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去除心所與心的沈重(garubhava);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沈重;現起是心所與心不沈重;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沈重的昏沈與睡眠。
十二、十叁、身柔軟性(kaya-muduta)心柔軟性(citta-muduta):這兩種柔軟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thambha);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現起是(心所與心對目標)無對抗;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僵硬的邪見或我慢。
十四、十五、身適業性(kaya-kammabbata)與心適業性(citta-kammabbata):這兩種適業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akammabbabhava);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現起是心所與心成功取某所緣爲目標;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適于作業的其余諸蓋。
十六、十七、身練達性(kaya-pagubbata)與心練達性(citta-pagubbata):這兩種練達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與心健全;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之疾病;現起是心所與心無殘缺;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健全的無信等等。
十八、十九、身正直性(kayujjukata)與心正直性(cittujjukata):這兩種正直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與心的正直性;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欺騙性;現起是心所與心不狡詐;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正直的虛僞、欺詐等等。
節六:叁離心所(virati cetasika)
(1) Sammavca, (2) sammakammanto, (3) samma-ajivo ca ti tisso viratiyo nama.
一、正語;二、正業;叁、正命:這叁種名爲離。
節六之助讀說明
離:這叁種屬于美心所的離是刻意遠離語言、行動與事業上的惡行。對于世間心,只有當有機會造惡,而刻意克製自己不犯時,離心所才會生起。在沒有機會造惡的情況之下不造惡,那並不是遠離,而是純淨的德行(sila)。
諸論師把離分別爲叁種:一、自然離;二、持戒離;叁、正斷離。
一、自然離(sampattavirati)是由于省思自己的社會地位、年紀、教育程度等等,而在有機會造惡時不造惡。例如在考慮了被捉到時于自己的名譽有損而不偷盜。
二、持戒離(samadanavirati)是由于持了戒而不造惡。例如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或服用麻醉品。
叁、正斷離(samucchedavirati)是與出世間道心相應的離,它完全根除了造惡的傾向。
本書中提到的叁離心所是正語、正業、正命:
一、正語(sammavaca):正語是刻意遠離惡語: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廢話)。
二、正業(sammakammanta):正業是刻意遠離身惡行:殺生、偷盜、邪淫。
叁、正命(samma-ajiva):正命是刻意遠離邪命,如:買賣毒品、麻醉品、武器、奴隸、以及供屠宰的動物。
此叁離各自的特相是不犯語惡行、身惡行、邪命;作用是遠離語惡行、身惡行、邪命;現起是不造語惡行、身惡行、邪命;近因是信、慚、愧、知足等等。它們是心對惡行的厭惡。
節七:二無量(appamabba)
(1) Karuna, (2) mudita pana appamabbayo nama ti.
一、悲;二、(隨)喜:這兩種名爲無量。
節七之助讀說明
無量:有四種對諸有情的態度稱爲無量,因爲它們能以一切有情作爲對象,所以有無量的潛能。此四無量心是慈(metta)、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kha)。它們又名爲四梵住(brahmavihara)。
雖然四無量心是對待有情的理想態度,但只有悲與(隨)喜兩者被列入無量心所當中。這是因爲慈是無瞋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而舍則是中舍性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無瞋並不一定會呈現爲慈,而是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現。但當慈生起于心中時,它一定是無瞋心所。平等對待衆生的舍無量心與中舍性心所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
一、悲(karuna):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見他人之苦;現起是不殘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見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依歸。當能去除殘忍時此悲即已成功,若導致悲傷則已失敗。
二、(隨)喜(mudita):其特相是隨喜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現起是去除厭惡(他人的成就);近因是見到他人的成就。當能去除厭惡時此喜即已成功,若導致同歡同樂則已失敗。
節八:一無癡(amoha)
Sabbatha pi pabbindriyena saddhim pabcavisat”ime cetasika sobhana ti veditabba.
連同此慧根,當知這廿五種爲美心所。
節八之助讀說明
慧根(pabbindriya):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實知見諸法。在此稱它爲根是因爲對于如實知見諸法它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達摩論》裏,慧(pabba)、智(bana)、無癡(amoha)叁者是同義詞。慧的特相是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照亮目標的油燈一般;現起是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 (譯按──《清淨道論》第十四章、段七:「由于佛陀說有定者能如實知見諸法,慧的近因是定」;《殊勝義注》英、頁一六二:「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導。」)
節九:總結
Ettavata ca:
Teras”abbasamana ca cuddas”akusala tatha
Sobhana pabcavisa ti dvipabbasa pavuccare.
如是:
通一切十叁,不善有十四,
美(心所)廿五,故說五十二。
心所相應理
(cetasikasampayoganaya)
節十:序文
Tesam cittaviyuttanam yathayogam ito param
Cittuppadesu paccekam sampayogo pavuccati.
Satta sabbattha yujjanti yathayogam pakinnaka
Cuddas”akusalesv”eva sobhanesv”eva sobhana.
以適當之法,隨後當解說,
各個心所法,與何心相應。
七遍一切心,雜宜則相應,
十四唯不善,美只與美(心)。
通一切心所
(abbasamanacetasika)
節十一:分析
Katham
(i) Sabbacittasadharana tava satt”ime cetasika sabbesu pi ekunanavuti cittuppadesu labbhanti.
Pakinnakesu pana:
(ii) Vitakko tava dvipabcavibbana-vajjita-kamavacaracittesu c”eva ekadasasu pathamajjhanacittesu ca ti pabcapabbasa cittesu uppajjati.
(iii) Vicaro pana tesu c”eva ekadasasu dutiyajjhanacittesu ca ti chasatthi cittesu jayati.
(iv) Adhimokkho dvipabcavibbana-vicikicchasahagata-vajjita-cittesu.
(v) Viriyam pabcadvaravajjana-dvi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ajjita-cittesu.
(vi) Piti somanass”upekkhasahagata-kayavibbana-catutthajjhana-vajjita-cittesu.
(vii) Chando ahetuka-momuha-vajjita-cittesu labbhati.
如何?
一、首先,七遍一切心心所出現于所有的八十九種心。
在雜心所當中:
二、尋生起于五十五種心,即:除了雙五識之外的所有欲界心,(54-10 = 44);以及十一種初禅心。(44 + 11= 55)
叁、伺生起于六十六種心,即:上述五十五種和十一種第二禅心。(55 + 11 = 66)
四、勝解生起于除了雙五識和疑相應心之外的一切心。(89-11 = 78)
五、精進生起于除了五門轉向心、雙五識、領受心和推度心之外的一切心。(89-16 = 73)
六、喜生起于除了憂俱心、舍俱心、身識和第四禅心之外的一切心。(121-2-55-2-11 = 51)
七、欲生起于除了無因心和兩個癡根心之外的一切心。(89-20 = 69)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尋:雙五識是最基本的心,只擁有七個遍一切心心所,而沒有作用較爲複雜的其他心所。由于這十種心的簡單性質,所以尋不包括在內。尋也不包括在所有高過初禅的廣大心與出世間心,因爲它已在禅修時被棄除。對于十一種初禅心,見第一章、節卅二及其助讀說明。
伺:在第二禅裏有伺,但不存在于更高層次的禅那。
勝解:它不包括在疑相應心裏,因爲當受到疑困擾時,心無法作出任何決定。
精進:它不包括在五門轉向心、二領受心和叁推度心之內,因爲這些心還是相當弱與被動(見第一章、節八至十)…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