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定他投生到那一層禅天。
與色界心相同,每一無色界善心都只能産生一個與它相等的果報心,而該果報心即在其界執行結生、有分及死亡叁種作用。
節卅叁:結論
Ittham mahaggatam pubbam yathabhumi vavatthitam
Janeti sadisam pakam patisandhippavattiyam.
如是依界分別的廣大福在結生與生命期裏都産生相同的果報。
Idam ettha kammacatukkam.
于此,這是四種業。
死亡與結生的過程
(cutipatisandhikkama)
節卅四:四種死亡之因
Ayukkhayena, kammakkhayena, ubhayakkhayena, upacchedakakammuna ca ti catudha maran”uppatti nama.
死亡的來臨有四種,即:一、因爲壽元已盡;二、因爲(令生)業力已盡;叁、因爲(上述)兩者(同時)耗盡;四、因爲毀壞業(生效)。
節卅四之助讀說明
死亡的來臨:一般上,死亡的定義是在一世當中的命根(jivitindriya)被切斷。
因爲壽元已盡:在壽元已定的生存界,這是指其地的有情在壽元盡時死亡。在人間裏,當知這是在老年時的自然死亡。在壽元盡而死時,若令生業的業力還未耗盡,該業力就還能夠導致該有情投生到同一界或更高的生存界;在天界裏即有這種事情發生。
因爲(令生)業力已盡:這是指因爲令生業已耗盡而死,雖然正常的壽元還未盡,或其他能夠延長壽命的條件也具足。當壽元與業力兩者同時耗盡時,那即是「兩者皆耗盡的死亡」。
因爲毀壞業(生效):這是指極強的毀壞業在壽元未盡時中止了令生業力,而導致死亡(見節十八)。
首叁種死亡名爲「適時死」(kalamarana),最後一種則名爲「非時死」(akalamarana)。例如一盞油燈的熄滅可以是因爲燈蕊耗盡、油耗盡、兩者皆耗盡或因爲外來之因,譬如吹來了一陣風。
節卅五:死亡之相
Tatha ca marantanam pana maranakale yatharaham abhimukhibhutam bhavantare patisandhijanakam kammam va tamkammakaranakale rupadikam upaladdhapubbam upakaranabhutab ca kammanimittam va anantaram uppajjamanabhave upalabhitabbam upabhogabhutab ca gatinimittam va kammabalena channam dvaranam abbatarasmim paccupatthati.
對于臨終的人,在臨命終時以下的其中一者會呈現于六門之一:
一、 依情況現前的是即將産生下一世結生的業;
二、 或業相,即以前造業時所識知的顔色等,或以前造業所用的工具;
叁、 或趣相:即將在下一世所到或體驗的(征象)。
節卅五之助讀說明
對這叁種呈現于臨終者的目標的解釋,見第叁章、節十七。當知這目標是呈現于臨終者的(臨死)速行心路過程,而不是呈現于死亡心。在一世裏的最後一個心,亦即死亡心,它所識知的目標是與在同一世裏的結生心及有分心的目標相同。臨死速行的目標過後即會成爲下一世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的目標。
節卅六:臨命終時的心
Tato param tam eva tath”opatthitam alambanam arabbha vipaccamanakakammanurupam parisuddham upakkilittham va upalabhitabbabhavanurupam tatth”onatam va citta-santanam abhinham pavattati bahullena. Tam eva va pana janakabhutam kammam abhinavakaranavasena dvarappattam hoti.
此後,便安住于呈現當前的目標,依據即將成熟的清淨或汙濁之業,亦與即將前往投生之境相符地,心流繼續流下去,且傾向于該境。或令生業有如重新造作般呈現于(意)門。
節卅六之助讀說明
有如重新造作般(abhinavakaranavasena):這是指該業並不是呈現爲記憶的影像,而是呈現于意門爲有如當時正在造作一般。
節卅七:死亡與結生
Paccasannamaranassa tassa vithicittavasane bhavanga-kkhaye va cavanavasena paccuppannabhavapariyosana-bhutam cuticittam uppajitva nirujjhati. Tasmim niruddhavasane tass”anantaram eva tathagahitam alambanam arabbha savatthukam avatthukam eva va yatharaham avijjanusayaparikkhittena tanhanusayamulakena sankharena janiyamanam sampayuttehi pariggayhamanam sahajatanam adhitthanabhavena pubbangamabhutam bhavantara-patisandhanavasena patisandhisankhatam manasam uppajjamanam eva patitthati bhavantare.
對于臨死的人,在心路過程之末或有分滅盡時,代表一世終結死亡的死亡心即生起與滅盡。
一旦(死亡心)滅盡,下一世的結生心即刻生起,識知如此獲得的目標,依情況而有依處或無依處支助;它是由受到無明所束縛和以渴愛潛在傾向爲根本的行(業)所生。稱爲結生心是因爲它把兩世連接起來、受到相應名法陪同、作爲相應法的住處而成爲它們的前導者。
節卅七之助讀說明
對于臨死的人:在一世當中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生起之前,有分心波動了兩次之後即停止。過後五門心路過程之一緣取呈現于根門的目標而生起,或者是意門心路過程緣取呈現于意門的六所緣之一而生起。由于力弱,這最後一個心路過程的速行只生起五次,而不是如平時般生起七次。這心路過程本身缺少造業的能力,而只是作爲過去業成爲令生業的管道。在速行之後,兩個彼所緣可能會生起或沒有生起。有時候是有分隨著最後一個速行之後生起。然後,作爲最後一個心的死亡心即生起,執行死亡的作用。在死亡心滅盡時,命根亦被切斷。此後身體即只剩下一堆無生命的時節生色,直到死屍毀壞成灰爲止。
一旦(死亡心)滅盡:在死亡心滅盡之後,在新一世的結生心即刻生起,緣取前一世臨死速行的目標。在有色法的生存地,此心由心所依處所支助,但在無色地裏它則沒有任何依處。它是由行所産生;此行即是過去速行之業,而此業的根基則是兩種生死輪回之根,即無明與渴愛兩種潛在傾向。結生心由其相應名法(即相應心所)陪同;由于作爲相應法的住處而成爲它們的前導者,並不是因爲它比它們先生起而成爲它們的前導者。
節卅八:欲界結生心的所緣
Maranasannavithiyam pan”ettha mandappavattani pabc”eva javanani patikankhitabbani. Tasma yada paccuppannalambanesu apatham agatesu dharantesv”eva maranam hoti, tada patisandhibhavanganam pi paccup-pannalambanata labbhati ti katva kamavacarapatisandhiya chadvaragahitam kammanimittam gatinimittab ca paccuppannam atitam alambanam upalabbhati. Kammam pana atitam eva, tab ca manodvaragahitam. Tani pana sabbani pi parittadhammabhutan”ev”alambanani.
于此,當知在臨死心路過程裏只有五個軟弱的速行生起。因此,若死時是緣取呈現于根門的現在所緣,(新一世裏的)結生心與(最初幾個)有分心也都緣取現在所緣。對于欲界結生,當由六門之一所識知的目標是業相或趣相時,該目標可以是現在(所緣)或過去(所緣)。但(作爲目標的)業則必定是過去的,而且是通過意門識知。這一切(欲界結生的)目標都只是有限法而已。
節卅八之助讀說明
結生心與(最初幾個)有分心也都緣取現在所緣:對于在死亡時所識知的現在所緣,其壽命可能會持續到下一世的結生心與最初幾個有分心的時刻,因此後兩種心也能緣取現在所緣。
對于欲界結生等等:若結生心的目標是業,它必定是過去所緣,而且是通過意門識知的法所緣。若目標是業相,它即可能通過六門的任何一門識知,而且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對于作爲(臨死)目標的趣相,不同的論師有不同…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