是指错见。其特相是不明智(错误)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行法是常、乐、我、净);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见圣者(ariya),等等。
七、慢(mana):慢的特相是骄傲;作用是自称自赞;现起是虚荣 ;近因是与见不相应的贪 。它好比发了疯。
八、瞋(dosa):瞋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近因是(九或十种)瞋怒事(aghatavatthu)。
九、嫉妒(issa):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厌恶(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十、悭(macchariya):其特相是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十一、恶作(追悔,kukkucca):恶作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后追悔;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后悔;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十二、昏沉(thina):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其特相是缺乏精进;作用是去除精进;现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无聊或怠惰。
十三、睡眠(middha):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其特相是不适业;作用是闭塞(识门);现起是昏昏欲睡;近因与昏沉的一样。
昏沉与睡眠必定同时发生,且与精进对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则有如心所的病。这一对是五盖之一,由寻心所对治。
十四、疑(vicikiccha):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学(以及对过去世、对未来世、对过去世与未来世、对缘起有疑心)。其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廿五美心所
(sobhanacetasika)
节五: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 (sobhanasadharana)
(1) Saddha, (2) sati, (3) hiri, (4) ottappam, (5) alobho, (6) adoso, (7) tatramajjhattata, (8) kayapassaddhi, (9) cittapassaddhi, (10) kayalahuta, (11) cittalahuta, (12) kayamuduta, (13) citta-muduta, (14) kayakammabbata, (15) cittakammabbata, (16) kaya-pagubbata, (17) cittapagubbata, (18) kayujjukata, (19) cittujjukata ca ti ekunavisat”ime cetasika sobhanasadharana nama.
一、信;二、念;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瞋;七、中舍性;八、身轻安;九、心轻安;十、身轻快性;十一、心轻快性;十二、身柔软性;十三、心柔软性;十四、身适业性;十五、心适业性;十六、身练达性;十七、心练达性;十八、身正直性;以及十九、心正直性:这十九种名为遍一切美心心所。
节五之助读说明
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sadharana):诸美心所可再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是一定出现于一切美心的心所。随后的三组美心所则是可变动的附随心所,并不一定须要出现于一切美心。
一、信(saddha):第一个美心所是信,其特相是(对当信之事saddheyya vatthu)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宝石能够使到混浊的水变得清澈;或启发,如出发越渡洪流 。现起是不迷蒙,即去除心之不净,或决意而不犹豫。近因是当信之事,或听闻正法等等(须陀洹的素质)。
二、念(sati):巴利文sati的词根意为「忆念」,然而作为心所,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 ;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thirasabba)或四念处(见第七章、节廿四)。
三、四、惭(hiri)与愧(ottappa):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愧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害怕;两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恶;现起是退避诸恶;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佛陀称此二法为世间的守护者,因为它们制止世间陷入广泛的不道德。
五、无贪(alobha):其特相是心不贪求目标(所缘)或心不执着目标,如水珠不粘住荷叶;作用是不执着;现起是无着;(近因是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应明白无贪并不只是指没有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拖与舍离。
六、无瞋(adosa):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对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现起是可喜可爱;(近因是目标,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无瞋也包括慈爱、温和、和蔼、友善等良好品德。
当无瞋显现为慈爱或慈梵住(metta)时,其特相是促进有情的幸福;作用是愿他们幸福;现起是去除瞋恨;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可取。应分辨此慈爱和它的近敌,即:自私的爱。
七、中舍性(tatramajjhattata):直译此心所的巴利文即是「位于中间」。这是舍心的同义词,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无着与平等的态度。其特相是平衡心与心所;作用是防止过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现起是中舍地旁观心与心所,如马车夫中舍地旁视平稳前进之马;(近因是相应名法,或依处 + 目标 + 触,或如理作意。)
对有情保持中舍的舍无量心是中舍性心所。它不分别偏袒地对待一切有情,平等地看待他们。不应混淆此舍与其近敌:「由于无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别)」。
接下来的十二个遍一切美心心所是六对,每一对都有一个关于「名身」(kaya),另一个则关于心(citta)。在此名身是指诸相应心所整体,而基于它们「整组」才称为「身」。
八、九、身轻安(kayapassaddhi)与心轻安(citta-passaddhi):这两种轻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静心所与心的不安(daratha);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现起是心所与心的安宁冷静;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恶作。
十、十一、身轻快性(kaya-lahuta)与心轻快性(citta-lahuta):这两种轻快性各自的特相是…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