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10

  ..续本文上一页

  如是总结所有廿四欲界有因心:善、果报及唯作。

  节十五之助读说明

  有因欲界唯作心(sahetuka-kamavacara-kriya-cittani):八欲界善心能生起于凡夫与有学圣者,但却不能生起于诸佛与阿罗汉,因为他们已超越了业轮转与未来的轮回。反之,能在诸佛与阿罗汉心中生起的是与该八心相符的八种唯作心(kriya-citta);称为唯作是因为它们只执行其作用,而毫不留下任何业力。由于诸佛与阿罗汉已彻底地根除了无明和渴爱,即轮回之因,所以他们的善行绝不可能产生未来的果报。那些心只是纯粹生起、执行其作用、而后毫无所遗地消逝。

  节十六:欲界美心之总结

  Vedana-bana-sankharabhedena catuvisati

  Sahetu-kamavacarapubbapakakriya mata.

  欲界有因心,善果报唯作,

  依受智及行,分为二十四。

  节十六之助读说明

  欲界有因心分为善、果报、唯作三组;每一组又依据受是悦是舍、智相应与否、无行或有行的不同组合,而分为八种。如此总共有二十四种心:十二种与智相应的是三因心,其余十二种是二因心。这三组心常各别称为大善心(mahakusala)、大果报心(mahavipaka)、大唯作心(mahakiriya)。对其前缀词「大」(maha)的意义,诸论师则给与不同的解释。

  节十七:欲界心之总结

  Kame tevisapakani pubbapubbani visati

  Ekadasa kriya ca ti catupabbasa sabbatha.

  欲界果报二十三,善与不善共二十,

  唯作则有十一个,如是共有五十四。

  节十七之助读说明

  欲界心一共有五十四种。它们可以依据下列的方法分类:

  依本质:

  八大善

  十二不善

  廿三果报 :七不善果报

   :八无因善果报

   :八大善果报

  十一唯作 :三无因唯作

   :八大唯作

  依受:

  十八悦俱

  三十二舍俱

  二忧俱

  一乐俱

  一苦俱

  依与智或邪见相应:

  十六相应

  十六不相应

  廿二非相应非不相应

  依行(怂恿):

  十七无行

  十七有行

  二十非无行非有行(即:无因心与痴根心)

  关于教导阿毗达摩,传统的寺院教法鼓励学员不单只下番功夫思考这些表,更应熟悉及谨记其要义。在研究诸心里包含的心所时(本书第二章,或《阿毗达摩论》),这些表就非常重要且实用。

  

  十五色界心

  (rupavacaracittani)

  节十八:五色界善心(rupavacara-kusalacittani)

  1. 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pathamajjhana-kusalacittam.

  2. 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dutiyajjhana-kusala-cittam.

  3. Piti-sukh”ekaggata-sahitam tatiyajjhana-kusalacittam.

  4. Sukh”ekaggata-sahitam catutthajjhana-kusalacittam.

  5. Upekkh”ekaggata-sahitam pabcamajjhana-kusalacittab ca ti.

  Imani pabca pi rupavacara-kusalacittani nama.

  1.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善心。

  2.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

  3.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善心。

  4.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善心。

  节十九:五色界果报心(rupavacaravipakacittani)

  1. 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pathamajjhana-vipakacittam.

  2. 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dutiyajjhana-vipaka-cittam.

  3. Piti-sukh”ekaggata-sahitam tatiyajjhana-vipakacittam.

  4. Sukh”ekaggata-sahitam catutthajjhana-vipakacittam.

  5. Upekkh”ekaggata-sahitam pabcamajjhana-vipakacittab ca ti.

  Imani pabca pi rupavacara-vipakacittani nama.

  6.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果报心。

  7.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果报心。

  8.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果报心。

  9.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果报心。

  10.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果报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果报心。

  节二十:五色界唯作心 (rupavacara-kriyacittani)

  1. 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pathamajjhana-kriyacittam.

  2. 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dutiyajjhana-kriya-cittam.

  3. Piti-sukh”ekaggata-sahitam tatiyajjhana-kriyacittam.

  4. Sukh”ekaggata-sahitam catutthajjhana-kriyacittam.

  5. Upekkh”ekaggata-sahitam pabcamajjhana-kriyacittab ca ti.

  Imani pabca pi rupavacara-kriyacittani nama.

  Icc”evam sabbatha pi pannarasa rupavacara-kusala-vipaka-kriyacittani samattani.

  11. 寻、伺、喜、乐、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

  12. 伺、喜、乐、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

  13. 喜、乐、一境性俱第三禅唯作心。

  14. 乐、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

  1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

  这五种名为色界唯作心。

  如是总结所有十五色界心:善、果报及唯作。

  节十八至二十之助读说明

  色界心(rupavacaracittani):此界之心包括一切「活动于」或属于色地(rupabhumi)的心;在色地并没有粗显的色法,而只有极其微细的色法。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须证得禅那(jhana) ,一种从修定中获得的高等成就。「常出现」于此地之心,就这方面在质上与该地有关连,而称为「色界心」。

  属于这类的心有十五种:五善、五果报、五唯作。在今世证得禅那的凡夫与有学圣者能够体验到色界善心。与那些善心相符的果报心只能出现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五唯作禅那心则只出现于已证得禅那的阿罗汉。

  诸论师对巴利文jhana(禅那)提出不同的词根,其一意为「念虑」,另一者意为「烧尽」。诸禅那因它们密切地念虑目标,亦因它们烧尽与定对抗之法 而得其名。那些与定对抗之境即是五盖(nivarana):欲欲(对欲乐的欲求)、瞋恨、昏沉与睡眠、掉举(散乱的心)与恶作(追悔) 、疑。

  禅那是通过修习止禅(samathabhavana,奢摩他)而证得。这种禅定涉及提升定根(samadhi)。通过把心专注于所选定的单一目标,一切心的困扰得以清除;诸盖皆已受到镇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标之中。在第九章、节二至节廿一会详述如何培育定。

  禅那心的目标是称为「似相」(patibhaganimitta)的心之影像。此相是种「概念」(pabbatti),但由于一般上它是基于色法而产生,所以(取此相为目标的)禅那是属于色界。欲证得禅那的禅修者可以选用基础遍相(kasina)作为修定的目标,如一个某种色的圆盘,然后把心专注于它的颜色。当定力成熟时,与该圆盘完全相似的影像即会生起,此相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定力更深时)自此相净化后而生起的相即是「似相」,是禅那心缘取的目标。

  色界善心:这类心依据五禅而分为五种心,每一禅都各别有一心。诸禅如此排列的原因有二:一、当人们修定以证得禅那时,他们依该次序证得诸禅;二、佛陀依此次序说示诸禅。

  初禅善心:诸禅由其称为「禅支」(jhananga)的心所而得以分别。在每一禅心里的许多心所当中,即是这些(称为禅支的)心所分别了诸禅的不同,而且是它们令到心证入安止(禅那)。如下文所述,初禅有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境性)。若要达到初禅,这五禅支必须达至平衡、紧密地念虑目标、及「烧尽」阻碍证入安止的五盖。

  寻(vitakka):在经中,「寻」一词常不精确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阿毗达摩论》里,它精确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标的心所。 犹如国王的亲信有能力带村民入皇宫,寻亦能够把心投入目标里。对于修习禅定,寻的特别作用是对治昏沉睡眠盖(thinamiddha)。

  伺(vicara):「伺」一词通常意为检查,然而在此则意为保持心继续专注于目标。寻是把心与心所投向目标,伺则是心继续专注于目标。诸注疏提供了好些不同的比喻,以说明此二禅支之间的差…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