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16

  ..续本文上一页去除心所与心的沉重(garubhava);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沉重;现起是心所与心不沉重;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沉重的昏沉与睡眠。

  十二、十三、身柔软性(kaya-muduta)心柔软性(citta-muduta):这两种柔软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thambha);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现起是(心所与心对目标)无对抗;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僵硬的邪见或我慢。

  十四、十五、身适业性(kaya-kammabbata)与心适业性(citta-kammabbata):这两种适业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不适业性(akammabbabhava);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适业性;现起是心所与心成功取某所缘为目标;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适于作业的其余诸盖。

  十六、十七、身练达性(kaya-pagubbata)与心练达性(citta-pagubbata):这两种练达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与心健全;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之疾病;现起是心所与心无残缺;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健全的无信等等。

  十八、十九、身正直性(kayujjukata)与心正直性(cittujjukata):这两种正直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与心的正直性;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欺骗性;现起是心所与心不狡诈;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正直的虚伪、欺诈等等。

  节六:三离心所(virati cetasika)

  (1) Sammavca, (2) sammakammanto, (3) samma-ajivo ca ti tisso viratiyo nama.

  一、正语;二、正业;三、正命:这三种名为离。

  节六之助读说明

  离:这三种属于美心所的离是刻意远离语言、行动与事业上的恶行。对于世间心,只有当有机会造恶,而刻意克制自己不犯时,离心所才会生起。在没有机会造恶的情况之下不造恶,那并不是远离,而是纯净的德行(sila)。

  诸论师把离分别为三种:一、自然离;二、持戒离;三、正断离。

  一、自然离(sampattavirati)是由于省思自己的社会地位、年纪、教育程度等等,而在有机会造恶时不造恶。例如在考虑了被捉到时于自己的名誉有损而不偷盗。

  二、持戒离(samadanavirati)是由于持了戒而不造恶。例如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服用麻醉品。

  三、正断离(samucchedavirati)是与出世间道心相应的离,它完全根除了造恶的倾向。

  本书中提到的三离心所是正语、正业、正命:

  一、正语(sammavaca):正语是刻意远离恶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废话)。

  二、正业(sammakammanta):正业是刻意远离身恶行:杀生、偷盗、邪淫。

  三、正命(samma-ajiva):正命是刻意远离邪命,如:买卖毒品、麻醉品、武器、奴隶、以及供屠宰的动物。

  此三离各自的特相是不犯语恶行、身恶行、邪命;作用是远离语恶行、身恶行、邪命;现起是不造语恶行、身恶行、邪命;近因是信、惭、愧、知足等等。它们是心对恶行的厌恶。

  节七:二无量(appamabba)

  (1) Karuna, (2) mudita pana appamabbayo nama ti.

  一、悲;二、(随)喜:这两种名为无量。

  节七之助读说明

  无量:有四种对诸有情的态度称为无量,因为它们能以一切有情作为对象,所以有无量的潜能。此四无量心是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它们又名为四梵住(brahmavihara)。

  虽然四无量心是对待有情的理想态度,但只有悲与(随)喜两者被列入无量心所当中。这是因为慈是无瞋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而舍则是中舍性心所的一种呈现方式。无瞋并不一定会呈现为慈,而是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现。但当慈生起于心中时,它一定是无瞋心所。平等对待众生的舍无量心与中舍性心所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一、悲(karuna):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见他人之苦;现起是不残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见受尽苦难的有情没有依归。当能去除残忍时此悲即已成功,若导致悲伤则已失败。

  二、(随)喜(mudita):其特相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去除厌恶(他人的成就);近因是见到他人的成就。当能去除厌恶时此喜即已成功,若导致同欢同乐则已失败。

  节八:一无痴(amoha)

  Sabbatha pi pabbindriyena saddhim pabcavisat”ime cetasika sobhana ti veditabba.

  连同此慧根,当知这廿五种为美心所。

  节八之助读说明

  慧根(pabbindriya):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实知见诸法。在此称它为根是因为对于如实知见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达摩论》里,慧(pabba)、智(bana)、无痴(amoha)三者是同义词。慧的特相是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标的油灯一般;现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 (译按──《清净道论》第十四章、段七:「由于佛陀说有定者能如实知见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胜义注》英、页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

  节九:总结

  Ettavata ca:

  Teras”abbasamana ca cuddas”akusala tatha

  Sobhana pabcavisa ti dvipabbasa pavuccare.

  如是:

  通一切十三,不善有十四,

  美(心所)廿五,故说五十二。

  心所相应理

  (cetasikasampayoganaya)

  节十:序文

  Tesam cittaviyuttanam yathayogam ito param

  Cittuppadesu paccekam sampayogo pavuccati.

  Satta sabbattha yujjanti yathayogam pakinnaka

  Cuddas”akusalesv”eva sobhanesv”eva sobhana.

  以适当之法,随后当解说,

  各个心所法,与何心相应。

  七遍一切心,杂宜则相应,

  十四唯不善,美只与美(心)。

  通一切心所

  (abbasamanacetasika)

  节十一:分析

  Katham

  (i) Sabbacittasadharana tava satt”ime cetasika sabbesu pi ekunanavuti cittuppadesu labbhanti.

  Pakinnakesu pana:

  (ii) Vitakko tava dvipabcavibbana-vajjita-kamavacaracittesu c”eva ekadasasu pathamajjhanacittesu ca ti pabcapabbasa cittesu uppajjati.

  (iii) Vicaro pana tesu c”eva ekadasasu dutiyajjhanacittesu ca ti chasatthi cittesu jayati.

  (iv) Adhimokkho dvipabcavibbana-vicikicchasahagata-vajjita-cittesu.

  (v) Viriyam pabcadvaravajjana-dvi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ajjita-cittesu.

  (vi) Piti somanass”upekkhasahagata-kayavibbana-catutthajjhana-vajjita-cittesu.

  (vii) Chando ahetuka-momuha-vajjita-cittesu labbhati.

  如何?

  一、首先,七遍一切心心所出现于所有的八十九种心。

  在杂心所当中:

  二、寻生起于五十五种心,即:除了双五识之外的所有欲界心,(54-10 = 44);以及十一种初禅心。(44 + 11= 55)

  三、伺生起于六十六种心,即:上述五十五种和十一种第二禅心。(55 + 11 = 66)

  四、胜解生起于除了双五识和疑相应心之外的一切心。(89-11 = 78)

  五、精进生起于除了五门转向心、双五识、领受心和推度心之外的一切心。(89-16 = 73)

  六、喜生起于除了忧俱心、舍俱心、身识和第四禅心之外的一切心。(121-2-55-2-11 = 51)

  七、欲生起于除了无因心和两个痴根心之外的一切心。(89-20 = 69)

  节十一之助读说明

  寻:双五识是最基本的心,只拥有七个遍一切心心所,而没有作用较为复杂的其他心所。由于这十种心的简单性质,所以寻不包括在内。寻也不包括在所有高过初禅的广大心与出世间心,因为它已在禅修时被弃除。对于十一种初禅心,见第一章、节卅二及其助读说明。

  伺:在第二禅里有伺,但不存在于更高层次的禅那。

  胜解:它不包括在疑相应心里,因为当受到疑困扰时,心无法作出任何决定。

  精进:它不包括在五门转向心、二领受心和三推度心之内,因为这些心还是相当弱与被动(见第一章、节八至十)…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