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应有行一心。
3.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4.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5.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6.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7.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8.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这八类心名为贪俱。
节四之助读说明
不善心:分析不善心时,《阿毗达摩论》首先依最显著的「根」(mula, hetu)把它们分类;在此的三不善根是贪(lobha)、瞋(dosa)、痴(moha)。根据《阿毗达摩论》,贪与瞋是不共存的:它们不能共存于同一心。由此,以贪作为主根的心名为「贪根心」;这类心共有八个。以瞋作为主根的心名为「瞋根心」;这类心共有两个。作为第三不善根的痴根存在每一个不善心里。由此贪根心与瞋根心里也都有痴,作为潜在之根。尽管如此,在有些心里,也有痴是不与贪瞋俱行的;这类心共有两个,称为「痴根心」。(见表1-2)
贪根心(lobhamulacittani):分析三类不善心时,《阿毗达摩论》以分析贪根心为始,因为在提及不善根时,都是先提及贪。巴利文lobha(贪)包括一切不同程度的贪,从极强的欲望或贪婪,至极其微细的喜爱或执着。依据三个成对的原则,贪根心可分为八种。第一是视与其相应的「受」(vedana)是悦受或舍受;第二是视其心是否与邪见相应;第三是视其心是有行或无行。从这三个因素所变化出来的心一共有八种。
悦俱(somanassasahagata) :巴利文somanassa源自su(愉悦)与manas(意);因此直译其义则是「愉悦的意境」。悦是一种感受,专指心的乐受。一切心都与某种受相应,而此受则可能是身或心的感受;是乐,或苦,或舍受。悦受是心的感受,不是身的感受;是乐受而不是苦或舍受。此受与这种心「俱行」(sahagata)是因为它与心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有如二河之水会合之后,融为一体而不能分别。
《阿毗达摩论》解说四种贪根心为悦俱,另外四种贪根心则是「舍俱」(upekkhasahagata)。在巴利圣典里,upekkha一词常用以代表殊胜的舍心或平等心,即不会受到不平等或偏爱动摇的心。然而,在此这一词纯粹用以代表「舍受」,即心不倾向于愉悦或不乐的感受。 舍受与感受目标两端的乐受和苦受相反,它以中庸的方式感受目标。由此舍受也称为「不苦不乐受」(adukkhamasukha vedana)。
邪见相应(ditthigatasampayutta):依受(悦俱或舍俱)把贪根心分为两类之后,那些心又可依据是否与邪见相应而再分类。巴利文ditthi意为「见」;除非加上前缀词「正」(samma),它即是指邪见(miccha ditthi)。 与贪根心俱行的邪见是(不正确的)深信、信仰、意见或观念。这邪见可以提供此心理论上的肯定,因而加强它的执着;或者这邪见也可以成为执着的对象。邪见一共与四种心相应:两个悦俱,另两个舍俱。另外四种贪根心则是邪见不相应(ditthigata-vippayutta);这种心的贪在执行其作用时,并没有受到邪见的肯定。
「无行」或「没受到怂恿」(asankharika):第三个分别贪根心的原则是有没有受到怂恿。具有多层面含义的「行」(sankhara)这一词在此是专指怂恿、煽动、激起(payoga)或采取某种「方便或方法」(upaya)。这怂恿可以是来自他人或自己;可以是身、语或纯属意识的怂恿。当他人通过身体行动激使我们生起某心,或进而依该心行动时,该煽动即是属于「身」。当他人采用命令或劝说的方法时,它即是属于「语」。当我们通过思虑或意志压制内心的抗拒,而刻意激起某种心时,它即是属于「意」。没有受到怂恿或以某种方法刺激,而自动生起的心称为「无行」。有受到怂恿或以某种方法刺激,而后才生起的心称为「有行」(sasankharika)。对于贪根心,有四种心是无行或自动;另四种心是有行或有受到怂恿。
节五:二瞋根心(dosamulacittani)
9. Domanassasahagatam patighasampayuttam asavkharikam ekam.
10. Domanassasahagatam patighasampayuttam
sasavkharikam ekam.
Imani dve pi patighasampayuttacittani nama.
忧俱瞋恚相应无行一心。
忧俱瞋恚相应有行一心。
这两种名为瞋恚相应心。
表1-2:不善心
根 受 相应∕不相应 无行∕有行
1 贪 悦 邪见相应 无行
2 贪 悦 邪见相应 有行
3 贪 悦 邪见不相应 无行
4 贪 悦 邪见不相应 有行
5 贪 舍 邪见相应 无行
6 贪 舍 邪见相应 有行
7 贪 舍 邪见不相应 无行
8 贪 舍 邪见不相应 有行
9 瞋 忧 瞋恚相应 无行
10 瞋 忧 瞋恚相应 有行
11 痴 舍 疑相应 ---
12 痴 舍 掉举相应 ---
节五之助读说明
瞋根心(dosamulacittani):《阿毗达摩论》里所分析的第二种不善心是瞋根心;此根是三不善根的第二根。此心共有两种,之间的差异只在于无行(不受怂恿)或有行(受怂恿)。跟能与悦或舍两种感受之一生起的贪根心相反,瞋根心只能与一种感受同生,即:忧受。再者,跟贪根心不一样的是,瞋根心并不会与邪见相应地生起。虽然邪见能够鼓动发怒,但根据《阿毗达摩论》,邪见并不能与瞋恚同时在同一心里生起;而只能在不同的时候,于不同的心里生起。
忧俱(domanassasahagata):与瞋根心俱行的受是忧受。巴利文domanassa源自du(恶)与manas(意),指「心的苦受」。此受只与瞋根心俱行,而这类心也必定与此受俱行。由此「忧」或「心的苦受」永远是不善的;于这方面,它跟在业上属于无记的「身的苦受」不同,也跟在业上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的悦受与舍受相异。
瞋恚相应(patighasampayutta):贪根心的名称已表明该心是与贪相应;然而在命名瞋根心时,却用与瞋(dosa)同义的「瞋恚」或「厌恶」(patigha)。厌恶包括了各程度的反感,从最强烈的暴怒,至极微细的烦躁。直译patigha(瞋恚或厌恶)的意义是「反击」,显示它是心反抗、排斥或毁灭的态度。
虽然忧与瞋恚时常都相应俱行,但应明了它们之间相异的素质。忧(somanassa)是体验不好的感受;瞋恚(patigha)是心厌恶或烦躁的态度。对于五蕴,忧是属于受蕴(vedanakkhandha);而瞋恚则属于行蕴(sankharakkhandha)。
节六:二痴根心(mohamulacittani)
11. Upekkhasahagatam vicikicchasampayuttam ekam.
12. Upekkhasahagatam uddhaccasampayuttam ekam.
Imani dve momuhacittani nama.
Icc”evam sabbatha pi dvadasakusalacittani samattani.
舍俱疑相应一心。
舍俱掉举相应一心。
这两种心名为纯粹涉及痴。
如是总结所有十二不善心。
节六之助读说明
痴根心(mohamulacittani):这最后一组不善心包含了缺少贪瞋二不善根的不善心。一般上愚痴会导致贪或瞋也随之生起。然而,尽管贪根和瞋根心里也有痴,但它在其中的作用是次要的。相反地,在这最后两种不善心,痴是唯一的不善根,因此它们被列为痴根心。由于痴的作用于这两种心特别显著,它们也被形容为纯粹涉及痴的心(momuhacitta);巴利文momuha(纯粹涉及痴)是moha(痴)的强调语。痴最为显著的心有两种:其一与疑相应,另一者则与掉举相应。
舍俱(upekkhasahagata):即使是面对可喜所缘(目标),若生起的是痴根心,该目标的体验则不再是可喜,由此悦受也就不会生起。同样地,当不可喜所缘不被体验为可厌时,忧受也不会生起。再者,当心受到疑或掉举困扰时,它无法对目标下个正面或负面的判断,由此它不能与悦受或忧受相应。基于这些原因,与这两种心俱行的受是舍受(upekkha)。
疑相应(vicikicchasampayutta):对于巴利文vicikiccha,诸论师提出两个词源学的说明:一、由于思绪纷杂困乱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决问题。 这两项解释皆显示「疑」(vicikiccha)是指由于显著的愚痴而致的困惑、怀疑或犹豫不决。与此疑相应的心是第一种痴根心。
掉举相应(uddhaccasampayutta):掉举是不平静、心散乱或烦躁;而受此掉举困扰的心是第二种痴根心。根据《阿毗达摩论》,掉举心所存在所有十二种不善心里(见第二章、节十三),但在其他十一种心当中,其力(satti)相对地微弱,而其作用也就属于次要。然而,在这最后一种的不善心里,掉举成为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只有此心称为「掉举相应」。
应注意这两种痴根心是没有「无行」或「有行」的分别。对于这点,诸论师给与不同的解释。《阿毗达摩义广释》和注解《清净道论》的《大疏钞》认为无行与有行两者皆不适用于此,故而把它们省略。这两部论着说,由于此二心缺少自然的敏锐力,所以不能称它们为无行或自动;亦由于没有人会在任何情…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