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總結所有廿四欲界有因心:善、果報及唯作。
節十五之助讀說明
有因欲界唯作心(sahetuka-kamavacara-kriya-cittani):八欲界善心能生起于凡夫與有學聖者,但卻不能生起于諸佛與阿羅漢,因爲他們已超越了業輪轉與未來的輪回。反之,能在諸佛與阿羅漢心中生起的是與該八心相符的八種唯作心(kriya-citta);稱爲唯作是因爲它們只執行其作用,而毫不留下任何業力。由于諸佛與阿羅漢已徹底地根除了無明和渴愛,即輪回之因,所以他們的善行絕不可能産生未來的果報。那些心只是純粹生起、執行其作用、而後毫無所遺地消逝。
節十六:欲界美心之總結
Vedana-bana-sankharabhedena catuvisati
Sahetu-kamavacarapubbapakakriya mata.
欲界有因心,善果報唯作,
依受智及行,分爲二十四。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欲界有因心分爲善、果報、唯作叁組;每一組又依據受是悅是舍、智相應與否、無行或有行的不同組合,而分爲八種。如此總共有二十四種心:十二種與智相應的是叁因心,其余十二種是二因心。這叁組心常各別稱爲大善心(mahakusala)、大果報心(mahavipaka)、大唯作心(mahakiriya)。對其前綴詞「大」(maha)的意義,諸論師則給與不同的解釋。
節十七:欲界心之總結
Kame tevisapakani pubbapubbani visati
Ekadasa kriya ca ti catupabbasa sabbatha.
欲界果報二十叁,善與不善共二十,
唯作則有十一個,如是共有五十四。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欲界心一共有五十四種。它們可以依據下列的方法分類:
依本質:
八大善
十二不善
廿叁果報 :七不善果報
:八無因善果報
:八大善果報
十一唯作 :叁無因唯作
:八大唯作
依受:
十八悅俱
叁十二舍俱
二憂俱
一樂俱
一苦俱
依與智或邪見相應:
十六相應
十六不相應
廿二非相應非不相應
依行(慫恿):
十七無行
十七有行
二十非無行非有行(即:無因心與癡根心)
關于教導阿毗達摩,傳統的寺院教法鼓勵學員不單只下番功夫思考這些表,更應熟悉及謹記其要義。在研究諸心裏包含的心所時(本書第二章,或《阿毗達摩論》),這些表就非常重要且實用。
十五色界心
(rupavacaracittani)
節十八:五色界善心(rupavacara-kusalacittani)
1. 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pathamajjhana-kusalacittam.
2. 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dutiyajjhana-kusala-cittam.
3. Piti-sukh”ekaggata-sahitam tatiyajjhana-kusalacittam.
4. Sukh”ekaggata-sahitam catutthajjhana-kusalacittam.
5. Upekkh”ekaggata-sahitam pabcamajjhana-kusalacittab ca ti.
Imani pabca pi rupavacara-kusalacittani nama.
1.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禅善心。
2.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善心。
3. 喜、樂、一境性俱第叁禅善心。
4. 樂、一境性俱第四禅善心。
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善心。
這五種名爲色界善心。
節十九:五色界果報心(rupavacaravipakacittani)
1. 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pathamajjhana-vipakacittam.
2. 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dutiyajjhana-vipaka-cittam.
3. Piti-sukh”ekaggata-sahitam tatiyajjhana-vipakacittam.
4. Sukh”ekaggata-sahitam catutthajjhana-vipakacittam.
5. Upekkh”ekaggata-sahitam pabcamajjhana-vipakacittab ca ti.
Imani pabca pi rupavacara-vipakacittani nama.
6.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禅果報心。
7.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果報心。
8. 喜、樂、一境性俱第叁禅果報心。
9. 樂、一境性俱第四禅果報心。
10.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果報心。
這五種名爲色界果報心。
節二十:五色界唯作心 (rupavacara-kriyacittani)
1. Vitakka-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pathamajjhana-kriyacittam.
2. Vicara-piti-sukh”ekaggata-sahitam dutiyajjhana-kriya-cittam.
3. Piti-sukh”ekaggata-sahitam tatiyajjhana-kriyacittam.
4. Sukh”ekaggata-sahitam catutthajjhana-kriyacittam.
5. Upekkh”ekaggata-sahitam pabcamajjhana-kriyacittab ca ti.
Imani pabca pi rupavacara-kriyacittani nama.
Icc”evam sabbatha pi pannarasa rupavacara-kusala-vipaka-kriyacittani samattani.
11. 尋、伺、喜、樂、一境性俱初禅唯作心。
12. 伺、喜、樂、一境性俱第二禅唯作心。
13. 喜、樂、一境性俱第叁禅唯作心。
14. 樂、一境性俱第四禅唯作心。
15. 舍、一境性俱第五禅唯作心。
這五種名爲色界唯作心。
如是總結所有十五色界心:善、果報及唯作。
節十八至二十之助讀說明
色界心(rupavacaracittani):此界之心包括一切「活動于」或屬于色地(rupabhumi)的心;在色地並沒有粗顯的色法,而只有極其微細的色法。欲投生至此界就必須證得禅那(jhana) ,一種從修定中獲得的高等成就。「常出現」于此地之心,就這方面在質上與該地有關連,而稱爲「色界心」。
屬于這類的心有十五種:五善、五果報、五唯作。在今世證得禅那的凡夫與有學聖者能夠體驗到色界善心。與那些善心相符的果報心只能出現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五唯作禅那心則只出現于已證得禅那的阿羅漢。
諸論師對巴利文jhana(禅那)提出不同的詞根,其一意爲「念慮」,另一者意爲「燒盡」。諸禅那因它們密切地念慮目標,亦因它們燒盡與定對抗之法 而得其名。那些與定對抗之境即是五蓋(nivarana):欲欲(對欲樂的欲求)、瞋恨、昏沈與睡眠、掉舉(散亂的心)與惡作(追悔) 、疑。
禅那是通過修習止禅(samathabhavana,奢摩他)而證得。這種禅定涉及提升定根(samadhi)。通過把心專注于所選定的單一目標,一切心的困擾得以清除;諸蓋皆已受到鎮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標之中。在第九章、節二至節廿一會詳述如何培育定。
禅那心的目標是稱爲「似相」(patibhaganimitta)的心之影像。此相是種「概念」(pabbatti),但由于一般上它是基于色法而産生,所以(取此相爲目標的)禅那是屬于色界。欲證得禅那的禅修者可以選用基礎遍相(kasina)作爲修定的目標,如一個某種色的圓盤,然後把心專注于它的顔色。當定力成熟時,與該圓盤完全相似的影像即會生起,此相稱爲「取相」(uggahanimitta);(定力更深時)自此相淨化後而生起的相即是「似相」,是禅那心緣取的目標。
色界善心:這類心依據五禅而分爲五種心,每一禅都各別有一心。諸禅如此排列的原因有二:一、當人們修定以證得禅那時,他們依該次序證得諸禅;二、佛陀依此次序說示諸禅。
初禅善心:諸禅由其稱爲「禅支」(jhananga)的心所而得以分別。在每一禅心裏的許多心所當中,即是這些(稱爲禅支的)心所分別了諸禅的不同,而且是它們令到心證入安止(禅那)。如下文所述,初禅有五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若要達到初禅,這五禅支必須達至平衡、緊密地念慮目標、及「燒盡」阻礙證入安止的五蓋。
尋(vitakka):在經中,「尋」一詞常不精確地用以代表思考,但在《阿毗達摩論》裏,它精確地代表把心投入或令它朝向目標的心所。 猶如國王的親信有能力帶村民入皇宮,尋亦能夠把心投入目標裏。對于修習禅定,尋的特別作用是對治昏沈睡眠蓋(thinamiddha)。
伺(vicara):「伺」一詞通常意爲檢查,然而在此則意爲保持心繼續專注于目標。尋是把心與心所投向目標,伺則是心繼續專注于目標。諸注疏提供了好些不同的比喻,以說明此二禅支之間的差…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