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39

  ..续本文上一页的见解。有些论师,包括《阿毗达摩义广释》的作者,认为趣相必定是通过意门识知的现在色所缘。他们解释阿耨楼陀尊者在书中所写的内容为:「当目标是业相时,它可以通过六门的任何一门识知,而且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当它是趣相时,它由第六门(即:意门)识知,而且是现在所缘。」其他论师,包括列迪长老,都反对这种诠释,认为其见解太狭窄。他们辩说阿耨楼陀尊者所写的肯定有较广的涵义,即是说趣相可以是过去或现在所缘,也可以呈现于六门的任何一门。列迪长老认为:《阿毗达摩论》里常提到趣相是呈现于意门的现在色所缘,但这只是基于其最为常见的呈现方式而如此说,其实它也能以其他方式呈现,譬如地狱众生的哀号、天界的音乐与香味等。

  节卅九:广大结生心的所缘

  Rupavacarapatisandhiya pana pabbattibhutam kamma-nimittam ev”alambanam hoti. Tatha aruppapatisandhiya ca mahaggatabhutam pabbattibhutab ca kammanimittam eva yatharaham alambanam hoti.

  对于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以及必定是业相。同样地,对于无色界结生,其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以及必定是业相。

  Asabbasattanam pana jivitanavakam eva patisandhi-bhavena patitthati. Tasma te rupapatisandhika nama. Arupa arupapatisandhika. Sesa ruparupapatisandhika.

  对于无想有情,生起为结生的是命根九法聚。因此他们名为「色结生」。无色界的(有情)名为「非色结生」(名结生)。其余的名为「色非色结生」(色与名结生)。

  节卅九之助读说明

  色界结生心的目标即是产生结生的禅那所缘取的似相。这似相是概念,也是业相。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空无边与无所有的概念。第二与第四无色界结生心各自的目标是第一与第三无色界禅心,即它们的目标都是广大心。上述的目标都属于业相。无想有情是没有心的,所以在结生时并没有缘取任何目标。「命根九法聚」是其中一种拥有命根的色聚(见第六章、节十七)。

  节四十:投生的法则

  Aruppacutiya honti hetthimaruppavajjita

  Paramaruppasandhi ca tatha kame tihetuka.

  Rupavacaracutiya aheturahita siyum

  Sabba kamatihetumha kamesv”eva pan”etara.

  当在无色界的(梵天)死时,他只能投生到更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较低层次的无色界天;他也能够以三因结生心投生到欲界。

  当在色界的(梵天)死时,他不会以无因(结生心)投生。当在欲界具有三因的(天神或人)死时,他有可能投生到任何地方。其余的(即:死时是二因或无因者)只能投生到欲界。

  Ayam ettha cutipatisandhikkamo.

  于此,这是有关死亡与结生的过程。

  节四十之助读说明

  凡夫与有学圣者之间的投生法则有很明显的差异。上文只提及凡夫的投生过程。在此,我们将先解释凡夫的投生过程,然后再解释有学圣者的。

  无色界的有情能够培育与其层次同等或较高的无色禅,但不能培育较低层次的无色禅。所以,当他们死时,他们能够投生在同一界天或较高层次的无色界天,但不能投生到层次较低的禅天。然而,若他们失去禅那,他们即会以近行定之力投生到欲界,因此是以欲界三因果报心投生到欲界。

  无想有情死时会以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投生到欲界。在其他色界天的梵天死时,若他已证得无色禅,他即能投生到无色界天;若他已证得色禅,他即能投生到色界天;若他造了极强的倾向欲界之业,他即会投生到欲界。对于在色界天里死后投生到欲界的梵天,其欲界结生心必定是二因或三因。

  对于在欲界的三因者,死时他们有可能投生到任何一界,因为欲界的三因有情能够造所有种类的业。对于在欲界的二因与无因者,死时他们只能投生到欲界;他们下一世的结生心可以是两种无因推度心之一,或任何一个二因或三因的欲界果报心。

  对于圣者,他们的死亡心肯定是具有三因,因为没有具足三因的人是不可能证得道果的。有学圣者能投生到同一界或较高的界。而阿罗汉死后则当然不会再投生到任何界。

  节四十一:心之相续流

  Icc”evam gahitapatisandhikanam pana patisandhi-nirodhanantarato pabhuti tam ev”alambanam arabbha tad eva cittam yava cuticittuppada asati vithicittuppade bhavass”angabhavena bhavangasantatisankhatam manasam abbocchinnam nadisoto viya pavattati. Pariyosane ca cavanavasena cuticittam hutva nirujjhati. Tato parab ca patisandhadayo rathacakkam iva yathakkamam eva parivattanta pavattanti.

  所以,对于如此投生者,在结生(心)灭尽之后,即刻就会生起识知同一所缘的同一种心,有如河流般不断地流下去;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它即会如此流下去,直至死亡为止。由于它是有(即:生命)的主要因素,此心被称为有分。在生命终结时,它成为死亡心,灭尽后即完全停止。此后,结生心与其他(心)有如车轮一般继续次第地转起。

  节四十一之助读说明

  在结生(心)灭尽之后,即刻就……:在结生心之后有十六个有分心生起。然后就生起一个意门转向心,以及七个「有欲速行」(bhavanikanti-javana),即贪着新生命的速行。这在新一世里的第一个心路过程缘取结生心为目标;那些速行心是欲界邪见不相应无行的贪根心。当这心路过程结束时,有分心即再生灭;只要没有心路过程生起,有分心即会如此不断地生灭。如此,心之流从结生流到死亡,又从死亡流到新一世,就有如车轮一般次第地转起。

  节四十二:结论

  Patisandhibhavangavithiyo

  Cuti c”eha tatha bhavantare

  Puna sandhibhavangam icc”ayam

  Parivattati cittasantati.

  Patisankhaya pan”etam addhuvam

  Adhigantva padam accutam budha

  Susamucchinnasinehabandhana

  Samam essanti ciraya subbata.

  即有如这(一世),在下一世结生心、有分心、心路过程与死亡心也是如此生起。以结生及有分,心相续流再次转起。

  常自制的智者,了知(生命)无常、觉证不死之境、完全断除了贪欲的结缚、证得永久的寂静。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Vithimuttasangahavibhago nama

  pabcamo paricchedo.

  《阿毗达摩概要》里

  名为「离心路过程之概要」的

  第五章至此完毕。

  * * * * * * *

  章末附录

  (译自《殊胜义注》英、页一二八至一三五)

  十不善业之道(akusalakammapatha)

  十恶业是杀生、偷盗、邪欲乐行(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粗口)、绮语(废话)、贪婪、瞋恨、邪见。

  当中,「杀生」是指快速或残暴地杀害生命,意即屠宰或杀害众生。在此,于普通用语,「生命」(pana,直译为有呼吸者)是指有情;在究竟界上则是指「命根」(jivitindriyam)。「杀生」一词则是指人虽明知该有情是活的,却依旧刻意通过身门或语门致力于截断该有情的命根。对于毫无德行(guna)的畜生,杀害小的生物是轻微的恶业,杀害大的生物则是重大的恶业。为何?因为所付出的努力大;若是付出相等的努力,则因为对象的体积大。对于人类等等,由于他们能具备德行,(杀害)德行低劣者恶业较轻微;(杀害)德行高尚者恶业深重。当(被杀者)的德行相等时,恶业之轻重则有视(凶手)的烦恼是强或弱,以及所付出的努力是大或小。杀生有五个条件:活着的生命、明知该有情是活着的、杀意、致力杀生、结果(对象)被杀死了。而六种致力的方法是:亲手、煽动、拋掷、固定的陷阱、诡计及超能力。由于详细解释它们则篇幅太长,所以我们应当把它们及其他说明略过不提。有意知其详细解说者应参考律藏的注疏──《普端严》(Samantapasadika)。

  「偷盗」(adinnadana)是指「不与而取」;亦即偷他人的东西、抢劫或当盗贼。在此「不与」是指别人所拥有的东西或财物。若别人对某件财物有自主权,可以任意使用而不会受到惩罚或谴责,该物即是属于那人的。明知该物是属于他人所有,而怀着贼意地致力获取该物即名为「偷盗」。若属于他人之物低劣,所造的恶业即轻微;若属于他人之物珍贵,所造的恶业即重大。为何?因…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