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11

  ..续本文上一页别。寻有如展开翅膀起飞的鸟;伺则有如张着翅膀在天空中滑翔的鸟。寻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伺则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响的蜜蜂。寻有如持着失去光泽的金属盘之手;伺则有如拭擦该盘的另一只手。 禅那中的伺暂时制止疑盖(vicikiccha)。

  喜(piti):巴利文piti(喜)源自动词pinayati(使清新),可解释为喜欢或对目标有兴趣。诸论师把在修定当中生起的喜分为五个层次:小喜、剎那喜、流喜、上升喜、遍满喜。小喜能令体毛竖直;剎那喜有如闪电;流喜有如拍打着海滩的大浪般,一阵阵地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够令到身体升起;遍满喜则有如洪水注满山洞般遍布全身。 禅那之喜是最后一种喜。喜禅支制伏瞋恨盖(vyapada)。

  乐(sukha):此禅支是心的乐受;它即是悦受(somanassa),不是与善果报身识俱行的身乐受(sukha)。此乐是脱离欲乐而后生,所以称为精神之乐或非世俗之乐(niramisasukha)。它对治掉举(散乱心)与恶作(uddhacca-kukkucca)。

  虽然喜与乐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心所;喜属于行蕴(sankharakkhandha),乐则属于受蕴(vedana-kkhandha)。喜有如疲惫的旅人见到绿洲时所体验的欢喜;乐则有如该旅人冲凉饮水时的快乐。

  一境性(ekaggata):直译此巴利文即是「一」(eka)「专」(agga)之「境」(ta)。此心所是所有五禅与定的主要成份。一境性暂时制伏欲欲;它是每一种禅定的必要因素。一境性的作用是紧密地观察目标,这是禅那的特征。但它并不能独自地执行其作用,它须要其他四禅支配合运作,各执行其作用:寻把相应法投入目标;伺则维持它们于目标;喜激起对目标的欢喜;乐体验禅那之乐。

  第二禅善心等等:通过逐一地舍弃较粗显的禅支,及增强定力以提升较微细的禅支,即能证得更高层次的禅那。在经教里,佛陀以四分法说示禅那:从初禅进修第二禅时,同时弃除寻伺两个禅支。论教里的禅那则分为五个,即多了一个只弃除寻而保存伺的禅那。这是论教的第二禅。

  在第三禅里,伺亦被弃除;在第四禅里则再弃除喜;在第五禅里,舍受替代了乐受。由此,首四禅与悦受相应(somanassasahita);第五禅则与舍受相应(upekkhasahita)。

  经教色禅四分法的初禅在各方面皆与论教(色禅五分法)的初禅一致。然而,经教的第二禅是通过同时弃除寻与伺而证得,因此只余下喜、乐、一境性三禅支,即是论教的第三禅。经教的第三禅有乐与一境性两个禅支,第四禅则有舍与一境性两个禅支;此二禅各与论教的第四禅和第五禅相等。

  虽然诸经没有明确地说示禅那五分法,但有给与暗示;这是指佛陀所说的三种定:寻伺两者相应之定、寻不相应伺相应之定、寻伺两者皆不相应之定(savitakka savicara samadhi; avitakka vicaramatta samadhi; avitakka avicara samadhi: M.128/iii,162)。明显地,第一种定是禅那四分法与五分法两者里的初禅;第三种定是经教里的第二至第四禅,或是论教里的第三至第五禅。然而,第二种定在经教本身里却没有明示,只有在论教里才说明是五分法的第二禅。

  节廿一:色界心之总结

  Pabcadha jhanabhedena rupavacaramanasam

  Pubbapakakriyabheda tam pabcadasadha bhave.

  依禅那而分,色界心有五,

  更依善、果报、唯作,则成一十五。

  节廿一之助读说明

  五禅皆可生起为善心、果报心及唯作心,因而有十五种。不论是善、果报还是唯作,皆依相同的禅支组合分类每一层次的禅心。一切色界心都与智相应(bana-sampayutta);但由于智并非禅支,所以在其分类法里并没有提及。如是一切色界心皆有三因:无贪、无瞋、无痴。

  应注意到,与欲界善心和不善心相反地,色界心并没有「有行」与「无行」之分(sasankharika-asankharika)。对于无色界心和出世间心也无此分别。这省略的原因是,当禅修者在修习以证得禅那、道、或果时,只要他还依靠他人或自己的激励,其心即还未适于获得该成就。有行与无行之分只适用于修行的基础阶段;在证得禅那或道果时,则不可能涉及「怂恿」或「鼓动」。如是,由于有行禅那或有行出世间成就是不可能存在,有行与无行之分即不适用于这些心。

  我们在此所表达的见解,与人们普遍上接受的《阿毗达摩义广释》之见解不同。《阿毗达摩义广释》认为,由于一切禅那之成就都须要某种程度的前行(pubbabhi-sankhara,初步的努力),所以禅那心不可能称为无行,而只能称为有行。此见解看来并站不住脚,因为导向禅那的前行不应被视为是与禅那心本身相应的「怂恿」。因此,尽管《阿毗达摩义广释》极具威信,看来还是视有行无行之分与高层次的心无关更为恰当。

  然而,列迪长老认为可依圣典中所述的个人进展(patipada)差异,而分别禅那与出世间法为有行或无行。《法聚论》(Dhammasangani)把达至成就的进展分为两种:一、若只在极尽其力奋斗之下才能镇伏烦恼,那即是「进展艰难」(dukkhapatipada,苦行道);二、若能轻易地镇伏烦恼,那即是「进展轻易」(sukhapatipada,易行道)。列迪长老的见解是:进展艰难者所证得的禅那心或出世间心与欲界的有行心相符;反之,进展轻易者所证得的禅那心或出世间心则与无行心相符。

  然而,尽管列迪长老的见解值得参考,事实依旧是:一、《法聚论》并没有依据进展的差异分别禅那心与出世间心;二、在《法聚论》分别种种进展的篇章里,它并没有据此分别不同的禅那心与出世间心。因此看来,关于禅那心、道心与果心,还是把有行无行之分省略较为恰当。

  十二无色界心

  (arupavacaracittani)

  节廿二:无色界善心(arupavacarakusalacittani)

  1. Akasanabcayatana-kusalacittam.

  2. Vibbanabcayatana-kusalacittam.

  3. Akincabbayatana-kusalacittam.

  4. N”evasabban”asabbayatana-kusalacittab ca ti.

  Imani cattari pi arupavacara-kusalacittani nama.

  1. 空无边处善心。

  2. 识无边处善心。

  3. 无所有处善心。

  4. 非想非非想处善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善心。

  节廿三:无色界果报心 (arupavacaravipakacittani)

  5. Akasanabcayatana-vipakacittam.

  6. Vibbanabcayatana-vipakacittam.

  7. Akincabbayatana-vipakacittam.

  8. N”evasabban”asabbayatana-vipakacittab ca ti.

  Imani cattari pi arupavacara-vipakacittani nama.

  5. 空无边处果报心。

  6. 识无边处果报心。

  7. 无所有处果报心。

  8. 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果报心。

  节廿四:无色界唯作心 (arupavacarakriyacittani)

  9. Akasanabcayatana-kriyacittam.

  10. Vibbanabcayatana-kriyacittam.

  11. Akincabbayatana-kriyacittam.

  12. N”evasabban”asabbayatana-kriyacittab ca ti.

  Imani cattari pi arupavacara-kriyacittani nama.

  Icc”evam sabbatha pi dvadasa arupavacara-kusala-vipaka-kriyacittani samattani.

  9. 空无边处唯作心。

  10. 识无边处唯作心。

  11. 无所有处唯作心。

  12. 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

  这四种名为无色界唯作心。

  如是总结所有十二无色界心:善、果报及唯作。

  节廿二至廿四之助读说明

  无色界善心(arupavacara-kusalacittani):此界之心属于无色地(arupabhumi);无色地(无色界天)共有四层,其处已完全超越色法,而只剩下心与心所。通过证得超越五色界禅的无色禅(arupajjhana),即能投生至这四无色界天。无色界共有十二心:证得无色禅的凡夫与有学圣者所体验的四善心;投生至无色界天时生起的四果报心;以及证得无色禅的阿罗汉所体验的四唯作心。

  空无边处(akasanabcayatana):第一个无色禅是空无边处禅。为了证得此禅,已熟练于遍处第五色禅的禅修者必须把遍处似相扩大至无边宇宙,然后注意该遍处似相所占有的空间为「空无边、空无边」,直至去除了整个遍相。 如此重复地专注,最终即会生起取无边空间概念(akasapabbatti)为目标(所缘)的禅心。严格而言,「空无边处」是指作为第一无色禅心的目标的无边空间之概念。在此的巴利文…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