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27

  ..續本文上一頁atthapentam votthapanacittab ca ti yathakkamam uppajjitva nirujjhanti.

  如是,若色所緣在經過一個心識剎那之後(1)呈現于眼門,有分波動了兩個心識剎那後即中斷(2-3)。隨後轉向于取同一個所緣的五門轉向心生起與壞滅(4)。緊接著依照次序生滅的是看該色所緣的眼識(5)、領受它的領受心(6)、推度它的推度心(7)、確定它的確定心(8)。

  Tato param ekunatimsakamavacarajavanesu yam kibci laddhappaccayam yebhuyyena sattakkhattum javati. Javananubandhani ca dve tadarammanapakani yatharaham pavatt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隨後任何一個具足因緣的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即會生起,一般上是七個心識剎那(9-15)。在速行之後,兩個彼所緣(16-17)則依照情況生起。過後即沈入有分裏。

  Ettavata cuddasa vithicittuppada dve bhavangacalanani pubb”ev”atitakam ekacittakkhanan ti katva sattarasa cittakkhanani paripurenti. Tato param nirujhati. Alambanam etam atimahantam nama gocaram.

  至此十七心識過程已完畢,即:十四心路過程心、兩個有分波動及一個已過去的(有分)心識剎那。過後該所緣即滅盡。這所緣即名爲「極大」。

  節六之助讀說明

  圖表4-1:極大所緣的眼門心路過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心路過程

  有分流 過去有分 有分波動 有分斷 五門轉向 眼識 領受 推度 確定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緣 彼所緣 有分流

  色法的壽命:在《阿毗達摩論》裏,一個心的壽命名爲一個心識剎那(cittakkhana)。這時間單位是非常短暫的;根據諸論師,在閃電間或眨眼間,即有數十億個心識剎那過去了。雖然它極其短暫,但每個心識剎那還可以再分爲叁個小剎那,即:生時(uppada)、住時(thiti)及滅時(bhanga)。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裏,一個心生起,執行其剎那間的作用,隨後即壞滅,而供給下一心生起的因緣條件。如是,依心識剎那次序,心流持續不斷地發生,即如河水之流一般。

  有些論師,例如阿難陀尊者(Acariya Ananda,《阿毗達摩初疏鈔》Mulatika的作者),則不接受名法有「住時小剎那」,舉出《雙論》中的「心雙」一章只提及心的生時與滅時,而沒有提及住時。然而阿耨樓陀尊者並不支持這觀點,注解其著作的諸論師也都不支持該觀點。《阿毗達摩義廣釋》指出「住時小剎那」是諸法生時與滅時之間的階段,其時該法「面對自己的壞滅」(bhangabhimukhavatha)。列迪長老認爲住時是生與滅兩個階段的中間點,就譬如把一塊石頭拋上空中,它必須有一個(停止的)剎那,然後才開始掉下來。他也說住時可以包括法的生時與滅時之外的整個壽命。許多論師認爲佛陀在《增支部》(A.3:47/i,152)裏所說的:「緣生法有叁相,即:生、滅、及住立的變易」已暗示了有住時。在此,他們認爲「住立的變易」(thitassa abbathatta)即是指住時。

  色法也經過生、住、滅叁時,但這叁時所占的時間是等于十七個心生滅的時間。名法與色法的生時和滅時的時間都是一樣長短,但色法的住時則等于名法的四十九個小剎那。

  五所緣……在住時呈現于五根門:色所緣等五所緣都是色法,所以能夠維持十七個心識剎那。由于它們在生起的小剎那還很弱,所以只有在住時才能呈現于五根門。

  如是,若色所緣:當沒有活躍的心路過程發生時,屬于同一種心的有分心流即會不斷地發生,且只取同一個目標,也即是前一世最後一串速行(臨死速行)的目標,此目標是業、或業相、或趣相。在五所緣之一呈現于根門的當下,一個有分心已過去了,此心名爲「過去有分」(atitabhavanga)。隨後有兩個由于該目標的撞擊力而波動,第二個中斷了有分流。在疏鈔裏,這兩個(有分心)被分別爲「有分波動」(bhavanga-calana)與「有分斷」(bhavang”upaccheda)。之後,在五門轉向心生起的那一剎那,心流即已從「離路的階段」出來,而進入心路過程。

  二十九種欲界速行心:它們是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及唯作生笑心。

  這所緣即名爲「極大」:在取極大所緣爲目標的心路過程裏,所緣的生起與過去有分的生起同時發生。由于五所緣與淨色的壽命都是十七個心識剎那,它們兩者與第二個彼所緣同時滅盡。如是,這種心路過程進行了整整十七個心識剎那,而其中從五門轉向心起始的十四心是真正的心路過程心。這種心路過程名爲「彼所緣時分」(tadarammanavara),即結束于彼所緣的過程。(見圖表4-1)

  心路過程與「六個六」之間的關系可以如下理解。當色所緣撞擊眼淨色時,在眼處的支助之下,眼識即生起,取該撞擊眼淨色的色所緣爲目標。對于眼識,眼淨色是它的依處及門,色所緣是它的目標。在該心路過程裏的其他心──五門轉向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及彼所緣──是屬于意識。它們也取同一個色所緣爲目標,以眼淨色爲門,但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對于該過程裏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們的門,因爲整個心路過程是從有分出起的。 如是所有的五門心路過程皆有二門,即個別的根門和共用的意門或有分。由于它特別地在眼門生起,所以稱它爲「眼門心路過程」,而由于特別地擁有眼識,所以稱它爲「眼識心路過程」。由于它的目標是極大所緣,撞擊根門之後只有一個(有分)心識剎那過去,所以稱之爲「極大所緣的心路過程」。對于其他的根門心路過程亦可如此理解,只需把「眼識」換成各自的根識 ,如:耳識等。

  古代阿毗達摩論師以芒果的比喻來形容心路過程。 有個人蓋著頭睡在芒果樹下。其時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聲吵到他的耳朵裏。被聲音吵醒之後,他張開眼看,伸手取該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後把它給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過後再倒回去睡覺。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樹下就有如有分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聲吵到他的耳朵則有如所緣撞擊根門,如:眼門。被聲音吵醒即有如五門轉向心轉向所緣。張開眼看即有如眼識執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該芒果有如領受心領受所緣。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所緣。嗅一嗅它則有如確定心在確定所緣。吃芒果即有如速行在體驗所緣的滋味。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有如彼所緣取速行的所緣爲所緣。那人過後再倒回去睡覺則有如再沈入有分。

  應注意整個心路過程的發生是毫無自我的,沒有所謂在其背後的永恒體驗者,或內在控製者,或在心路過程之外的「識知者」。剎那生滅的諸心本身已完成了一切識知應有的作用,而識知過程的互相配合是源自因果緣起的法則。在心路過程裏,每一心皆依照「心之定法」生起。它依靠各種不同的緣生起,這包括前生心、所緣、門及依處色。生起之後,它在心路過程裏執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後即滅盡,及成爲下一心的緣。

  節七:大所緣

  Yava tadaramman”uppada pana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 agatam alambanam mahantam nama. Tattha jav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Natthi tadaramman”uppado.

  當所緣在(兩叁個有分心)過去之後呈現于根(門),而不能支持到彼所緣生起,該所緣即名爲「大」。在這情形,速行結束之後即沈入有分,彼所緣則沒有生起。

  節七之助讀說明

  當所緣……該所緣即名爲「大」:對于這種心路過程,所緣生起直至它的撞擊力令到有分心波動的期間,已有兩叁個過去有分過去了。由于該所緣及根門只能維持十七個心識剎那,這過程沒有充足的時間以令彼所緣生起;即使過去有分只是兩個,彼所緣也不能生起,因爲彼所緣必須在連續生起兩次,或完全沒有生起。

  當過去有分有兩個時,還有另外十五心可以在該所緣的壽命期裏生起。在這種情形之下,該所緣及根門(淨色)兩者皆與速行之後的第一個有分心同時滅盡。當過去有分有叁個時,還有另外十四心可以在該所緣的壽命期裏生起。在這種情形之下,該所緣及根門(淨色)兩者皆與最後一個速行心同時滅盡。這種心路過程亦名爲「速行時分」(javanavara),即結束于速行的心路過程。

  節八:微細所緣

  Yava javan”uppada pi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 agatam alambanam parittam nama. Tattha javanam pi anuppajjitva dvattikkhattum votthapanam eva pavatta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va hoti.

  當所緣在(四至九個有分心)過去之後呈現于根(門),而不能支持到速行生起,該所緣即名爲「微細」。在…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