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61

  ..續本文上一頁門」(vimokkhamukha)。于此,被稱爲解脫的是聖道,而導向該道的隨觀即被稱爲解脫門。

  無我隨觀被稱爲空隨觀,因爲它透視諸行爲無我、無有情及無人。無常隨觀被稱爲無相隨觀,因爲它去除「顛倒相」(vipallasanimitta),即由于顛倒想而呈現的欺人的常相與穩定相。苦隨觀被稱爲無願隨觀,因爲它通過去除對諸行錯誤的樂想而斷除了欲。

  節卅六:道與果的解脫

  Tasma yadi vutthanagaminivipassana anattato vipassati, subbato vimokkho nama hoti maggo; yadi aniccato vipassati, animitto vimokkho nama; yadi dukkhato vipassati, appanihito vimokkho nama ti ca. Maggo vipassana-gamanavasena tini namani labhati. Tatha phalab ca maggagamanavasena maggavithiyam.

  由此,若人以導向出起之觀觀照無我,其道即名爲空解脫;若是觀照無常,其道即名爲無相解脫;若是觀照苦,其道即名爲無願解脫。如是道根據觀照的方式而得叁種名稱。同樣地,在道心路過程裏的果也依道的方式而得叁種名稱。

  節卅六之助讀說明

  當禅修者通過無我隨觀證得道時,該道從空而無我的一面緣取涅槃爲目標,所以它被稱爲空解脫。當他通過無常隨觀證得道時,該道從無相(無行相)的一面緣取涅槃爲目標,所以它被稱爲無相解脫。當他通過苦隨觀證得道時,該道從無願(脫離渴愛)的一面緣取涅槃爲目標,所以它被稱爲無願解脫。果也依在它之前生起的道而得該些名稱。

  節卅七:果定之解脫

  Phalasamapattivithiyam pana yathavuttanayena vipassantanam yathasakam phalam uppajjamanam pi vipassanagamanavasen”eva subbatapimokkho ti ca pavuccati. Alambanavasena pana sarasavasena ca namattayam sabbattha sabbesam pi samam eva.

  然而,在果定心路過程裏,對于以上述的方式觀照(行法)者,在每一種情況生起的果只依觀照的方式而被稱爲空解脫等。但依所緣與各自的素質,這叁種名稱都可應用于一切(道與果)。

  Ayam ettha vimokkhabhedo.

  于此,這是解脫之分析。

  節卅七之助讀說明

  當聖弟子證入其果定時,該果依導向證入果定的觀智種類而得其名,而不是依道心路過程裏的道而命名。這即是說,若他通過觀照無我證入果定,該果即被稱爲空解脫;若是通過觀照無常證入果定,該果即被稱爲無相解脫;若是通過觀照苦證入果定,該果即被稱爲無願解脫。但更廣泛言之則可以上述叁種名稱稱呼一切道與果,因爲它們都緣取無相、無願與空的涅槃爲目標,也因爲它們都擁有無相、無願與空的素質。

  人之分析

  (puggalabheda)

  節卅八:須陀洹

  Ettha pana sotapattimaggam bhavetva ditthivicikiccha-pahanena pahinapayagamano sattakkhattuparamo sotapanno nama hoti.

  于此,培育了須陀洹道之後而斷除邪見與疑,他成爲了須陀洹。他已解脫了惡道輪回,以及最多會再投生七次。

  節卅八之助讀說明

  須陀洹(入流者)已進入必定趣向涅槃之流,即八聖道。須陀洹已斷除了最粗的叁結:身見、疑與戒禁取見(執取儀式);他對佛法僧有不可動搖的信心,也已解脫了任何惡道輪回。于四漏(asava),他已斷除了邪見漏;于十四不善心所,他已斷除了邪見與疑心所,而根據注疏,他也已經斷除了嫉與悭心所。他也解脫了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惡道輪回的煩惱。他的行爲的特征是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與不服用麻醉品。

  須陀洹有叁種:

  一、 極七返有者(sattakkhattuparama);最多會再投生于人間與天界七次的須陀洹。

  二、 家家者(kolankola);在證得阿羅漢果之前再投生于良善家庭兩或叁次的須陀洹。

  叁、 一種子者(ekabiji);只會再投生一次即證得阿羅漢果的須陀洹。

  節卅九:斯陀含

  Sakadagamimaggam bhavetva ragadosamohanam tanukaratta sakadagami nama hoti, sakid eva imam lokam aganta.

  培育了斯陀含道之後而減輕了欲、瞋與癡,他成爲了斯陀含,即最多只會再回到這世間一次的人。

  節卅九之助讀說明斯陀含(一還者)已斷除了較粗的欲、瞋與癡。因此,雖然這一些較輕的煩惱還會生起,但並不時常發生,而且它們的困擾力也很弱。

  列迪長老指出諸注疏對斯陀含會再回到的「這世間」(imam lokam)一詞提供了兩種互相沖突的解釋。其中一種解釋說那是人間,即是說他會從天界回來人間一次;另一種解釋說那是欲界世間,即是說他會從梵天界回到欲界世間一次。列迪長老認爲雖然第一種解釋受到諸注疏支持,但看來第二種解釋較受到經典支持。

  根據對《人施設論》(Puggalapabbati)的注釋,斯陀含有五種:

  一、 他在人間證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人間,及于其地證入般涅槃。

  二、 他在人間證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天界,及于其地證入般涅槃。

  叁、 他在天界證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天界,及于其地證入般涅槃。

  四、 他在天界證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人間,及于其地證入般涅槃。

  五、 他在人間證得斯陀含果,然後投生于天界,直至壽元盡時再投生于人間,及于人間證入般涅槃。

  當知一種子須陀洹只會再投生一次,但第五種斯陀含則會再投生兩次。然而後者還是被稱爲「一還者」,因爲他只會再回到人間一次。

  節四十:阿那含

  Anagamimaggam bhavetva kamaragavyapadanam anavasesappahanena anagami nama hoti, anaganta itthattam.

  培育了阿那含道之後而斷除了欲欲與瞋恨,他成爲阿那含;他不會再回到這(欲)界。

  節四十之助讀說明

  阿那含(不還者)已完全斷除了系縛有情于欲界的欲欲與瞋恨兩結。他也斷除了欲漏,以及瞋、惡作兩個不善心所,而取欲所緣爲目標的一切貪也不會再生起。因此他(死後)會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證入般涅槃。當知投生于淨居天的只有阿那含聖者,但並不是所有的阿那含都投生于該處。

  聖典提及五種阿那含:

  一、 化生到色界天之後,他在還未活到其壽元的一半時即證得了阿羅漢道(antara-parinibbayi)。

  二、 他在活了超過其壽元的一半之後,或甚至在臨死時才證得了阿羅漢道(upahacca-parinibbayi)。

  叁、 他不須奮鬥即能證得阿羅漢道(asankhara-parinibbayi)。

  四、 他必須經過奮鬥才能證得阿羅漢道(sasankhara-parinibbayi)。

  五、 他從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淨居天,然後在其地證得阿羅漢道(uddhamsoto akanitthagami)。

  節四十一:阿羅漢

  Arahattamaggam bhavetva anavasesakilesappahanena araha nama hoti khinasavo loke aggadakkhineyyo.

  培育了阿羅漢道而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之後,他成爲阿羅漢、漏盡者、世間至上應供者。

  Ayam ettha puggalabhedo.

  于此,這是人之分析。

  節四十一之助讀說明

  首叁道所斷除的五結稱爲「下分結」(orambhagiya-samyojana),因爲它們系縛諸有情于下等世間,即:欲生存地。已斷除它們的阿那含不會再投生到欲地,但還是被五個「上分結」(uddhambhagiya-samyojana)系縛于生死輪回裏。通過證悟阿羅漢道,這五個上分結也被完全斷除;它們是:對色界生命之欲(色界欲)、對無色界生命之欲(無色界欲)、我慢、掉舉與無明。第四道也斷除了其余兩個漏:有漏與無明漏;這是爲何阿羅漢被稱爲「漏盡者」(khinasava)的原因。阿羅漢道也斷除了其余不善心所:癡、無慚、無愧、掉舉、慢、昏沈與睡眠。

  定之分析

  (samapattibheda)

  節四十二:可入之定

  Phalasamapattiyo pan”ettha sabbesam pi yathasaka-phalavasena sadharana”va. Nirodhasamapattisamapajjanam pana anagaminab c”eva arahantanab ca labbhati.

  于此,一切(聖)人都能證入與各自所證得的果相等的果定。但只有阿那含與阿羅漢才能證入滅盡定。

  節四十二之助讀說明

  果定(phalasamapatti)是聖弟子才能證入的出世間安止,而其所緣是涅槃。證…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