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20

  ..續本文上一頁adasa dasa satta ca ti catubbidho

  Attharas”ahetukesu cittuppadesu sangaho.

  Ahetukesu sabbattha satta sesa yatharaham

  Iti vittharato vutto tettimsavidhasangaho.

  十二、十一、十、七:如是十八無因心的組合有四種。

  所有的無因心都有七(遍一切心心所)。其余(即:雜心所)則依種類而定。如是依叁十叁種方式解說(心與心所的)組合。

  節叁十:結論

  Ittham cittaviyuttanam sampayogab ca sangaham

  Batva bhedam yathayogam cittena samam uddise.

  既知附隨心所之相應與組合,且依它們與何心結合,解說它們的類別。

  節叁十之助讀說明

  附隨心所之相應:這是指每一種心所能與不同種類的心相應;關于這點的說明,見節十至十七。

  附隨心所之組合:這是指依照所包含的心所組合去分析諸心;關于這點的說明,見節十八至廿九。

  且依它們與何心結合,解說它們的類別:作者鼓勵學佛者依心所屬于何心去歸類諸心所。例如:七遍一切心心所屬于一切八十九心所有,因爲它們生起于一切心。尋屬于五十五心,因爲它們生起于五十五種心。依它們所屬的心,諸心所又可以采用界、本性、相應等等的方式分類。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Cetasikasangahavibhago nama

  dutiy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裏

  名爲「心所之概要」的

  第二章至此完畢。

  

  第叁章:雜項之概要

  (Pakinnakasangahavibhaga)

  節一:序文

  Sampayutta yathayogam tepannasa sabhavato

  Cittacetasika dhamma tesam dani yatharaham.

  Vedana-hetuto kicca-dvar”alambana-vatthuto

  Cittuppadavasen”eva sangaho nama niyate.

  已依其等自性說畢五十叁相應法:心與諸心所。如今只取心,再依受、因、作用、門、所緣及依處分析。

  節一之助讀說明

  五十叁相應法:雖然《阿毗達摩論》分辨了八十九(或一百廿一)種心,它們整體只被視爲一法或一種究竟法,因爲它們都有相同的特相,即識知目標(所緣)。然而,各個五十二心所法則被視爲個別之法,因爲它們各有不同的特相。如是一共有五十叁相應名法。

  只取心(cittuppadavasen”eva):直譯巴利文cittuppada則是「心之生起」。在其他情況裏,它是指心及其相應心所整體,但在此只是指心本身。無論如何,當知心必定和其不可分離的心所同時發生,而其心所則是分析與分類心的依據。

  受之概要

  (vedanasangaha)

  節二:受之分析

  Tattha vedanasangahe tava tividha vedana: sukha, dukkha, adukkhamasukha ca ti. Sukham, dukkham, somanassam, domanassam, upekkha ti ca bhedena pana pabcadha hoti.

  于受之概要,首先,受有叁種,即:苦、樂、不苦不樂。另者,受亦可分別爲五種:樂、苦、悅、憂、舍。

  節二之助讀說明

  受之分析:如我們所見,受是遍一切心心所之一,有受用目標之「味」的作用。由于每一心都必定會與某種受相應,所以在分類心時,受是一個重要的依據。在這一篇裏作者著重于把一切心依其相應的受來分類。

  受有叁種:受可以依叁分法或五分法分別。當只純粹依其感受來分析時,受有叁種:苦、樂、不苦不樂。在這叁分法裏,樂受包括了「身體的樂受」和「心的樂受或悅受」兩者;而苦受則包括了「身體的苦受」和「心的苦受或憂受」兩者。

  受亦可分析爲五種:當受依「根」(indriya)分析時,它則成爲五種。這五種受稱爲根,因爲在感受目標方面,它們作爲其相應法的主人或支配(indra)該些相應法。

  在采用五分法時,叁分法的樂受則分爲樂受與悅受,前者是身受,後者是心受;叁分法的苦受則分爲苦受與憂受,前者是身受,後者是心受;不苦不樂受亦即舍受。

  在經中,有時佛陀也只說受爲兩種:樂與苦。這是一種隱喻式的分析法,把無可指責的舍受包括在樂受之內,以及把應受指責的舍受包括在苦受之內。佛陀又說道:「所感受的都是苦。」(yam kibci vedayitam tam dukkhasmim,《相應部》36:11/iv,216)這句話裏的苦並不是指狹義的苦受,而是指廣義的苦,即一切有爲法(因緣和合而成之法)無常則苦。

  樂受(sukh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增長相應法;現起是身體之愉樂;近因是身根(即身淨色)。

  苦受(dukkh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不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減弱相應法;現起是身體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悅受(somanass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自性,sabhava)可喜(或造作至可喜)的所緣;作用是體驗所緣之可喜;現起是內心愉悅之狀態;近因是輕安。

  憂受(domanassa-vedana)的特相是體驗(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緣 ;作用是體驗所緣之不可喜;現起是內心遭受痛苦;近因是心所依處(見本章、節二十)。

  舍受(upekkha-vedana)的特相是被體驗爲中性;作用是不增長亦不減弱相應法;現起是平靜的狀態;近因是沒有喜(piti)的心(即喜不相應之心)。

  節叁:依心分類

  Tattha sukhasahagatam kusalavipakam kayavibbanam ekam eva.

  Tattha dukkhasahagatam akusalavipakam kayavibbanam.

  Somanassasahagatacittani pana lobhamulani cattari, dvadasa kamavacarasobhanani, sukhasantirana-hasanani ca dve ti attharasa kamavacaracittani c”eva pathama-dutiya-tatiya-catutthajjhana-sankhatani catucattalisa mahaggata-lokuttaracittani ca ti dvasatthividhani bhavanti.

  Domanassasahagatacittani pana dve patighasampayutta-cittan” eva.

  Sesani sabbani pi pabcapabbasa upekkhasahagatacittan” eva ti.

  在它們當中,善果報身識是唯一樂俱(之心)。

  同樣地,不善果報身識是唯一苦俱(之心)。

  有六十二種心是悅俱,即:(一)十八種欲界心:四貪根心、十二欲界美心、及兩個無因心,即悅俱推度心與生笑心;(二)四十四種屬于初、第二、第叁、第四禅的廣大與出世間心。(12 + 32)

  只有兩種與瞋恚相應的心是憂俱。

  其余五十五種心是舍俱。

  節叁之助讀說明

  其余五十五舍俱的心是:

  一、 六不善心:四個貪根及兩個癡根;

  二、 十四無因心;

  叁、 十二欲界美心(善、果報與唯作各有四種);

  四、 叁個第五禅心;

  五、 十二個無色禅心;

  六、 八個出世間心,即屬于第五禅的道心與果心。

  節四:總結

  Sukham dukkham upekkha ti tividha tattha vedana

  Somanassam domanassam iti bhedena pabcadha.

  Sukham ekattha dukkhab ca domanassam dvaye thitam

  Dvasatthisu somanassam pabcapabbasake”tara.

  受可分叁種,樂及苦與舍。

  加上悅與憂,則成五種受。

  樂苦各于一,憂則于二心,

  悅有六十二,其余五十五。

  節四之助讀說明

  樂苦各于一:當知除了樂俱與苦俱的身識之外,雙五識的其余四對都是舍俱。《殊勝義注》解釋,于眼、耳、鼻、舌四門,當屬于所造色的目標撞擊也屬于所造色的根門時,其撞擊力並不強,就有如把四團棉花放在鐵砧上,再以另外四團棉花敲打它們。因此,所産生的受是舍受。然而,于身門,其目標是四大界中的地、火、風叁大。如是,當該目標撞擊身淨色時,其撞擊力則十分強大,且擴展到身體的四大。這就有如四團棉花受到鐵錘敲擊:鐵錘透過棉花,再重擊鐵砧。當目標是可喜所緣時,生起的身識是善果報心,而其相應身受是身之樂受;當目標是不可喜所緣時,生起的身識是不善果報心,而其相應身受是身之苦受。

  雖然看來(眼識等)其他四種根識 像是也能與樂或苦受俱行,《阿毗達摩論》認爲這些首先生起的根識必定是與舍受俱行。在與這些根識生起于同一心路過程的速行,以及隨後生起而緣取同一目標的意門心路過程裏,即能對可喜的顔色、聲、香及味生起心的樂受…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