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24

  ..續本文上一頁bidham pi paccup-pannam atitam anagatam kalavimuttab ca yatharaham alambanam hoti.

  Dvaravimuttanab ca pana patisandhi-bhavanga-cuti-sankhatanam chabbidham pi yathasambhavam yebhuyyena bhavantare chadvaragahitam paccuppannam atitam pabbattibhutam va kamma-kammanimitta-gatinimitta-sammatam alambanam hoti.

  一切眼門心都只以顔色爲所緣,而且只屬于現在(的所緣)。同樣地,聲等是耳門心等的所緣,它們也只屬于現在(的所緣)。

  然而意門心的所緣有六種,而且,根據情況,該所緣可以是屬于現在、過去、未來,或與時間無關。

  再者,于結生、有分、死亡(叁種)離門心,所緣亦有六種。根據情況,一般上那于前一世已被六門之一識知的所緣,可以是現在或過去所緣,或是概念。此所緣是業、或業相、或趣相。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一切眼門心:在眼門心路過程裏,所有屬于該心路過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緣爲目標。色所緣並非只是眼識的目標;五門轉向心、領受心、推度心、確定心、速行心及彼所緣也都取同一個色所緣爲目標。再者,這些生起于眼門心路過程的心都只取「色所緣而已」(rupam eva)爲目標。在該心路過程裏,它們並不能識知其他目標。

  而且只屬于現在(的所緣):在此「現在」一詞意爲「剎那現在」(khanikapaccuppanna),即指所體驗的事物是于當下剎那存在的。由于色法變易的速度比名法慢,一個色所緣可以保持存在于整個眼門心路過程。其他(四)根門的所緣亦是如此。(見第四章、節六)

  意門心的所緣:生起于意門心路過程裏的心能夠識知五所緣,以及一切五門心路過程無法識知的法所緣。意門心也能識知過去、現在與未來任何一時的所緣,或是與時間無關(kalavimutta)的所緣。後者是指涅槃與概念。涅槃是沒有時間性的,因爲其自性(sabhava)並無生、變易(住)與滅;概念也是沒有時間性的,因爲它並沒有自性。

  根據情況:《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根據該心是欲界速行、神通速行、其余廣大速行等等。除了生笑心之外,欲界速行都能取叁時的所緣,以及無時間的所緣。生笑心只取叁時的所緣。神通心(見節十八之助讀說明)取叁時的所緣,以及無時間的所緣。除了(神通心和)取過去心爲所緣的第二與第四無色禅心之外,其余的廣大心都取無時間的所緣(即:概念)。出世間心取無時間的所緣(即:涅槃)。

  在于離門心等等:離門心是在一世當中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之心。它們有十九種,即:八欲界大善、五色界、五無色界果報心及兩個舍俱無因推度心。這種心的目標有六種:過去或現在的五所緣之一,或是法所緣。在所有叁種作用裏,從結生至死亡,該心都只取同一所緣。該所緣是投生時結生心的目標,在生命過程當中是有分心的目標,以及在死亡時是死亡心的目標。

  一世當中的離門心必定與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目標相同。當人臨命終時,基于其過去業與當時的情況,某個目標即會呈現于他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這目標是以下叁種之一:

  一、 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業或惡業。

  二、 業相(kammanimitta):是與即將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業或惡業有關的目標或影像,或是造該業的工具。例如:虔誠的信徒可能會看到比丘或寺院的影像;醫生可能會看到病人的影像;而屠夫則可能聽到被宰殺的牛的哀號或看到屠刀。

  叁、 趣相(gatinimitta):這即是臨終者下一世將投生的去處。例如:即將投生至欲界天的人可能會看到天界的宮殿;即將投生至畜生界的人可能會看到森林或田野;即將投生至地獄的人可能會看到地獄之火。

  根據情況(yathasambhavam):《阿毗達摩義廣釋》解釋這片語的意思是:離門心的目標是根據前一世最後一個心路過程識知該目標時所通過的門而定;亦視該目標是屬于過去或現在所緣,或是概念;又根據它是業,或業相,或趣相而定。其解釋如下:

  若是投生至欲界,在前一世臨死速行的階段,被六門之一識知的五所緣當中任何一個所緣皆可成爲業相。這種所緣在新一世的結生和首幾個有分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它有可能是現在所緣,因爲在前一世的臨死速行識知該目標之後,它可能還持續存在于新一世的首幾個心識剎那;隨後的有分及死亡心所取的目標則必定是過去所緣。

  若前一世的臨死速行所取的目標是法所緣,它則可能是業或業相,以及是新一世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過去所緣。若該目標是趣相,它一般上是色所緣、由意門識知、以及是現在所緣。

  若是投生至色界天,叁種離心路過程心的目標是前一世意門臨死速行所取的法所緣、是概念(于是與時間無關)、以及是屬于業相。投生至第一和第叁無色界天亦是如此。若是投生至第二和第四無色界天,該目標(即:心)是法所緣、是過去所緣、也是業相。

  一般上(yebhuyyena):這形容詞是專指無想有情(asabbasatta)死後投生至他處,因爲在色界天的無想梵天完全沒有心識(見第五章、節卅一),所以下一世的離門心根本不能緣取前一世(生爲無想梵天時)所緣取的目標。對于這類有情,依靠在生爲無想梵天之前的過去業,目標會自動呈現于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爲業等等。

  節十八:依心分類

  Tesu cakkhuvibbanadini yathakkamam rupadi-ekekalambanan”eva. Manodhatuttikam pana rupadipabca-lambanam. Sesani kamavacaravipakani hasanacittab ca ti sabbatha pi kamavacaralambanan”eva.

  Akusalani c”eva banavippayuttakamavacarajavanani ca ti lokuttaravajjita-sabbalambanan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kusalani c”eva pabcama-jjhana-sankhatam abhibbakusalab ca ti arahattamagga-phalavajjita-sabbalambanan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kriya c”eva kriyabhibba-votthapanab ca ti sabbatha pi sabbalambanani.

  Aruppesu dutiyacatutthani mahaggatalambanani. Sesani mahaggatacittani pana sabbani pi pabbattalambanani. Lokuttaracittani nibbanalambanani ti.

  在它們當中,眼識等各自取一種所緣,即顔色等。但叁意界則能取顔色等(所有)五所緣。其余的欲界果報心與生笑心只能取欲界所緣。

  不善(心)和智不相應欲界速行能取一切所緣,除了出世間法。

  智相應欲界善(心)及屬于第五禅的善神通心能取一切所緣,除了阿羅漢道與果。

  智相應欲界唯作心、唯作神通心及確定心能取一切所緣。

  于無色(禅心)當中,第二與第四取廣大所緣(即:廣大心)。其余所有的廣大心取概念爲所緣。出世間心取涅槃爲所緣。

  節十八之助讀說明

  叁意界: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總稱爲叁意界;由于它們生起于所有五門,所以能取顔色等所有五所緣爲目標。

  其余的欲界果報心:這些果報心是叁種推度心與八大果報心;當生起爲彼所緣時,它們能取呈現于六門的一切欲界所緣。再者,除了悅俱推度心之外,當這些果報心生起爲結生、有分與死亡心時,也能取六種離門所緣。諸阿羅漢的生笑心也能取所有六種欲界所緣。

  不善心等:由于四道、四果與涅槃九出世間法是非常的清淨及深奧,所以不善心和智不相應的善與唯作心並不能識知它們。

  欲界善心等:凡夫與有學聖者不能覺察阿羅漢的道心與果心,因爲他們還未證得此二心。

  凡夫亦不能取有學聖者的道心與果心爲所緣。層次較低的有學聖者則不能取層次較高的道心與果心爲所緣。當有學聖者省察自己的出世間成就時,他們能以智相應欲界善心覺知道心、果心與涅槃。在道心之前生起的「種姓」(gotrabhu)也是屬于這些心,它也取涅槃爲所緣(見第九章、節卅四)。

  善神通心:神通(abhibba)是已熟練于五禅者才能獲取的高等智。在聖典中提及五種世間神通,即:如意通(神變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與天眼通(見第九章、節廿一)。這些神通是運用第五禅心而獲得;于凡夫和有學聖者它是善的;于諸阿羅漢則是唯作的。通過第叁種神通,有學聖者能辨識與他同等級或層次較低的其他聖者的道心與果心,但不能辨識層次比他高的聖者的道心與果心。阿羅漢道心與果心則完全超越善神通心的範圍。

  欲界唯作心等等:通過欲界智相應唯作心,阿羅漢能在省察自己的成就時辨識自己的道心與果心;通過唯作神通心,他能辨識其他聖者的道心與果心,包括有學聖者與阿羅漢。在五門心路過程裏,確定能識知所有五所緣;當作爲意門轉向心時則能識…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