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39

  ..續本文上一頁的見解。有些論師,包括《阿毗達摩義廣釋》的作者,認爲趣相必定是通過意門識知的現在色所緣。他們解釋阿耨樓陀尊者在書中所寫的內容爲:「當目標是業相時,它可以通過六門的任何一門識知,而且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當它是趣相時,它由第六門(即:意門)識知,而且是現在所緣。」其他論師,包括列迪長老,都反對這種诠釋,認爲其見解太狹窄。他們辯說阿耨樓陀尊者所寫的肯定有較廣的涵義,即是說趣相可以是過去或現在所緣,也可以呈現于六門的任何一門。列迪長老認爲:《阿毗達摩論》裏常提到趣相是呈現于意門的現在色所緣,但這只是基于其最爲常見的呈現方式而如此說,其實它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現,譬如地獄衆生的哀號、天界的音樂與香味等。

  節卅九:廣大結生心的所緣

  Rupavacarapatisandhiya pana pabbattibhutam kamma-nimittam ev”alambanam hoti. Tatha aruppapatisandhiya ca mahaggatabhutam pabbattibhutab ca kammanimittam eva yatharaham alambanam hoti.

  對于色界結生,其所緣是概念,以及必定是業相。同樣地,對于無色界結生,其所緣是概念或廣大心,以及必定是業相。

  Asabbasattanam pana jivitanavakam eva patisandhi-bhavena patitthati. Tasma te rupapatisandhika nama. Arupa arupapatisandhika. Sesa ruparupapatisandhika.

  對于無想有情,生起爲結生的是命根九法聚。因此他們名爲「色結生」。無色界的(有情)名爲「非色結生」(名結生)。其余的名爲「色非色結生」(色與名結生)。

  節卅九之助讀說明

  色界結生心的目標即是産生結生的禅那所緣取的似相。這似相是概念,也是業相。第一與第叁無色界結生心各自的目標是空無邊與無所有的概念。第二與第四無色界結生心各自的目標是第一與第叁無色界禅心,即它們的目標都是廣大心。上述的目標都屬于業相。無想有情是沒有心的,所以在結生時並沒有緣取任何目標。「命根九法聚」是其中一種擁有命根的色聚(見第六章、節十七)。

  節四十:投生的法則

  Aruppacutiya honti hetthimaruppavajjita

  Paramaruppasandhi ca tatha kame tihetuka.

  Rupavacaracutiya aheturahita siyum

  Sabba kamatihetumha kamesv”eva pan”etara.

  當在無色界的(梵天)死時,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層次的無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較低層次的無色界天;他也能夠以叁因結生心投生到欲界。

  當在色界的(梵天)死時,他不會以無因(結生心)投生。當在欲界具有叁因的(天神或人)死時,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其余的(即:死時是二因或無因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Ayam ettha cutipatisandhikkamo.

  于此,這是有關死亡與結生的過程。

  節四十之助讀說明

  凡夫與有學聖者之間的投生法則有很明顯的差異。上文只提及凡夫的投生過程。在此,我們將先解釋凡夫的投生過程,然後再解釋有學聖者的。

  無色界的有情能夠培育與其層次同等或較高的無色禅,但不能培育較低層次的無色禅。所以,當他們死時,他們能夠投生在同一界天或較高層次的無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層次較低的禅天。然而,若他們失去禅那,他們即會以近行定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欲界叁因果報心投生到欲界。

  無想有情死時會以二因或叁因的欲界果報心投生到欲界。在其他色界天的梵天死時,若他已證得無色禅,他即能投生到無色界天;若他已證得色禅,他即能投生到色界天;若他造了極強的傾向欲界之業,他即會投生到欲界。對于在色界天裏死後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結生心必定是二因或叁因。

  對于在欲界的叁因者,死時他們有可能投生到任何一界,因爲欲界的叁因有情能夠造所有種類的業。對于在欲界的二因與無因者,死時他們只能投生到欲界;他們下一世的結生心可以是兩種無因推度心之一,或任何一個二因或叁因的欲界果報心。

  對于聖者,他們的死亡心肯定是具有叁因,因爲沒有具足叁因的人是不可能證得道果的。有學聖者能投生到同一界或較高的界。而阿羅漢死後則當然不會再投生到任何界。

  節四十一:心之相續流

  Icc”evam gahitapatisandhikanam pana patisandhi-nirodhanantarato pabhuti tam ev”alambanam arabbha tad eva cittam yava cuticittuppada asati vithicittuppade bhavass”angabhavena bhavangasantatisankhatam manasam abbocchinnam nadisoto viya pavattati. Pariyosane ca cavanavasena cuticittam hutva nirujjhati. Tato parab ca patisandhadayo rathacakkam iva yathakkamam eva parivattanta pavattanti.

  所以,對于如此投生者,在結生(心)滅盡之後,即刻就會生起識知同一所緣的同一種心,有如河流般不斷地流下去;只要沒有心路過程生起,它即會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爲止。由于它是有(即:生命)的主要因素,此心被稱爲有分。在生命終結時,它成爲死亡心,滅盡後即完全停止。此後,結生心與其他(心)有如車輪一般繼續次第地轉起。

  節四十一之助讀說明

  在結生(心)滅盡之後,即刻就……:在結生心之後有十六個有分心生起。然後就生起一個意門轉向心,以及七個「有欲速行」(bhavanikanti-javana),即貪著新生命的速行。這在新一世裏的第一個心路過程緣取結生心爲目標;那些速行心是欲界邪見不相應無行的貪根心。當這心路過程結束時,有分心即再生滅;只要沒有心路過程生起,有分心即會如此不斷地生滅。如此,心之流從結生流到死亡,又從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車輪一般次第地轉起。

  節四十二:結論

  Patisandhibhavangavithiyo

  Cuti c”eha tatha bhavantare

  Puna sandhibhavangam icc”ayam

  Parivattati cittasantati.

  Patisankhaya pan”etam addhuvam

  Adhigantva padam accutam budha

  Susamucchinnasinehabandhana

  Samam essanti ciraya subbata.

  即有如這(一世),在下一世結生心、有分心、心路過程與死亡心也是如此生起。以結生及有分,心相續流再次轉起。

  常自製的智者,了知(生命)無常、覺證不死之境、完全斷除了貪欲的結縛、證得永久的寂靜。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Vithimuttasangahavibhago nama

  pabcam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裏

  名爲「離心路過程之概要」的

  第五章至此完畢。

  * * * * * * *

  章末附錄

  (譯自《殊勝義注》英、頁一二八至一叁五)

  十不善業之道(akusalakammapatha)

  十惡業是殺生、偷盜、邪欲樂行(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粗口)、绮語(廢話)、貪婪、瞋恨、邪見。

  當中,「殺生」是指快速或殘暴地殺害生命,意即屠宰或殺害衆生。在此,于普通用語,「生命」(pana,直譯爲有呼吸者)是指有情;在究竟界上則是指「命根」(jivitindriyam)。「殺生」一詞則是指人雖明知該有情是活的,卻依舊刻意通過身門或語門致力于截斷該有情的命根。對于毫無德行(guna)的畜生,殺害小的生物是輕微的惡業,殺害大的生物則是重大的惡業。爲何?因爲所付出的努力大;若是付出相等的努力,則因爲對象的體積大。對于人類等等,由于他們能具備德行,(殺害)德行低劣者惡業較輕微;(殺害)德行高尚者惡業深重。當(被殺者)的德行相等時,惡業之輕重則有視(凶手)的煩惱是強或弱,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是大或小。殺生有五個條件:活著的生命、明知該有情是活著的、殺意、致力殺生、結果(對象)被殺死了。而六種致力的方法是:親手、煽動、拋擲、固定的陷阱、詭計及超能力。由于詳細解釋它們則篇幅太長,所以我們應當把它們及其他說明略過不提。有意知其詳細解說者應參考律藏的注疏──《普端嚴》(Samantapasadika)。

  「偷盜」(adinnadana)是指「不與而取」;亦即偷他人的東西、搶劫或當盜賊。在此「不與」是指別人所擁有的東西或財物。若別人對某件財物有自主權,可以任意使用而不會受到懲罰或譴責,該物即是屬于那人的。明知該物是屬于他人所有,而懷著賊意地致力獲取該物即名爲「偷盜」。若屬于他人之物低劣,所造的惡業即輕微;若屬于他人之物珍貴,所造的惡業即重大。爲何?因…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