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8

  ..續本文上一頁況裏刻意地激起它們,所以也不能稱之爲有行或受到慫恿。然而列迪長老不贊同這觀點;他認爲此二心純粹是無行的。他反駁道:「既然此二心依其自性自然地生起于諸有情,它們的生起無需通過任何方法刺激或煽動。因此,它們純粹是無行的,這是爲何在此並沒有提及無行或有行的原因。」

  不善心之總結

  Atthadha lobhamulani

  Dosamulani ca dvidha

  Mohamulani ca dve”ti

  Dvadas”akusala siyum.

  貪根心有八,

  瞋二及癡二;

  如是不善心,

  共有十二種。

  節七之助讀說明

  對于八種貪根心,可通過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1. 一位認爲偷盜無罪的男孩,高興與自動地,從水果店偷了一粒蘋果。

  2. 一位認爲偷盜無罪的男孩,在受到朋友慫恿之後,高興地從水果店偷了一粒蘋果。

   3-4. 各與第一和第二項相似,差異只在于該男孩並沒 持有任何邪見。

   5-8. 這四項各與第一至第四項類似,差異只在于該男 孩偷盜時的心是平舍的。

  對于兩種瞋根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9. 某位男人在暴怒之下,毫不思慮地殺了另一人。

  10. 某位懷恨的男人在思慮之後殺了另一人。

  對于兩種癡根心,可以下列的例子加以說明:

  11. 由于愚癡,某人懷疑佛陀的證悟,或懷疑佛法對于導向涅槃是否有效。

  12. 由于散亂的心,某人無法專注于任何目標。

  十八無因心

  (ahetukacittani)

  節八:七不善果報心(akusalavipakacittani)

  (1) Upekkhasahagatam cakkhuvibbanam; tatha (2) sota-vibbanam, (3) ghanavibbanam, (4) jivhavibbanam; (5) dukkha-sahagatam kayavibbanam; (6) upekkhasahagatam sampaticchana-cittam; (7) upekkhasahagatam santiranacittab ca ti. Imani satta pi akusalavipakacittani nama.

  (一)眼識與舍俱行,(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亦如是;(五)身識與苦俱行;(六)領受與舍俱行;(七)推度與舍俱行。此七心名爲不善果報心。

  節八之助讀說明

  無因心(ahetukacittani):巴利文ahetuka意爲「無根」或「無因」,用以代表沒有稱爲hetu(「根」或「因」)心所的心。這類心一共有十八種;它們沒有任何貪瞋癡不善因(不善根),也沒有任何可善可無記的無貪、無瞋、無癡叁美因(美根)。由于「因」是幫助心穩定的因素,所以無因心比有因心較弱。屬于這類的十八心可分爲叁組:不善果報心(不善異熟心)、善果報心(善異熟心)、唯作心。(見表1-3)

  不善果報心(akusalavipakacittani):第一組無因心包含了七種不善業的果報心。這些心本身並非不善;在業力方面它們是無記的(abyakata)。「不善」在此是指它們是由不善業産生的果報;所以「不善」一詞並非形容這些心本身,而是形容産生它們的業。

  眼識(cakkhuvibbana):在不善果報和善果報兩組無因心裏,它們兩者的首五種心是依靠眼、耳、鼻、舌、身五淨色(pasada)而生起的五識。這十種心總稱爲「雙五識」(dvi-pabcavibbana)。

  眼識依靠眼淨色(cakkha-pasada)而生起。其作用只是直接與立刻地看及識知顔色。五識的其他四識也依靠各別的淨色而生起;它們的作用也只是純粹識知各自的目標,即:聽聲音、嗅氣味、嘗味道、感受觸覺。對于不善果報心,其目標是不可喜的(anittha)。然而,由于首四種目標(色、聲、香、味)對首四種淨色的撞擊力弱,所以俱行的受是舍受。反之,對于不善果報身識,其目標對身根的撞擊力強,所以俱行的受是苦受(dukkha)。

  領受心(sampaticchanacitta):當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例如:顔色撞擊眼根時,首先生起的是令心轉向該目標的轉向心。隨後生起的是看該顔色的眼識;這「看」的動作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 。緊接而起的是「領受」眼識剛看過的目標之心。這即是領受心;它是由産生該眼識的同一個業所産生。

  推度心(santiranacitta):這是另一個無因果報心;它緊隨領受心之後生起。其作用是推度或檢查剛受到五識與領受心識知的目標。領受心與推度心只在五門心路過程裏生起,而且都是屬于過去業的果報。

  節九:八善果報無因心(kusalavipakahetukacittani)

  (8) Upekkhasahagatam cakkhuvibbanam; tatha (9) sota-vibbanam, (10) ghanavibbanam, (11) jivhavibbanam; (12) sukha-sahagatam kayavibbanam; (13) upekkhasahagatam sampaticchana-cittam; (14) somanassasahagatam santirana-cittam (15) upekkha-sahagatam santiranacittab ca ti. Imani attha pi kusalavipakahetuka-cittani nama.

  (八)眼識與舍俱行,(九)耳識、(十)鼻識、(十一)舌識亦如是;(十二)身識與樂俱行;(十叁)領受與舍俱行;(十四)推度與悅俱行;(十五)推度與舍俱行。此八心名爲善果報無因心。

  節九之助讀說明

  善果報無因心(kusalavipaka-ahetukacittani):這組的八種心是善業的果報。在命名上一組時,「無因」(ahetuka)一詞被省略不提,因爲一切不善果報心都是無因的;根本就沒有「有因」的不善果報心。然而,如隨後可見(本章節十四),善果報心是可以「有因」的,即擁有屬于無記業的美因或美根。爲了區別「無因」與「有因」善果報心,在命名時即采用「無因」一詞。

  這組的其中七種心與不善果報心相符。不善果報心因不可喜所緣而生起;反之善果報心則因可喜(ittha)或極可喜(ati-ittha)所緣而生起。這組的首四心與前一組的一樣,同是舍俱。然而,由于身根的目標的撞擊力強,所以與善果報身識相應的受是樂受(sukha)。

  在善果報無因心當中,還包括了一個在不善果報心裏找不到相符的心,此心即是「悅俱推度心」。由不善業産生的推度心永遠是舍俱的;反之,由善業産生的推度心則有兩種:其一是對中等可喜所緣生起的舍俱推度心;另一個是對極可喜所緣生起的悅俱推度心。由此,與前一組七種心不一樣,這組擁有八種心。

  節十:叁無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cittani)

  (16) Upekkhasahagatam pabcadvaravajjana-cittam; tatha (17) manodvaravajjanacittam; (18) somanassa-sahagatam hasituppada-cittab ca ti. Imani tini pi ahetukakiriyacittani nama.

  Icc”evam sabbatha pi attharas”ahetukacittani samattani.

  (十六)舍俱五門轉向心,(十七)意門轉向心亦如是(舍俱);(十八)悅俱(阿羅漢)生笑心。這叁種名爲無因唯作心。

  如是總結所有十八無因心。

  節十之助讀說明

  無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cittani):剩余的叁種無因心並非果報心;它們是屬于「唯作」(kiriya),意即只是實行其作用,而與業毫無關系。這種心並不造業,也不是業的果報。在諸唯作心當中,有叁種是無因心,其余的是有因心。(見本章下文)

  五門轉向心(pabcadvaravajjanacitta):當外在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在相符的五識(如:眼識)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須先生起,該心即是五門轉向心;其作用是轉向(avajjana)呈現于五根門(dvara)之一的目標。此心並沒有看、聽、嗅、嘗、觸該目標;它純粹只是轉向該目標,以使五識之一能夠隨後生起。

  表1-3:無因心

   類別 受 心

  1 不善果報 舍 眼識

  2 舍 耳識

  3 舍 鼻識

  4 舍 舌識

  5 苦 身識

  6 舍 領受

  7 舍 推度

  8 善果報 舍 眼識

  9 舍 耳識

  10 舍 鼻識

  11 舍 舌識

  12 樂 身識

  13 舍 領受

  14 悅 推度

  15 舍 推度

  16 唯作 舍 五門轉向

  17 舍 意門轉向

  18 悅 生笑

  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citta):這種心能夠生起于五門心路過程或意門心路過程。在這兩種心路過程裏,它實行個別不同的作用。當它在五門心路過程裏生起時,它稱爲「確定心」(votthapanacitta);其作用是確定或鑒別五識之一剛識知的目標。在五門心路過程裏,它隨推度心之後生起;在推度心檢查該目標之後,它再鑒別之。

  在意門心路過程裏,此心則實行另一種作用,即:轉向呈現于意門的目標。當它扮演這角色時則名爲「意…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