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tthapentam votthapanacittab ca ti yathakkamam uppajjitva nirujjhanti.
如是,若色所缘在经过一个心识剎那之后(1)呈现于眼门,有分波动了两个心识剎那后即中断(2-3)。随后转向于取同一个所缘的五门转向心生起与坏灭(4)。紧接着依照次序生灭的是看该色所缘的眼识(5)、领受它的领受心(6)、推度它的推度心(7)、确定它的确定心(8)。
Tato param ekunatimsakamavacarajavanesu yam kibci laddhappaccayam yebhuyyena sattakkhattum javati. Javananubandhani ca dve tadarammanapakani yatharaham pavatt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随后任何一个具足因缘的二十九欲界速行心即会生起,一般上是七个心识剎那(9-15)。在速行之后,两个彼所缘(16-17)则依照情况生起。过后即沉入有分里。
Ettavata cuddasa vithicittuppada dve bhavangacalanani pubb”ev”atitakam ekacittakkhanan ti katva sattarasa cittakkhanani paripurenti. Tato param nirujhati. Alambanam etam atimahantam nama gocaram.
至此十七心识过程已完毕,即:十四心路过程心、两个有分波动及一个已过去的(有分)心识剎那。过后该所缘即灭尽。这所缘即名为「极大」。
节六之助读说明
图表4-1:极大所缘的眼门心路过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心路过程
有分流 过去有分 有分波动 有分断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确定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缘 彼所缘 有分流
色法的寿命:在《阿毗达摩论》里,一个心的寿命名为一个心识剎那(cittakkhana)。这时间单位是非常短暂的;根据诸论师,在闪电间或眨眼间,即有数十亿个心识剎那过去了。虽然它极其短暂,但每个心识剎那还可以再分为三个小剎那,即:生时(uppada)、住时(thiti)及灭时(bhanga)。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一个心生起,执行其剎那间的作用,随后即坏灭,而供给下一心生起的因缘条件。如是,依心识剎那次序,心流持续不断地发生,即如河水之流一般。
有些论师,例如阿难陀尊者(Acariya Ananda,《阿毗达摩初疏钞》Mulatika的作者),则不接受名法有「住时小剎那」,举出《双论》中的「心双」一章只提及心的生时与灭时,而没有提及住时。然而阿耨楼陀尊者并不支持这观点,注解其著作的诸论师也都不支持该观点。《阿毗达摩义广释》指出「住时小剎那」是诸法生时与灭时之间的阶段,其时该法「面对自己的坏灭」(bhangabhimukhavatha)。列迪长老认为住时是生与灭两个阶段的中间点,就譬如把一块石头拋上空中,它必须有一个(停止的)剎那,然后才开始掉下来。他也说住时可以包括法的生时与灭时之外的整个寿命。许多论师认为佛陀在《增支部》(A.3:47/i,152)里所说的:「缘生法有三相,即:生、灭、及住立的变易」已暗示了有住时。在此,他们认为「住立的变易」(thitassa abbathatta)即是指住时。
色法也经过生、住、灭三时,但这三时所占的时间是等于十七个心生灭的时间。名法与色法的生时和灭时的时间都是一样长短,但色法的住时则等于名法的四十九个小剎那。
五所缘……在住时呈现于五根门:色所缘等五所缘都是色法,所以能够维持十七个心识剎那。由于它们在生起的小剎那还很弱,所以只有在住时才能呈现于五根门。
如是,若色所缘:当没有活跃的心路过程发生时,属于同一种心的有分心流即会不断地发生,且只取同一个目标,也即是前一世最后一串速行(临死速行)的目标,此目标是业、或业相、或趣相。在五所缘之一呈现于根门的当下,一个有分心已过去了,此心名为「过去有分」(atitabhavanga)。随后有两个由于该目标的撞击力而波动,第二个中断了有分流。在疏钞里,这两个(有分心)被分别为「有分波动」(bhavanga-calana)与「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之后,在五门转向心生起的那一剎那,心流即已从「离路的阶段」出来,而进入心路过程。
二十九种欲界速行心:它们是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及唯作生笑心。
这所缘即名为「极大」:在取极大所缘为目标的心路过程里,所缘的生起与过去有分的生起同时发生。由于五所缘与净色的寿命都是十七个心识剎那,它们两者与第二个彼所缘同时灭尽。如是,这种心路过程进行了整整十七个心识剎那,而其中从五门转向心起始的十四心是真正的心路过程心。这种心路过程名为「彼所缘时分」(tadarammanavara),即结束于彼所缘的过程。(见图表4-1)
心路过程与「六个六」之间的关系可以如下理解。当色所缘撞击眼净色时,在眼处的支助之下,眼识即生起,取该撞击眼净色的色所缘为目标。对于眼识,眼净色是它的依处及门,色所缘是它的目标。在该心路过程里的其他心──五门转向心、领受心、推度心、确定心、速行及彼所缘──是属于意识。它们也取同一个色所缘为目标,以眼净色为门,但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对于该过程里所有的心,有分也是它们的门,因为整个心路过程是从有分出起的。 如是所有的五门心路过程皆有二门,即个别的根门和共用的意门或有分。由于它特别地在眼门生起,所以称它为「眼门心路过程」,而由于特别地拥有眼识,所以称它为「眼识心路过程」。由于它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撞击根门之后只有一个(有分)心识剎那过去,所以称之为「极大所缘的心路过程」。对于其他的根门心路过程亦可如此理解,只需把「眼识」换成各自的根识 ,如:耳识等。
古代阿毗达摩论师以芒果的比喻来形容心路过程。 有个人盖着头睡在芒果树下。其时有粒熟了的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里。被声音吵醒之后,他张开眼看,伸手取该果,捏一捏及嗅一嗅它。然后把它给吃了,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过后再倒回去睡觉。
在此,那人睡在芒果树下就有如有分流。芒果掉下撞在地上,其声吵到他的耳朵则有如所缘撞击根门,如:眼门。被声音吵醒即有如五门转向心转向所缘。张开眼看即有如眼识执行看的作用。伸手取该芒果有如领受心领受所缘。捏一捏芒果有如推度心在推度所缘。嗅一嗅它则有如确定心在确定所缘。吃芒果即有如速行在体验所缘的滋味。吞下及回味它的味道有如彼所缘取速行的所缘为所缘。那人过后再倒回去睡觉则有如再沉入有分。
应注意整个心路过程的发生是毫无自我的,没有所谓在其背后的永恒体验者,或内在控制者,或在心路过程之外的「识知者」。剎那生灭的诸心本身已完成了一切识知应有的作用,而识知过程的互相配合是源自因果缘起的法则。在心路过程里,每一心皆依照「心之定法」生起。它依靠各种不同的缘生起,这包括前生心、所缘、门及依处色。生起之后,它在心路过程里执行它特有的作用,然后即灭尽,及成为下一心的缘。
节七:大所缘
Yava tadaramman”uppada pana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 agatam alambanam mahantam nama. Tattha jav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Natthi tadaramman”uppado.
当所缘在(两三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彼所缘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大」。在这情形,速行结束之后即沉入有分,彼所缘则没有生起。
节七之助读说明
当所缘……该所缘即名为「大」:对于这种心路过程,所缘生起直至它的撞击力令到有分心波动的期间,已有两三个过去有分过去了。由于该所缘及根门只能维持十七个心识剎那,这过程没有充足的时间以令彼所缘生起;即使过去有分只是两个,彼所缘也不能生起,因为彼所缘必须在连续生起两次,或完全没有生起。
当过去有分有两个时,还有另外十五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皆与速行之后的第一个有分心同时灭尽。当过去有分有三个时,还有另外十四心可以在该所缘的寿命期里生起。在这种情形之下,该所缘及根门(净色)两者皆与最后一个速行心同时灭尽。这种心路过程亦名为「速行时分」(javanavara),即结束于速行的心路过程。
节八:微细所缘
Yava javan”uppada pi appahontatitakam apatham agatam alambanam parittam nama. Tattha javanam pi anuppajjitva dvattikkhattum votthapanam eva pavatta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va hoti.
当所缘在(四至九个有分心)过去之后呈现于根(门),而不能支持到速行生起,该所缘即名为「微细」。在…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