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7

  ..續本文上一頁應有行一心。

  3.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4.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5. 舍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6. 舍俱邪見相應有行一心。

  7. 舍俱邪見不相應無行一心。

  8. 舍俱邪見不相應有行一心。

  這八類心名爲貪俱。

  節四之助讀說明

  不善心:分析不善心時,《阿毗達摩論》首先依最顯著的「根」(mula, hetu)把它們分類;在此的叁不善根是貪(lobha)、瞋(dosa)、癡(moha)。根據《阿毗達摩論》,貪與瞋是不共存的:它們不能共存于同一心。由此,以貪作爲主根的心名爲「貪根心」;這類心共有八個。以瞋作爲主根的心名爲「瞋根心」;這類心共有兩個。作爲第叁不善根的癡根存在每一個不善心裏。由此貪根心與瞋根心裏也都有癡,作爲潛在之根。盡管如此,在有些心裏,也有癡是不與貪瞋俱行的;這類心共有兩個,稱爲「癡根心」。(見表1-2)

  貪根心(lobhamulacittani):分析叁類不善心時,《阿毗達摩論》以分析貪根心爲始,因爲在提及不善根時,都是先提及貪。巴利文lobha(貪)包括一切不同程度的貪,從極強的欲望或貪婪,至極其微細的喜愛或執著。依據叁個成對的原則,貪根心可分爲八種。第一是視與其相應的「受」(vedana)是悅受或舍受;第二是視其心是否與邪見相應;第叁是視其心是有行或無行。從這叁個因素所變化出來的心一共有八種。

  悅俱(somanassasahagata) :巴利文somanassa源自su(愉悅)與manas(意);因此直譯其義則是「愉悅的意境」。悅是一種感受,專指心的樂受。一切心都與某種受相應,而此受則可能是身或心的感受;是樂,或苦,或舍受。悅受是心的感受,不是身的感受;是樂受而不是苦或舍受。此受與這種心「俱行」(sahagata)是因爲它與心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有如二河之水會合之後,融爲一體而不能分別。

  《阿毗達摩論》解說四種貪根心爲悅俱,另外四種貪根心則是「舍俱」(upekkhasahagata)。在巴利聖典裏,upekkha一詞常用以代表殊勝的舍心或平等心,即不會受到不平等或偏愛動搖的心。然而,在此這一詞純粹用以代表「舍受」,即心不傾向于愉悅或不樂的感受。 舍受與感受目標兩端的樂受和苦受相反,它以中庸的方式感受目標。由此舍受也稱爲「不苦不樂受」(adukkhamasukha vedana)。

  邪見相應(ditthigatasampayutta):依受(悅俱或舍俱)把貪根心分爲兩類之後,那些心又可依據是否與邪見相應而再分類。巴利文ditthi意爲「見」;除非加上前綴詞「正」(samma),它即是指邪見(miccha ditthi)。 與貪根心俱行的邪見是(不正確的)深信、信仰、意見或觀念。這邪見可以提供此心理論上的肯定,因而加強它的執著;或者這邪見也可以成爲執著的對象。邪見一共與四種心相應:兩個悅俱,另兩個舍俱。另外四種貪根心則是邪見不相應(ditthigata-vippayutta);這種心的貪在執行其作用時,並沒有受到邪見的肯定。

  「無行」或「沒受到慫恿」(asankharika):第叁個分別貪根心的原則是有沒有受到慫恿。具有多層面含義的「行」(sankhara)這一詞在此是專指慫恿、煽動、激起(payoga)或采取某種「方便或方法」(upaya)。這慫恿可以是來自他人或自己;可以是身、語或純屬意識的慫恿。當他人通過身體行動激使我們生起某心,或進而依該心行動時,該煽動即是屬于「身」。當他人采用命令或勸說的方法時,它即是屬于「語」。當我們通過思慮或意志壓製內心的抗拒,而刻意激起某種心時,它即是屬于「意」。沒有受到慫恿或以某種方法刺激,而自動生起的心稱爲「無行」。有受到慫恿或以某種方法刺激,而後才生起的心稱爲「有行」(sasankharika)。對于貪根心,有四種心是無行或自動;另四種心是有行或有受到慫恿。

  節五:二瞋根心(dosamulacittani)

  9. Domanassasahagatam patighasampayuttam asavkharikam ekam.

  10. Domanassasahagatam patighasampayuttam

   sasavkharikam ekam.

  Imani dve pi patighasampayuttacittani nama.

  憂俱瞋恚相應無行一心。

  憂俱瞋恚相應有行一心。

  這兩種名爲瞋恚相應心。

  表1-2:不善心

   根 受 相應∕不相應 無行∕有行

  1 貪 悅 邪見相應 無行

  2 貪 悅 邪見相應 有行

  3 貪 悅 邪見不相應 無行

  4 貪 悅 邪見不相應 有行

  5 貪 舍 邪見相應 無行

  6 貪 舍 邪見相應 有行

  7 貪 舍 邪見不相應 無行

  8 貪 舍 邪見不相應 有行

  9 瞋 憂 瞋恚相應 無行

  10 瞋 憂 瞋恚相應 有行

  11 癡 舍 疑相應 ---

  12 癡 舍 掉舉相應 ---

  節五之助讀說明

  瞋根心(dosamulacittani):《阿毗達摩論》裏所分析的第二種不善心是瞋根心;此根是叁不善根的第二根。此心共有兩種,之間的差異只在于無行(不受慫恿)或有行(受慫恿)。跟能與悅或舍兩種感受之一生起的貪根心相反,瞋根心只能與一種感受同生,即:憂受。再者,跟貪根心不一樣的是,瞋根心並不會與邪見相應地生起。雖然邪見能夠鼓動發怒,但根據《阿毗達摩論》,邪見並不能與瞋恚同時在同一心裏生起;而只能在不同的時候,于不同的心裏生起。

  憂俱(domanassasahagata):與瞋根心俱行的受是憂受。巴利文domanassa源自du(惡)與manas(意),指「心的苦受」。此受只與瞋根心俱行,而這類心也必定與此受俱行。由此「憂」或「心的苦受」永遠是不善的;于這方面,它跟在業上屬于無記的「身的苦受」不同,也跟在業上可以是善、不善或無記的悅受與舍受相異。

  瞋恚相應(patighasampayutta):貪根心的名稱已表明該心是與貪相應;然而在命名瞋根心時,卻用與瞋(dosa)同義的「瞋恚」或「厭惡」(patigha)。厭惡包括了各程度的反感,從最強烈的暴怒,至極微細的煩躁。直譯patigha(瞋恚或厭惡)的意義是「反擊」,顯示它是心反抗、排斥或毀滅的態度。

  雖然憂與瞋恚時常都相應俱行,但應明了它們之間相異的素質。憂(somanassa)是體驗不好的感受;瞋恚(patigha)是心厭惡或煩躁的態度。對于五蘊,憂是屬于受蘊(vedanakkhandha);而瞋恚則屬于行蘊(sankharakkhandha)。

  節六:二癡根心(mohamulacittani)

  11. Upekkhasahagatam vicikicchasampayuttam ekam.

  12. Upekkhasahagatam uddhaccasampayuttam ekam.

  Imani dve momuhacittani nama.

  Icc”evam sabbatha pi dvadasakusalacittani samattani.

  舍俱疑相應一心。

  舍俱掉舉相應一心。

  這兩種心名爲純粹涉及癡。

  如是總結所有十二不善心。

  節六之助讀說明

  癡根心(mohamulacittani):這最後一組不善心包含了缺少貪瞋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一般上愚癡會導致貪或瞋也隨之生起。然而,盡管貪根和瞋根心裏也有癡,但它在其中的作用是次要的。相反地,在這最後兩種不善心,癡是唯一的不善根,因此它們被列爲癡根心。由于癡的作用于這兩種心特別顯著,它們也被形容爲純粹涉及癡的心(momuhacitta);巴利文momuha(純粹涉及癡)是moha(癡)的強調語。癡最爲顯著的心有兩種:其一與疑相應,另一者則與掉舉相應。

  舍俱(upekkhasahagata):即使是面對可喜所緣(目標),若生起的是癡根心,該目標的體驗則不再是可喜,由此悅受也就不會生起。同樣地,當不可喜所緣不被體驗爲可厭時,憂受也不會生起。再者,當心受到疑或掉舉困擾時,它無法對目標下個正面或負面的判斷,由此它不能與悅受或憂受相應。基于這些原因,與這兩種心俱行的受是舍受(upekkha)。

  疑相應(vicikicchasampayutta):對于巴利文vicikiccha,諸論師提出兩個詞源學的說明:一、由于思緒紛雜困亂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決問題。 這兩項解釋皆顯示「疑」(vicikiccha)是指由于顯著的愚癡而致的困惑、懷疑或猶豫不決。與此疑相應的心是第一種癡根心。

  掉舉相應(uddhaccasampayutta):掉舉是不平靜、心散亂或煩躁;而受此掉舉困擾的心是第二種癡根心。根據《阿毗達摩論》,掉舉心所存在所有十二種不善心裏(見第二章、節十叁),但在其他十一種心當中,其力(satti)相對地微弱,而其作用也就屬于次要。然而,在這最後一種的不善心裏,掉舉成爲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只有此心稱爲「掉舉相應」。

  應注意這兩種癡根心是沒有「無行」或「有行」的分別。對于這點,諸論師給與不同的解釋。《阿毗達摩義廣釋》和注解《清淨道論》的《大疏鈔》認爲無行與有行兩者皆不適用于此,故而把它們省略。這兩部論著說,由于此二心缺少自然的敏銳力,所以不能稱它們爲無行或自動;亦由于沒有人會在任何情…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