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份。
节十四之助读说明
这一节指出如何把不同种类的烦恼缩小至十四种不善心所。对于其缩小之后的结果,见表7-1。
表7-1:诸烦恼所属的心所
心 所 漏 暴流 轭 系 取 盖 潜在倾向 结 烦恼
1 贪 ● ● ● ● ● ● ● ● ●
2 邪见 ● ● ● ● ● ● ● ●
3 痴 ● ● ● ● ● ● ●
4 瞋 ● ● ● ● ●
5 疑 ● ● ● ●
6 慢 ● ● ●
7 掉举 ● ● ●
8 昏沉 ● ●
9 恶作 ●
10 睡眠 ●
11 无惭 ●
12 无愧 ●
13 嫉 ●
14 悭 ●
心所的数目 3 3 3 3 2 8 6 9 10
混合类别之概要
(missakasangaha)
节十五:因(根)
Missakasangahe cha hetu: lobho, doso, moho, alobho, adoso, amoho.
混合类别里有六个因(根):一、贪;二、瞋;三、痴;四、无贪;五、无瞋;六、无痴。
节十五之助读说明
混合类别之概要因其所列的组别包含了善、不善与无记心所而得其名。关于因,见第三章、节五。
节十六:禅支
Satta jhanangani: vitakko, vicaro, piti, ekaggata, somanassam, domanassam, upekkha.
七禅支:一、寻;二、伺;三、喜;四、一境性;五、悦;六、忧;七、舍。
节十六之助读说明
在此,「禅那」一语的用法与一般意为安止定的用法不同,而是更广泛地指「紧密地观察」(upanijjhayana)目标。所以即使在此所列出的诸法有时是在禅修安止之外发生,但也被视为禅支。这七个心所被称为禅支是因为它们使到心能够紧密地观察目标。它们当中的「忧」是绝对不善的,且只生起于两种瞋恚相应之心。其余六个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这决定于它们生起于什么心。
节十七:道分
Dvadasa maggangani: sammaditthi, sammasankappo, sammavaca, sammakammanto, samma-ajivo, sammavayamo, sammasati, sammasamadhi, micchaditthi, micchasamkappo, micchavayamo, micchasamadhi.
十二道分:一、正见;二、正思惟;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九、邪见;十、邪思惟;十一、邪精进;十二、邪定。
节十七之助读说明
在此「道」一词用以代表的含意是导向某个目的地,即导向善趣、恶趣或涅槃。在十二道分当中,首八个导向善趣与涅槃,后四者则导向恶趣。
这十二道分可缩小为九个心所。正见是慧心所。正思惟、正精进、正念与正定个别是有因善心与无记心里的寻、精进、念与一境性心所。正语、正业与正命是三个离心所(virati),在出世间心里它们一起出现;在世间善心里则依据情况个别地出现。
在四个邪道分当中,邪见是邪见心所;在诸道分里它是绝对属于不善的心所。其他三道分则顺序属于不善心里的寻、精进与一境性心所。在此并没有个别的邪语、邪业与邪命道分,因为它们只是由烦恼鼓动而造的不善行。在此也没有邪念道分,因为念是绝对属于美心所,不可能出现于不善心。
节十八:根
Bavisat”indriyani: cakkhundriyam, sotindriyam, ghanindriyam, jivhindriyam, kayindriyam, itthindriyam, purisindriyam, jivitindriyam, manindriyam, sukhindriyam, dukkhindriyam, somanassindriyam, domanassindriyam, upekkhindriyam, saddhindriyam, viriyindriyam, satindriyam, samadhindriyam, pabbindriyam, anabbatabbassamitindriyam, abbindriyam, abbatavindriyam.
二十二根: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女根;七、男根;八、命根;九、意根;十、乐根;十一、苦根;十二、悦根;十三、忧根;十四、舍根;十五、信根;十六、精进根;十七、念根;十八、定根;十九、慧根;二十、未知当知根;二十一、最终知根;二十二、具最终知根。
节十八之助读说明
根是在其范围之内控制其相应法之法。首五根是五净色;两个性根是两种性根色;命根有两种,即名命根与命根色。意根是心整体,即所有八十九心。五受根已在前文论及(第三章、节二)。五修行之根(第十五至十九项)会在下文重述;在节廿二则会解释最后三根。
节十九:力
Nava balani: saddhabalam, viriyabalam, satibalam, samadhibalam, pabbabalam, hiribalam, ottappabalam, ahirikabalam, anottappabalam.
九力: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六、惭力;七、愧力;八、无惭力;九、无愧力。
节十九之助读说明
这九力因为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或因为它们增强其相应法而得其名。第一、第三、第六与第七种力可以是善或无记;第八与第九种力是绝对不善;第二与第四种力则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
节二十:增上(或:支配)
Cattaro adhipati: chandadhipati, viriyadhipati, cittadhipati, vimamsadhipati.
四增上:一、欲增上;二、精进增上;三、心增上;四、观增上。
节二十之助读说明
增上法是支配它所属的心实行及完成艰难或重要的任务的心所。增上法与根之间的差别是在于它们支配的程度与范围。增上法全面地支配整个心,而根则只在其范围之内实行其支配能力。所以在一心里可以有好几个根存在,但在同一个剎那则只有一个增上法存在。关于这点,增上法就有如国王,是唯一的统治者,支配他所有的官员;而根则有如官员,在各自的区域里有支配权,但不能干涉其他人的范围。
四增上法是欲心所(即「欲行动」,不可把它与属于贪的贪欲混淆)、精进心所、心及在此称为「观」的慧心所。欲、精进与心只能在五十二速行心里成为增上法,即除去两个痴根心与阿罗汉生笑心;观则只能在三十四个三因心里成为增上法。在同一个剎那里只能有一个增上法存在,而且是在它支配其相应法的时候。观增上可以是善或无记;其他三种增上法则可以是善、不善或无记。
节廿一:食
Cattaro ahara: kabalikaro aharo, phasso dutiyo, manosabcetana tatiya, vibbanam catuttham.
四食:段食、触是第二、意思是第三、心是第四。
节廿一之助读说明
「食」(ahara)这一词是指作为强大助缘以维持(其他法)之法。根据经教的解释,段食维持色身;触维持受;意思维持三界轮回,因为业即是思,而又是业导致投生;心则维持名色。根据论教法,段食维持身体里由四种因产生的色法,而其他三食维持一切与它们俱生的名色法。属于色法的段食是无记法,而其他三名食则可以属于所有三种道德素质(善、不善或无记)。
节廿二:说明
Indriyesu pan”ettha sotapattimaggabanam anabba-tabbassamitindriyam; arahattaphalabanam abbatavindriyam; majjhe cha banani abbindriyani ti pavuccanti. Jivitindriyab ca ruparupavasena duvidham hoti.
于此,在诸根当中,「未知当知根」是须陀洹道智;「具最终知根」是阿罗汉果智;「最终知根」则是中间六种(出世间)智。命根有两种:色与名。
Pabcavibbanesu jhanangani, aviriyesu balani, ahetukesu maggangani na labbhanti. Tatha vicikicchacitte ekaggata maggindriyabalabhavam na gacchati. Dvihetuka-tihetuka-javanesv”eva yathasambhavam adhipati eko” va labbhati.
在五种根识里没有禅支;在没有精进的(心)则没有力;在无因(心)里则没有道分。同样地,在疑(相应)心里,一境性(心所)不会到达禅支、根或力的程度。在同一个时候,只能根据情况获得一个增上法,而且只能是在二因或三因的速行心里。
节廿二之助读说明
五种根识只是纯粹面对各自的目标。由于它们的作用与依处色还很弱,也由于它们在心路过程里所占的是很基本…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