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位置,因此它們不能緊密地觀察目標,所以與它們相應的受及一境性不能到達禅支的程度。另者,尋(vitakka)是禅支的基礎,但在五種根識裏並沒有尋,這並不是因爲(有如高層次的禅那般)已超越了它,而是因爲它們的作用太簡單得不能包括它在內。
同樣地,心必須擁有精進(心所)才能使到其成份達到力(bala)的程度。因此,在十六種沒有精進的心裏,一境性心所不能夠實行定力的作用。
無因的心不能夠作爲導向某個目的地之道;因此在十八無因心裏並沒有道分。
在與疑相應的心裏,一境性缺少了「勝解」(adhi-mokkha)的支援,且被疑的猶豫不決本性所淹,因此不能達到道分、根或力的程度。
在同一個時候只能有一個增上法存在,因爲增上法的本質即是在任何一個心裏只能有它們四者之一執行總支配的作用,而且是在二因或叁因的速行心裏才能發生。
表7-2:混合類別
只是不善 只是善 只是無記 善與無記 所有叁種
6因 貪+瞋+癡 無貪+無瞋+無癡
7禅支 憂 尋+伺+喜+一境性+悅+舍
12道分 四邪道分 八正道分
22根 憂 未知當知 五根識+二性+命根色+樂+苦+具最終知 信+念+慧+最終知 名命根+意+悅+舍+精進+定
9力 無慚+無愧 信+念+慧+慚+愧 精進+定
4增上 觀 欲+精進+心
4食 段食 觸+思+心
節廿叁:總結
Cha hetu pabca jhananga magganga nava vatthuto
Solas”indriyadhamma ca baladhamma nav”erita.
Cattaro”dhipati vutta tathahara ti sattadha
Kusaladisamakinno vutto missakasangaho.
根據各別法,已說六因、五禅支、九道分、十六根及九力。
同樣地,已說四增上及四食。如是,已從七個方面解說包含善法等的混合類別之概要。
節廿叁之助讀說明
根據各別法,禅支有五種,因爲悅、憂與舍都是受,而受只是一個心所。上文已解釋了諸道分如何縮小至九個。諸根縮小成十六種,因爲第十至第十四項只是屬于一種心所,即受心所;第十九至第二十二項則皆是慧心所;而命根則分爲兩個各別法,即:屬于二十八色之一的命根色及屬于五十二心所之一的名命根。
菩提分之概要
(bodhipakkhiyasangaha)
節廿四:四念處
Bodhipakkhiyasangahe cattaro satipatthana: kayanu-passana-satipatthanam, vedananupassana-satipatthanam, cittanupassana-satipatthanam, dhammanupassana-satipat-thanam.
在菩提分之概要裏有四念處:一、身念處;二、受念處;叁、心念處;四、法念處。
節廿四之助讀說明
菩提分:直譯巴利文bodhipakkhiyadhamma即是「覺悟一方之法」。雖然這一語很少出現在經裏,但後期的著作常采用它作爲佛陀把其教法濃縮之後而剩下的叁十七法的總稱(見《長部‧經十六》及《中部‧經七十七》)這些法被稱爲菩提分是因爲它們有助于覺悟,即證得出世間四道智。如這一篇所示,叁十七菩提分可分爲七組。
四念處(satipatthana):在此巴利文patthana可作兩種解釋,即:「建立起」(upatthana)及作爲「念」(sati)的「立足處」。此四念處是一套對正念與觀智完整的禅修方法。《長部‧經十》及《中部‧經廿二》詳述了該修習法;《相應部‧念處相應》則收集了一些有關修習念處的較短的經。
四念處都有同一個要義,即具有正念地觀照諸法。它們之間的差別只在于正念所觀照的四種目標──身、受、心與法。最後一種包括了五蓋、五蘊、六處、七覺支及四聖谛等法。修習四念處與修習八聖道分的正念相等。
節廿五:四正勤
Cattaro sammappadhana: uppannanam papakanam dhammanam pahanaya vayamo, anuppannanam papakanam dhammanam anuppadaya vayamo, anuppannanam kusalanam dhammanam uppadaya vayamo, uppannanam kusalanam dhammanam bhiyyobhavaya vayamo
四正勤:一、精進于斷除已生的惡法;二、精進于防止未生的惡法生起;叁、精進于令未生的善法生起;四、精進于令已生的善法增長。
節廿五之助讀說明
四正勤(sammappadhana):在此精進心所執行了四種作用。這四正勤與八聖道分的正精進相等。
節廿六:四成就之法(四神足)
Cattaro iddhipada: chandiddhipado, viriyiddhipado, cittiddhipado, vimamsiddhipado.
四成就之法:一、欲爲成就之法;二、精進爲成就之法;叁、心爲成就之法;四、觀爲成就之法。
節廿六之助讀說明
四成就之法(iddhipada):在此巴利文iddhi(成就)是指一切通過勤修佛陀的教法而證得的廣大與出世間法。獲得這些成就的主要方法即稱爲「成就之法」。這四法與四增上法相等(見節二十)。只要是作爲達到目標的主要成份,該些法即是增上法;然而,只有在運用它們于證得佛教的目標時才能算是成就之法。成就之法包括世間與出世間法兩者。
節廿七:五根
Pabc”indriyani: saddhindriyam, viriyindriyam, satindriyam, samadhindriyam, pabbindriyam.
五根:一、信根;二、精進根;叁、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節廿八:五力
Pabca balani: saddhabalam, viriyabalam, satibalam, samadhibalam, pabbabalam.
五力:一、信力;二、精進力;叁、念力;四、定根;五、慧力。
節廿七至廿八之助讀說明
根與力擁有相同的五種心所,盡管這兩組的作用並不一樣。根是在其範圍之內執行支配作用的心所;力則是該些心所不會受到對立之法動搖。因此五根在它們各自的勝解(adhimokkha)、致力(paggaha)、警覺(upatthana)、不散亂(avikkhepa)及照見(dassana)範圍裏執行其支配的作用;如此它們協助對治對立之法:猶豫不決、懈怠、失念、散亂及愚癡。五力即是這五法不受到對立之法不動搖與無法擊敗的一面。在培育五根時必須平衡信與慧,以避免輕易盲信與機智狡詐兩端;以及平衡精進與定,以避免心散亂煩躁與軟弱無力。然而,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具備極強的念根,因爲念能夠看管其余諸根的提升,以及確保它們平衡。
節廿九:七覺支
Satta bojjhanga: satisambojjhango, dhammavicaya-sambojjhango, viriyasambojjhango, pitisambojjhango, passaddhisambojjhango, samadhisambojjhango, upekkha-sambojjhango.
七覺支: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在七覺支當中,擇法覺支(dhammavicaya)是慧的一個名稱,即如實知見名色法的觀智。輕安(passaddhi)是指心與心所兩者的輕安(見第二章、節五)。舍(upekkha)在此是指屬于遍一切美心心所的中舍性心所,而不是舍受。擇法、精進與喜叁覺支對治心的軟弱無力;輕安、定與舍叁覺支則對治心的激動。念覺支則確保這兩組平衡,不會有其中一者強過另一者。
節叁十:八道分
Attha maggangani: sammaditthi, sammasankappo, sammavaca, sammakammanto, samma-ajivo, sammavayamo, sammasati, sammasamadhi.
八道分:一、正見;二、正思惟;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
節叁十之助讀說明
在八道分當中,正見是了知四聖谛的慧心所。正思惟是把心導向出離、無瞋與無害的尋心所。第叁至第五道分則與叁離心所相同(見第二章、節六)。正精進與四正勤相同(節廿五)。正念與四念處相同(節廿四)。正定則被定義爲經教的四禅(見《長部‧經廿二》)。
節卅一:說明
Ettha pana cattaro satipatthana ti sammasati eka va pavuccati. Tatha cattaro sammappadhana ti ca sammavayamo.
于此,四念處可說爲一正念。同樣地,四正勤可說爲一正精進。
Chando cittam upekkha ca saddha-passaddhi-pitiyo
Sammaditthi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