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11

  ..續本文上一頁別。尋有如展開翅膀起飛的鳥;伺則有如張著翅膀在天空中滑翔的鳥。尋有如投向花朵的蜜蜂;伺則有如在花朵上方嗡嗡作響的蜜蜂。尋有如持著失去光澤的金屬盤之手;伺則有如拭擦該盤的另一只手。 禅那中的伺暫時製止疑蓋(vicikiccha)。

  喜(piti):巴利文piti(喜)源自動詞pinayati(使清新),可解釋爲喜歡或對目標有興趣。諸論師把在修定當中生起的喜分爲五個層次:小喜、剎那喜、流喜、上升喜、遍滿喜。小喜能令體毛豎直;剎那喜有如閃電;流喜有如拍打著海灘的大浪般,一陣陣地流遍全身;上升喜能夠令到身體升起;遍滿喜則有如洪水注滿山洞般遍布全身。 禅那之喜是最後一種喜。喜禅支製伏瞋恨蓋(vyapada)。

  樂(sukha):此禅支是心的樂受;它即是悅受(somanassa),不是與善果報身識俱行的身樂受(sukha)。此樂是脫離欲樂而後生,所以稱爲精神之樂或非世俗之樂(niramisasukha)。它對治掉舉(散亂心)與惡作(uddhacca-kukkucca)。

  雖然喜與樂的關系非常密切,它們是兩個不同的心所;喜屬于行蘊(sankharakkhandha),樂則屬于受蘊(vedana-kkhandha)。喜有如疲憊的旅人見到綠洲時所體驗的歡喜;樂則有如該旅人沖涼飲水時的快樂。

  一境性(ekaggata):直譯此巴利文即是「一」(eka)「專」(agga)之「境」(ta)。此心所是所有五禅與定的主要成份。一境性暫時製伏欲欲;它是每一種禅定的必要因素。一境性的作用是緊密地觀察目標,這是禅那的特征。但它並不能獨自地執行其作用,它須要其他四禅支配合運作,各執行其作用:尋把相應法投入目標;伺則維持它們于目標;喜激起對目標的歡喜;樂體驗禅那之樂。

  第二禅善心等等:通過逐一地舍棄較粗顯的禅支,及增強定力以提升較微細的禅支,即能證得更高層次的禅那。在經教裏,佛陀以四分法說示禅那:從初禅進修第二禅時,同時棄除尋伺兩個禅支。論教裏的禅那則分爲五個,即多了一個只棄除尋而保存伺的禅那。這是論教的第二禅。

  在第叁禅裏,伺亦被棄除;在第四禅裏則再棄除喜;在第五禅裏,舍受替代了樂受。由此,首四禅與悅受相應(somanassasahita);第五禅則與舍受相應(upekkhasahita)。

  經教色禅四分法的初禅在各方面皆與論教(色禅五分法)的初禅一致。然而,經教的第二禅是通過同時棄除尋與伺而證得,因此只余下喜、樂、一境性叁禅支,即是論教的第叁禅。經教的第叁禅有樂與一境性兩個禅支,第四禅則有舍與一境性兩個禅支;此二禅各與論教的第四禅和第五禅相等。

  雖然諸經沒有明確地說示禅那五分法,但有給與暗示;這是指佛陀所說的叁種定:尋伺兩者相應之定、尋不相應伺相應之定、尋伺兩者皆不相應之定(savitakka savicara samadhi; avitakka vicaramatta samadhi; avitakka avicara samadhi: M.128/iii,162)。明顯地,第一種定是禅那四分法與五分法兩者裏的初禅;第叁種定是經教裏的第二至第四禅,或是論教裏的第叁至第五禅。然而,第二種定在經教本身裏卻沒有明示,只有在論教裏才說明是五分法的第二禅。

  節廿一:色界心之總結

  Pabcadha jhanabhedena rupavacaramanasam

  Pubbapakakriyabheda tam pabcadasadha bhave.

  依禅那而分,色界心有五,

  更依善、果報、唯作,則成一十五。

  節廿一之助讀說明

  五禅皆可生起爲善心、果報心及唯作心,因而有十五種。不論是善、果報還是唯作,皆依相同的禅支組合分類每一層次的禅心。一切色界心都與智相應(bana-sampayutta);但由于智並非禅支,所以在其分類法裏並沒有提及。如是一切色界心皆有叁因:無貪、無瞋、無癡。

  應注意到,與欲界善心和不善心相反地,色界心並沒有「有行」與「無行」之分(sasankharika-asankharika)。對于無色界心和出世間心也無此分別。這省略的原因是,當禅修者在修習以證得禅那、道、或果時,只要他還依靠他人或自己的激勵,其心即還未適于獲得該成就。有行與無行之分只適用于修行的基礎階段;在證得禅那或道果時,則不可能涉及「慫恿」或「鼓動」。如是,由于有行禅那或有行出世間成就是不可能存在,有行與無行之分即不適用于這些心。

  我們在此所表達的見解,與人們普遍上接受的《阿毗達摩義廣釋》之見解不同。《阿毗達摩義廣釋》認爲,由于一切禅那之成就都須要某種程度的前行(pubbabhi-sankhara,初步的努力),所以禅那心不可能稱爲無行,而只能稱爲有行。此見解看來並站不住腳,因爲導向禅那的前行不應被視爲是與禅那心本身相應的「慫恿」。因此,盡管《阿毗達摩義廣釋》極具威信,看來還是視有行無行之分與高層次的心無關更爲恰當。

  然而,列迪長老認爲可依聖典中所述的個人進展(patipada)差異,而分別禅那與出世間法爲有行或無行。《法聚論》(Dhammasangani)把達至成就的進展分爲兩種:一、若只在極盡其力奮鬥之下才能鎮伏煩惱,那即是「進展艱難」(dukkhapatipada,苦行道);二、若能輕易地鎮伏煩惱,那即是「進展輕易」(sukhapatipada,易行道)。列迪長老的見解是:進展艱難者所證得的禅那心或出世間心與欲界的有行心相符;反之,進展輕易者所證得的禅那心或出世間心則與無行心相符。

  然而,盡管列迪長老的見解值得參考,事實依舊是:一、《法聚論》並沒有依據進展的差異分別禅那心與出世間心;二、在《法聚論》分別種種進展的篇章裏,它並沒有據此分別不同的禅那心與出世間心。因此看來,關于禅那心、道心與果心,還是把有行無行之分省略較爲恰當。

  十二無色界心

  (arupavacaracittani)

  節廿二:無色界善心(arupavacarakusalacittani)

  1. Akasanabcayatana-kusalacittam.

  2. Vibbanabcayatana-kusalacittam.

  3. Akincabbayatana-kusalacittam.

  4. N”evasabban”asabbayatana-kusalacittab ca ti.

  Imani cattari pi arupavacara-kusalacittani nama.

  1. 空無邊處善心。

  2. 識無邊處善心。

  3. 無所有處善心。

  4. 非想非非想處善心。

  這四種名爲無色界善心。

  節廿叁:無色界果報心 (arupavacaravipakacittani)

  5. Akasanabcayatana-vipakacittam.

  6. Vibbanabcayatana-vipakacittam.

  7. Akincabbayatana-vipakacittam.

  8. N”evasabban”asabbayatana-vipakacittab ca ti.

  Imani cattari pi arupavacara-vipakacittani nama.

  5. 空無邊處果報心。

  6. 識無邊處果報心。

  7. 無所有處果報心。

  8. 非想非非想處果報心。

  這四種名爲無色界果報心。

  節廿四:無色界唯作心 (arupavacarakriyacittani)

  9. Akasanabcayatana-kriyacittam.

  10. Vibbanabcayatana-kriyacittam.

  11. Akincabbayatana-kriyacittam.

  12. N”evasabban”asabbayatana-kriyacittab ca ti.

  Imani cattari pi arupavacara-kriyacittani nama.

  Icc”evam sabbatha pi dvadasa arupavacara-kusala-vipaka-kriyacittani samattani.

  9. 空無邊處唯作心。

  10. 識無邊處唯作心。

  11. 無所有處唯作心。

  12. 非想非非想處唯作心。

  這四種名爲無色界唯作心。

  如是總結所有十二無色界心:善、果報及唯作。

  節廿二至廿四之助讀說明

  無色界善心(arupavacara-kusalacittani):此界之心屬于無色地(arupabhumi);無色地(無色界天)共有四層,其處已完全超越色法,而只剩下心與心所。通過證得超越五色界禅的無色禅(arupajjhana),即能投生至這四無色界天。無色界共有十二心:證得無色禅的凡夫與有學聖者所體驗的四善心;投生至無色界天時生起的四果報心;以及證得無色禅的阿羅漢所體驗的四唯作心。

  空無邊處(akasanabcayatana):第一個無色禅是空無邊處禅。爲了證得此禅,已熟練于遍處第五色禅的禅修者必須把遍處似相擴大至無邊宇宙,然後注意該遍處似相所占有的空間爲「空無邊、空無邊」,直至去除了整個遍相。 如此重複地專注,最終即會生起取無邊空間概念(akasapabbatti)爲目標(所緣)的禅心。嚴格而言,「空無邊處」是指作爲第一無色禅心的目標的無邊空間之概念。在此的巴利文…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