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patisandhim janeti, tatha pavattiyab ca mahavipakani. Ahetukavipakani pana attha pi sabbttha pi kamaloke rupaloke ca yatharaham vipaccati.
欲界善業能産生欲界結生,也能在生命期裏産生大果報心。而根據情況,它能在欲界或色界任何地方産生八種無因果報心。
節廿八之助讀說明
在節廿九與叁十,作者將解釋每一種善心及其所能産生的果報心之間的關系。
大果報心能以四種方式出現: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叁種離心路過程的作用,以及在心路過程裏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八(善)無因果報心是五識、領受心及兩種推度心。後者能夠在心路過程裏生起爲彼所緣,而當中舍俱的(推度心)也能夠在先天殘缺的有情裏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作用。所有八種無因果報心都能在欲界裏生起,但鼻、舌與身叁種根識並不能在色界裏生起,因爲色界的有情缺少那叁種根門。
節廿九:善果報及因(根)
Tattha pi tihetukam ukkattham kusalam tihetukam patisandhim datva pavatte solasa vipakani vipaccati.
于此,殊勝的叁因善業能夠産生也具有叁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裏産生十六種果報心。
Tihetukam omakam dvihetukam ukkatthab ca kusalam dvihetukam patisandhim datva pavatte tihetukarahitani dvadas, a pi vipakani vipaccati.
低劣的叁因善業及殊勝的二因善業能夠産生具有二因的結生,而能在生命期裏産生十二種果報心,即除去具有叁因的果報心。
Dvihetukam omakam pana kusalam ahetukam eva patisandhim deti. Pavatte ca ahetukavipakan”eva vipaccati.
然而,低劣的二因善業(只)能夠産生無因的結生,以及在生命期裏(只)能産生無因的果報心。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殊勝善業:依産生果報的能力,善業可分爲兩種:殊勝與低劣。殊勝(ukkattha)的善業是由清淨無染的心所造,而且在造業之前與之後皆有良好的動機;例如:布施以如法獲取的財物給具有德行的人,而且在布施之前與之後都感到歡喜。在造善業之前與之後,若心受到煩惱汙染,譬如自贊自許、貶低他人、行善之後後悔,該善業即屬于低劣(omaka)。
具有叁因的結生等等:(在欲界裏)這是指其結生心是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之一。能在生命期裏産生的十六種果報心即是八(善)無因果報心及八大果報心。
十二種果報心:即除了四種智相應大果報心。
無因的結生:即舍俱善果報推度心。
節叁十:另一種見解
Asankharam sasankharavipakani na paccati
Sasankharam asankharavipakani ti kecana.
Tesam dvadasapakani das”attha ca yathakkamam
Yathavuttanusarena yathasambhavam uddise.
有些(導師)說無行(心)不會産生有行果報心,而有行(心)不會産生無行果報心。
根據他們上述所講的,果報心生起的次序是十二、十及八。
節叁十之助讀說明
有些導師說:記錄于節廿九對果報心的見解是由古師叁藏小龍長老(Tipitaka Culanaga Thera)所提出的,也是廣爲諸阿毗達摩論師所接受的見解。作者在節叁十裏記錄了大護法長老(Maha Dhammarakkhita Thera)一派所持的見解,該長老是古時錫蘭摩拉瓦畢寺(Moravapi)的阿毗達摩論師。
十二、十及八:依此見解,無論是在結生時或在生命期裏,無行善心都只能産生無行果報心,而有行善心則只能産生有行果報心。這就是說,在生命期裏每一種具有叁因的殊勝善心都只能夠産生十二種果報心,即:八種(善)無因果報心,以及四種與該心本性是無行或有行相符的無行或有行大果報心。每一種第二級的善心都只能夠産生十種果報心,即:八種(善)無因果報心,以及兩種與該心本性是無行或有行相符的無行或有行二因大果報心。對于最弱的善心,上述兩種見解都一致認爲它只能産生無因結生心,以及在生命期裏只能産生八無因果報心。
節卅一:色界善業的果報
Rupavacarakusalam pana pathamajjhanam parittam bhavetva brahmaparisajjesu uppajjanti. Tad eva majjhimam bhavetva brahmapurohitesu, panitam bhavetva maha-brahmesu.
關于色界善業,培育初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衆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梵輔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大梵天。
Tatha dutiyajjhanam tatiyajjhanab ca parittam bhavetva parittabhesu; majjhimam bhavetva appamanabhesu; panitam bhavetva abhassaresu.
同樣地,培育第二禅及第叁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光天;培育它們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無量光天;培育它們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光音天。
Catutthajjhanam parittam bhavetva parittasubhesu; majjhimam bhavetva appamanasubhesu; panitam bhavetva subhakinhesu.
培育第四禅到有限程度的人投生到少淨天;培育它到中等程度的人投生到無量淨天;培育它到上等程度的人投生到遍淨天。
Pabcamajjhanam bhavetva vehapphalesu. Tad eva sabbaviragam bhavetva asabbasattesu. Anagamino pana suddhavasesu uppajjanti.
培育第五禅的人投生到廣果天。培育對想厭離的人投生到無想有情天。但阿那含則投生到淨居天。
節卅一之助讀說明
色界善業:五色禅的任何一種禅那都能産生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果報心。此心是該禅那善心所産生的唯一果報心。在修定的遍作階段生起的是欲界善心,因此它們的果報是欲界果報心,而不是色界果報心。色界果報心只執行叁種作用,即:結生、有分與死亡。也就是說它只生起爲離心路過程心,而不會在心路過程裏生起。除了出世間果心之外,一切在心路過程裏生起的果報心都是欲界果報心。
每一種禅那善心都會導致(禅修者)投生到與其層次相等的色界天。然而色界天的層次是跟經教的四禅一樣,只有四禅天,而不是有五禅天;因此論教禅那五分法的第二禅及第叁禅都導致(禅修者)投生到第二禅天,即與經教的第二禅相等。
在下叁層色界天裏,每一層都有叁個分界。依所修習的禅那是屬于下、中、上程度,(禅修者)投生到不同的分界。禅那心本身並沒有分爲叁種修習的層次。禅心是依其心所組合而分類,而且無論是修習到下、中或上等程度,它們的組合還是不變。然而修習的程度關系到該禅心導致投生的能力,因此每一層天都依叁種導致投生的能力而有叁種分界。對于臨終時還有能力證入幾種禅那的禅修者,他也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投生到其中一個自己喜歡的界天。例如他還擁用八定,他可以選擇投生到色界天,也可以選擇投生到層次較低的無色界天。
培育第五禅:第四禅天分界的原則與首叁禅天不同。只要已如常地證得第五禅,無論是凡夫、須陀洹或斯陀含,亦無論其禅那是屬于下、中或上等層次,皆會投生到廣果天。然而,有些凡夫認爲心與想是厄難的根源,因此其心對想懷著極強厭離感地培育第五禅。由于其第五禅心受到希望想止息之願感染,他們死後即投生到無想有情天。在其地的一生裏,他們純粹只是有生命的色身,即由命根九法聚組成(見第六章、節廿八)。
但阿那含則投生到淨居天:據說他們投生到這五界是決定于他們較爲顯著的根。信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無煩天;精進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無熱天;念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善現天;定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善見天;慧根最強的阿那含投生到色究竟天。雖然只有阿那含才能投生到淨居天,但阿那含卻不一定須要投生到淨居天。可能淨居天是擁有第五禅的阿那含才能投生到其地,擁有較低層次禅那的阿那含則投生到其他色界天。無論如何,所有的阿那含必定會投生到色界天,因爲他們已斷除了導致投生到欲界的欲欲(對欲樂的欲求,kamaraga)。
節卅二:無色界善業的果報
Arupavacarakusalab ca yathakkamam bhavetva aruppesu uppajjanti.
培育無色禅善業之後,他們投生到(與自己所證得的禅那)層次相等的無色界天。
節卅二之助讀說明
這即是說對于已證得空無邊處禅的人,只要他到死時都還沒有因爲懈怠或其他障礙而失去該禅,他就會投生到空無邊處禅天。對于其他叁種無色禅亦是如此,即在死時還擁有的禅那會…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