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25

  ..續本文上一頁知所有六所緣。

  于無色(禅心)當中:第二無色禅心取第一無色禅心爲所緣;第四無色禅心取第叁無色禅心爲所緣。如是此二心取廣大心爲所緣。

  其余所有的廣大心:色界禅心所取的目標是概念,如:遍處禅心取遍相(見第一章、節十八至二十之助讀說明)、無量禅心取有情概念。

  表3-2:所緣之概要

  心 所緣(目標)

  眼識 2 現在顔色

  耳識 2 現在聲

  鼻識 2 現在香

  舌識 2 現在味

  身識 2 現在觸

  意界(五門轉向心、領受心) 3 現在五所緣

  叁推度心、一生笑心、八欲界美果報心 12 五十四欲界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

  十二不善心、四欲界美智不相應善心、四欲界美智不相應唯作心 20 八十一世間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概念

  四欲界美智相應善心、一神通善心 5 八十七心(除去阿羅漢道心與果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涅槃、概念

  四欲界美智相應唯作心、一神通唯作心、意門轉向心 6 一切所緣(即:八十九心、五十二心所、二十八色、涅槃、概念)

  無色界第二及第四禅心 6 個別是第一與第叁無色界禅心

  十五色界禅心、無色界第一及第叁禅心 21 概念

  出世間心 8 , ;涅槃

  節十九:總結

  Pabcavisa parittamhi cha cittani mahaggate

  Ekavisati vohare attha nibbanagocare.

  Visanuttaramuttamhi aggamaggaphalujjhite

  Pabca sabbattha chacceti sattadha tattha sangaho.

  廿五種心緣取下等所緣;六種緣取廣大(心);廿一種緣取概念;八種緣取涅槃。

  二十種緣取除了出世間法之外的一切所緣;五種緣取一切所緣,除了較高層次的道與果心;六種緣取一切所緣。如是它們的組別一共有七。

  節十九之助讀說明

  廿五種心:廿叁種欲界果報心、五門轉向心及生笑心只緣取下等所緣,即:欲界所緣。

  六種緣取廣大(心):這些是第二與第四無色禅的善、果報與唯作心。

  廿一種緣取概念:這些是五色禅、第一與第叁無色禅的善、果報與唯作心。

  八種緣取涅槃:這些是四道心與四果心。

  二十種緣取除了出世間法之外的一切所緣:這些是十二不善心,以及智不相應的四善心與四唯作心。

  五種:這些是四智相應善心與善神通心。

  六種緣取一切所緣:這些是四智相應大唯作心、唯作第五禅神通心及確定心。

  依處之概要

  (vatthusangaha)

  節二十:依處之分析

  Vatthusangahe vatthuni nama cakkhu-sota-ghana-jivha-kaya-hadayavatthu ca ti chabbidhani bhavanti.

  Tani kamaloke sabbani pi labbhanti. Rupaloke pana ghanadittayam natthi. Arupaloke pana sabbani pi na samvijjanti.

  于依處之概要,依處有六種,即:眼、耳、鼻、舌、身與心所依處。

  于欲界有這一切。但于色界則沒有鼻、舌與身叁依處。于無色界則完全沒有依處。

  節二十之助讀說明

  依處之分析: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與心所必須依靠依處(vatthu)而生起。依處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雖然首五依處與首五門(即:五淨色)相符,但依處與門並不完全一致,因爲它對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過程裏的心與心所通過門而得以和目標接觸;依處則是支持心與心所生起的色法。

  這項作用上的差別是重要的。在眼門心路過程裏,除了眼識之外,亦有許多種心以眼淨色爲門而生起,但眼淨色只是眼識的依處,而不是其他也運用眼門的心的依處。關于門,作爲結生、有分與死亡的諸心是「離門」,即是不發生于任何門。然而在有名色法兩者的生存地裏,沒有任何心是能夠不依靠依處生起的。

  在這一篇裏,作者將先列出諸依處,然後再根據所依靠的依處把諸心分類。

  心所依處(hadayavatthu):根據諸巴利論師,除了以各自淨色爲依處的雙五識之外,心髒是一切心的依處色。《阿毗達摩論》並沒有明確地提到心所依處。《阿毗達摩論》中的最後一部──《發趣論》也只是說:「依靠該色,意界及意識界得以生起。」(I,4)。然而,諸注疏隨後則確定那「該色」爲心所依處,是心髒裏的心室(的血)。

  于欲界等:于欲生存地有一切六依處,除了天生瞎眼或耳聾者。于色界天則無鼻、舌、身叁依處,由于這叁門的體驗比其他二門(眼與耳)較爲粗,所以不包括在這高層次的生存地裏。諸論師說該地的有情也擁有這些感官的外形,但並沒有淨色,因此不能作爲嗅、嘗及觸的依處,所以這些感受也就不能發生于色界天。于無色界天則完全沒有依處,因爲一切的依處都是由色法組成。

  節廿一:依心分類

  Tattha pabcavibbanadhatuyo yathakkamam ekantena pabcappasadavatthuni nissay”eva pavattanti. Pabcadvaravajjana-sampaticchanasankhata pana manodhatu ca hadayam nissita yeva pavattanti. Avasesa pana manovibbanadhatusankhata ca santirana-mahavipaka-patighadvaya-pathamamagga-hasana-rupavacara-vasena hadayam nissay”eva pavattanti.

  Avasesa kusal”akusala-kriya”nuttaravasena pana nissaya va anissaya va. Aruppavipakavasena hadayam anissay”eva ti.

  于此,五識界完全以五淨色爲各自的依處而轉起(發生)。但意界,即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則依靠心髒而轉起。其余的也是如此依靠心髒而轉起,即屬于意識界的推度心、大果報心、兩種瞋相應心、初道心、生笑心、色界心。(3+3+8+2+1+ 1+15=33)

  其余的心,無論是善、不善、唯作或出世間,都可依靠或不依靠心所依處。(12+10+13+7=42)無色果報心則不依靠心所依處。

  節廿一之助讀說明

  五識界等:在《阿毗達摩論》裏,所有八十九心被分爲七種識界(vibbanadhatu),如下:

  表3-3:七識界

  界 心

  眼識界 眼識 2

  耳識界 耳識 2

  鼻識界 鼻識 2

  舌識界 舌識 2

  身識界 身識 2

  意界 五門轉向心、領受心 3

  意識界 其余的一切心 76

  名爲意界(manodhatu)的叁種心只是非常粗淺地識知目標:因爲五門轉向心面對完全陌生的目標,而且是隨著擁有不同依處的心之後生起;至于兩種領受心則是因爲它們隨著擁有不同依處的心之後生起。五識界則稍微強些,因爲它們直接地看、聽、嗅、嘗或觸目標;但還是相對的弱,因爲它們是夾在兩個擁有與它們不同依處的心之間。歸納于意識界(manovibbana-dhatu)的諸心能更完整與清晰地識知目標,因爲在它們前後的心都與它們擁有相同的依處。

  但意界,即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則依靠心髒而轉起:列于這組的叁十叁心不能生起于無色界天,而只生起于有色法之地。因此它們必定受到心所依處支助。瞋相應心不會在色界天生起,因爲鎮伏瞋恨是證得禅那的先決條件。須陀洹初道心不能在無色界天裏生起,因爲它必須依靠聽聞佛法(才能生起),所以必須有耳根。至于生笑心則當然必須有身體才能顯現微笑。

  其余的心:這些心是:十不善心(除去兩個瞋相應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無色善心、四無色唯作心、七出世間心(除去初道心)及意門轉向心,一共有四十二心。當這些心生起于有色法之地時(即:欲地與色地),它們必須依靠心所依處生起;當生起于無色地時則不須依靠心所依處。無色果報心只能生起于無色地,所以不須依靠任何依處。關于叁地,見第五章、節叁至七。

  節廿二:總結

  Chavatthum nissita kame satta rupe catubbidha

  Tivatthum nissit”aruppe dhatv”ekanissita mata.

  Tecattalisa nissaya dvecattalisa jayare

  Nissaya ca anissaya pak”aruppa anissita ti.

  當知欲地之七(識)界依靠六依處;色地四(識)界依靠叁依處;無色地一(識)界不依靠任何依處。

  四十叁(種心)依靠一依處生起;四十二依靠一依處或不依靠依處生起。無色果報心不依靠依處生起。

  節廿二之助讀說明

  于欲地等:在欲地裏,五識界依靠各自的依處生起,意界及意識界則依靠心所依處生起。于色地則沒有鼻、舌、身叁處及與它們相符的識界。于無色地則只有意識界,且沒有依處。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Pakinnakasangahavibhago nama

  tatiy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裏

  名爲「雜項之概要」的

  第叁章至此完畢。

  

  

  第四章:心路過程之概要

  (Vithisangahavibhaga)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