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喜一定与悦受(somanassa)俱行,但悦俱的第四禅心则没有喜。
欲:这是欲采取行动或达到目的之欲,而两个痴根心则太昏暗得毫无有意的行动。
节十二:总结
Te pana cittuppada yathakkamam:
Chasatthi pabcapabbasa ekadasa ca solasa
Sattati visati c”eva pakinnakavivajjita.
Pabcapabbasa chasatthi”tthasattati tisattati
Ekapabbasa c”ekunasattati sapakinnaka.
诸心种类的次序是:
六十六、五十五、十一、十六、七十及二十不与(个别第一至第六)杂心所相应。
五十五、六十六、七十八、七十三、五十一、六十九与(个别第一至第六)杂心所相应。
节十二之助读说明
第一行总结列出不与各个杂心所相应的心的数目,第二行则是与各个杂心所相应的心的数目。应注意在把两行的数目对加时,若有涉及出世间心禅那层次的分别,其总数即是一百二十一;若是不相关,其总数则是八十九。
不善心所
(akusalacetasika)
节十三:分析
(i) Akusalesu pana moho ahirikam, anottappam, uddhaccab ca ti cattaro”me cetasika sabbakusalasadharana nama. Sabbesu pi dvadas”akusalesu labbhanti.
(ii) Lobho atthasu lobhasahagatesv”eva labbhati.
(iii) Ditthi catusu ditthigatasampayuttesu.
(iv) Mano catusu ditthigatavippayuttesu.
(v) Doso, issa, macchariyam, kukkuccab ca dvisu patigha-sampayuttacittesu.
(vi) Thinam, middham pabcasu sasankharikacittesu.
(vii) Vicikiccha vicikicchasahagatacitte yeva labbhati ti.
一、于不善心所当中,痴、无惭、无愧、掉举四者名为遍一切不善心心所。它们出现于所有十二不善心里。
二、贪只出现于八种与贪俱行之心。
三、邪见只出现于四种与邪见相应的心。
四、慢只出现于四种与邪见不相应的心。
五、瞋、嫉、悭及恶作只出现于两种瞋恚相应心。
六、昏沉与睡眠只出现于五种有行心。
七、疑只出现于疑相应心。
节十三之助读说明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这四心所出现于一切不善心里,因为每一个不善心都涉及某种程度对恶行之危害的盲目(即:愚痴)、无惭、无愧、以及潜在的掉举(散乱)。
邪见、慢:这两种心所只出现于贪根心,因为它们都涉及某种程度对五蕴的执着。然而这两者呈现相对的本质,由此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心。邪见生起于错误地识知,即不依真实相分析诸法;我慢则生起于自我评估,即认为自己比别人优越、不如、或与别人同等。邪见肯定存在于四种与邪见相应的贪根心;慢则不一定会存在于四种与邪见不相应的贪根心,虽然它不会生起于其他心,但这些心生起时它不一定也跟着生起。
瞋、嫉、悭及恶作:这四种心所只出现于瞋恚相应心。与瞋恚同义的瞋肯定出现于此二心,其他三个心所则不定,只依据情况而生起。后三者都有厌恶之相:嫉对他人的成就感到不快;悭不愿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事物;恶作则是追悔已造之恶或未造之善。
昏沉与睡眠:这两种心所令心沉重与软弱无力。由此它们不能生起于自动或无行心,因为那些心敏锐又活跃。所以这两个心所只出现于有行的不善心。
节十四:总结
Sabbapubbesu cattaro lobhamule tayo gata
Dosamulesu cattaro sasankhare dvayam tatha
Vicikiccha vicikicchacitte ca ti catuddasa
Dvadas”akusalesv”eva sampayujjanti pabcadha.
遍一切不善有四,三个只在贪根心,
四个现于瞋根心,两个只在有行心,
于疑相应心有疑。十四不善心所法,
以及十二不善心,相应之法共有五。
美心所
(sobhanacetasika)
节十五:分析
(i) Sobhanesu pana sobhanasadharana tava ekunavisat”ime cetasika sabbesu pi ekunasatthi sobhana-cittesu samvijjanti.
(ii) Viratiyo pana tisso pi lokuttaracittesu sabbatha pi niyata ekato”va labbhanti. Lokiyesu pana kamavacara-kusalev”eva kadaci sandissanti visum visum.
(iii) Appamabbayo pana dvadasasu pabcamajjhana-vajjita-mahaggatacittesu c”eva kamavacarakusalesu ca sahetuka-kamavacarakiriyacittesu ca ti-atthavisati-cittesv”eva-kadaci nana hutva jayanti. Upekkhasahagatesu pan”ettha karuna mudita na santi ti keci vadanti.
(iv) Pabba pana dvadasasu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cittesu c”eva sabbesu pabcatimsa mahaggata-lokuttaracittesu ca ti sattacattalisa cittesu sampayogam gacchati ti.
一、于美心所当中,首先,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存在于所有五十九种美心。
二、三离心所必定都出现于每一种出世间心。对于世间欲界善心,它们则只偶而且个别地出现。(8 + 8 =16)
三、无量心所时而不定地生起于廿八种心,即:除了第五禅之外的十二广大心、(八种)欲界善心、以及(八种)欲界有因唯作心。然而,有些人说悲与随喜不存在于舍俱心。
四、慧与四十七种心相应,即:十二欲界智相应心,以及所有三十五广大与出世间心。
节十五之助读说明
三离心所:在出世间道心与果心里肯定有三离心所,它们即是八圣道分的正语、正业、正命。但对于世间心,它们则只有在刻意远离恶行时才会出现。由于刻意远离恶行时,其心对造恶的机会必定是清楚的,所以世间离心所只能出现于欲界善心,而不能出现于缘取禅那似相为目标的广大心,也不能出现于没有远离作用的欲界果报心。它们也不会生起于阿罗汉的大唯作心,因为阿罗汉已完全根除了造恶的倾向,所以没有远离造恶的需要。
对于诸出世间心,三离心所必定(niyata)存在。在道心里它们是八圣道分的其中三道分,各自执行断除造语恶行、身恶行及邪命的倾向的作用。在果心里,它们出现为道完成其作用之后的清净语、业、命。
由于恶语行、恶身行及邪命各有不同的范围,所以在世间心里三离心所是不能共存的,若其中一个存在,另两个必定不存在。再者,离心所亦依照所远离的恶行种类而生起:若所遇到的是杀生的机会,那么所生起的正业只属于远离杀生;若所遇到的是偷盗的机会,那么所生起的正业只属于远离偷盗。然而,在出世间心里,所有三离心所必定同时出现(ekato)。而且每一者都完全地(sabbatha)执行其任务,即:正语断除一切造语恶行的倾向;正业断除一切造身恶行的倾向;正命断除一切实行邪命的倾向。
无量心所:亦能各自成为慈与舍无量心的无瞋与中舍性心所存在于一切美心,反之,悲与随喜心所则只在相符的情况之下才会生起:悲心所在悲愍苦难的众生时生起;随喜心所在随喜他人的成就时生起。
在此所提到的十二广大心是善、果报与唯作的首四禅心。这两个无量心所(以及慈无量心所)不能生起于第五禅心,因为在禅那的层次,它们必须与悦受相应,而在第五禅里悦受已被舍受替代了。有些导师不认同这两个心所能存在于欲界舍俱心。但作者用了「然而,有些人说……」此形容词,显然他并不认同那些人的看法。
慧:慧的性质依它在什么心里生起而有所不同。无论如何,除了智不相应的欲界心之外,一切的美心都有某种程度的正见。
节十六:总结
Ekunavisati dhamma jayant”ekunasatthisu
Tayo solasacittesu atthavisatiyam dvayam
Pabba pakasita sattacattalisavidhesu pi
Sampayutta catudh”evam sobhanesv”eva sobhana.
一十九美法,生于五十九,
三于十六心,二于廿八种,
当知慧心所,生于四十七。
如是依四法,美只生于美。
节十…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