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37

  ..续本文上一页patisandhim janeti, tatha pavattiyab ca mahavipakani. Ahetukavipakani pana attha pi sabbttha pi kamaloke rupaloke ca yatharaham vipaccati.

  欲界善业能产生欲界结生,也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大果报心。而根据情况,它能在欲界或色界任何地方产生八种无因果报心。

  节廿八之助读说明

  在节廿九与三十,作者将解释每一种善心及其所能产生的果报心之间的关系。

  大果报心能以四种方式出现: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三种离心路过程的作用,以及在心路过程里执行彼所缘的作用。

  八(善)无因果报心是五识、领受心及两种推度心。后者能够在心路过程里生起为彼所缘,而当中舍俱的(推度心)也能够在先天残缺的有情里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心的作用。所有八种无因果报心都能在欲界里生起,但鼻、舌与身三种根识并不能在色界里生起,因为色界的有情缺少那三种根门。

  节廿九:善果报及因(根)

  Tattha pi tihetukam ukkattham kusalam tihetukam patisandhim datva pavatte solasa vipakani vipaccati.

  于此,殊胜的三因善业能够产生也具有三因的结生,而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十六种果报心。

  Tihetukam omakam dvihetukam ukkatthab ca kusalam dvihetukam patisandhim datva pavatte tihetukarahitani dvadas, a pi vipakani vipaccati.

  低劣的三因善业及殊胜的二因善业能够产生具有二因的结生,而能在生命期里产生十二种果报心,即除去具有三因的果报心。

  Dvihetukam omakam pana kusalam ahetukam eva patisandhim deti. Pavatte ca ahetukavipakan”eva vipaccati.

  然而,低劣的二因善业(只)能够产生无因的结生,以及在生命期里(只)能产生无因的果报心。

  节廿九之助读说明

  殊胜善业:依产生果报的能力,善业可分为两种:殊胜与低劣。殊胜(ukkattha)的善业是由清净无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业之前与之后皆有良好的动机;例如:布施以如法获取的财物给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布施之前与之后都感到欢喜。在造善业之前与之后,若心受到烦恼污染,譬如自赞自许、贬低他人、行善之后后悔,该善业即属于低劣(omaka)。

  具有三因的结生等等:(在欲界里)这是指其结生心是四种智相应大果报心之一。能在生命期里产生的十六种果报心即是八(善)无因果报心及八大果报心。

  十二种果报心:即除了四种智相应大果报心。

  无因的结生:即舍俱善果报推度心。

  节三十:另一种见解

  Asankharam sasankharavipakani na paccati

  Sasankharam asankharavipakani ti kecana.

  Tesam dvadasapakani das”attha ca yathakkamam

  Yathavuttanusarena yathasambhavam uddise.

  有些(导师)说无行(心)不会产生有行果报心,而有行(心)不会产生无行果报心。

  根据他们上述所讲的,果报心生起的次序是十二、十及八。

  节三十之助读说明

  有些导师说:记录于节廿九对果报心的见解是由古师三藏小龙长老(Tipitaka Culanaga Thera)所提出的,也是广为诸阿毗达摩论师所接受的见解。作者在节三十里记录了大护法长老(Maha Dhammarakkhita Thera)一派所持的见解,该长老是古时锡兰摩拉瓦毕寺(Moravapi)的阿毗达摩论师。

  十二、十及八:依此见解,无论是在结生时或在生命期里,无行善心都只能产生无行果报心,而有行善心则只能产生有行果报心。这就是说,在生命期里每一种具有三因的殊胜善心都只能够产生十二种果报心,即:八种(善)无因果报心,以及四种与该心本性是无行或有行相符的无行或有行大果报心。每一种第二级的善心都只能够产生十种果报心,即:八种(善)无因果报心,以及两种与该心本性是无行或有行相符的无行或有行二因大果报心。对于最弱的善心,上述两种见解都一致认为它只能产生无因结生心,以及在生命期里只能产生八无因果报心。

  节卅一:色界善业的果报

  Rupavacarakusalam pana pathamajjhanam parittam bhavetva brahmaparisajjesu uppajjanti. Tad eva majjhimam bhavetva brahmapurohitesu, panitam bhavetva maha-brahmesu.

  关于色界善业,培育初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梵众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辅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大梵天。

  Tatha dutiyajjhanam tatiyajjhanab ca parittam bhavetva parittabhesu; majjhimam bhavetva appamanabhesu; panitam bhavetva abhassaresu.

  同样地,培育第二禅及第三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光天;培育它们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无量光天;培育它们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光音天。

  Catutthajjhanam parittam bhavetva parittasubhesu; majjhimam bhavetva appamanasubhesu; panitam bhavetva subhakinhesu.

  培育第四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净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无量净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遍净天。

  Pabcamajjhanam bhavetva vehapphalesu. Tad eva sabbaviragam bhavetva asabbasattesu. Anagamino pana suddhavasesu uppajjanti.

  培育第五禅的人投生到广果天。培育对想厌离的人投生到无想有情天。但阿那含则投生到净居天。

  节卅一之助读说明

  色界善业:五色禅的任何一种禅那都能产生与其层次相等的色界果报心。此心是该禅那善心所产生的唯一果报心。在修定的遍作阶段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因此它们的果报是欲界果报心,而不是色界果报心。色界果报心只执行三种作用,即:结生、有分与死亡。也就是说它只生起为离心路过程心,而不会在心路过程里生起。除了出世间果心之外,一切在心路过程里生起的果报心都是欲界果报心。

  每一种禅那善心都会导致(禅修者)投生到与其层次相等的色界天。然而色界天的层次是跟经教的四禅一样,只有四禅天,而不是有五禅天;因此论教禅那五分法的第二禅及第三禅都导致(禅修者)投生到第二禅天,即与经教的第二禅相等。

  在下三层色界天里,每一层都有三个分界。依所修习的禅那是属于下、中、上程度,(禅修者)投生到不同的分界。禅那心本身并没有分为三种修习的层次。禅心是依其心所组合而分类,而且无论是修习到下、中或上等程度,它们的组合还是不变。然而修习的程度关系到该禅心导致投生的能力,因此每一层天都依三种导致投生的能力而有三种分界。对于临终时还有能力证入几种禅那的禅修者,他也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投生到其中一个自己喜欢的界天。例如他还拥用八定,他可以选择投生到色界天,也可以选择投生到层次较低的无色界天。

  培育第五禅:第四禅天分界的原则与首三禅天不同。只要已如常地证得第五禅,无论是凡夫、须陀洹或斯陀含,亦无论其禅那是属于下、中或上等层次,皆会投生到广果天。然而,有些凡夫认为心与想是厄难的根源,因此其心对想怀着极强厌离感地培育第五禅。由于其第五禅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愿感染,他们死后即投生到无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里,他们纯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组成(见第六章、节廿八)。

  但阿那含则投生到净居天:据说他们投生到这五界是决定于他们较为显著的根。信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无烦天;精进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无热天;念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善现天;定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善见天;慧根最强的阿那含投生到色究竟天。虽然只有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净居天,但阿那含却不一定须要投生到净居天。可能净居天是拥有第五禅的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其地,拥有较低层次禅那的阿那含则投生到其他色界天。无论如何,所有的阿那含必定会投生到色界天,因为他们已断除了导致投生到欲界的欲欲(对欲乐的欲求,kamaraga)。

  节卅二:无色界善业的果报

  Arupavacarakusalab ca yathakkamam bhavetva aruppesu uppajjanti.

  培育无色禅善业之后,他们投生到(与自己所证得的禅那)层次相等的无色界天。

  节卅二之助读说明

  这即是说对于已证得空无边处禅的人,只要他到死时都还没有因为懈怠或其他障碍而失去该禅,他就会投生到空无边处禅天。对于其他三种无色禅亦是如此,即在死时还拥有的禅那会…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