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32

  ..續本文上一頁體驗到四種智不相應大果報心,所以一共能體驗到四十一種心。結生心叁因者所能體驗的五十四種心則再包括了九種禅那善心;當然對于還未證得某禅那者則應減去該禅那心。

  在須陀洹道時,邪見及疑煩惱已被斷除,因此四種邪見相應心及一種疑相應心已被消除。若包括禅那心,須陀洹與斯陀含能夠體驗以下五十種心:七不善心、十七善心、廿叁欲界果報心、兩個轉向心及一個果心;後者于須陀洹是須陀洹果心,于斯陀含則是斯陀含果心。阿那含又已斷除了瞋恚,所以不會再體驗到兩種瞋根心,而其所體驗的果心是阿那含果心;最多能夠體驗四十八種心。內文提到有學聖者能夠體驗五十六種心,這是把首叁果心及四道心都包括在內的算法。

  在此稱爲「無學者」(asekkha)的阿羅漢已完全斷除了一切煩惱,因此不會再體驗任何不善心。他們所能體驗的四十四種心是:十八無因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唯作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一個阿羅漢果心。

  這些數目是對于欲界有情而言。如下節指出,對于色界與無色界有情,該些數目則必須減去不能生起于該界之心。

  依地分析

  (bhumibheda)

  節廿七:分析

  Kamavacarabhumiyam pan”etani sabbani pi vithicittani yatharaham upalabbhanti.

  Rupavacarabhumiyam patighajavana-tadarammana-vajjitani.

  Arupavacarabhumiyam pathamamagga-rupavacara-hasana-hetthimaruppa-vajjitani ca labbhanti.

  于欲地,上述的一切心路過程根據情況而發生。

  于色地,(一切都能發生)除了瞋恚相應速行和彼所緣。

  于無色地則再除去第一道、色界心、生笑心及較下層的無色界心。

  節廿七之助讀說明

  此文所提的「地」是指生存地,而不是指心之地或心之界。瞋恚相應心不會生起于色地,因爲在修習以證入禅那時已鎮伏了瞋恚。瞋恚與彼所緣也不會出現于無色地。沒有色身則不能笑。投生至無色界天者不能證得色界禅或較下層的無色禅。

  節廿八:特別情況

  Sabbattha pi ca tamtam pasadarahitanam tamtam dvarikavithicittani na labbhant”eva.

  Asabbasattanam pana sabbatha pi cittappavatti natth”eva ti.

  于一切地,對于缺少某根者,與該根門相關的心路過程不能生起。

  于無想有情則完全沒有心路過程生起。

  節廿八之助讀說明

  對于缺少某根者:這是指在欲界裏瞎眼、耳聾等的有情,以及沒有鼻、舌與身根的色界有情。

  于無想有情:這些有情是完全沒有心的,所以不會有心路過程。見第五章、節卅一。

  節廿九:總結

  Asiti vithicittani kame rupe yatharaham

  Catusatthi tatharuppe dvecattalisa labbhare.

  根據情況,于欲地有八十種心路過程心;色地有六十四種;無色地有四十二種。

  Ayam ettha bhumivibhago.

  于此,這是依地分析。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能在欲地生起的八十種心路過程心包括一切心,除了絕不會發生在心路過程裏的九廣大果報心。

  能在色地生起的六十四種心路過程心是:十不善心(除去兩個瞋根心)、九無因果報心(除去叁對鼻識、舌識與身識)、叁無因唯作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五色界善心、五色界唯作心、四無色界善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八出世間心。

  能在無色地生起的四十二心路過程心是:十不善心、一個意門轉向心、八大善心、八大唯作心、四無色界善心、四無色界唯作心及七出世間心(除去須陀洹道心)。

  節叁十:結論

  Icc”evam chadvarikacittappavatti yathasambhavam bhavangantarita yavatayukam abbocchinna pavattati.

  根據情況,只要壽命未盡六門心路過程即會繼續生起,(它們)之間則間隔著有分心。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Vithisangahavibhago nama

  catutth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裏

  名爲「心路過程之概要」的

  第四章至此完畢。

  

  

  第五章:離心路過程之概要

  (Vithimuttasangahavibhaga)

  節一:序文

  Vithicittavasen”evam pavattiyam udirito

  Pavattisangaho nama sandhiyam dani vuccati.

  如是,已依在生命期裏的心路過程說示(心)生起之概要。如今當依結生時刻說示(心)生起之概要。

  節一之助讀說明

  在前一章裏,作者解釋了心流活躍的一面,即發生于生命旅途裏的心路過程。在這一章他將解釋不活躍的心或「離心路過程心」。雖然作者在序文裏只說及「結生時刻」(sandhiyam),但此章亦將解釋作爲有分心與死亡心的離心路過程心。

  節二:列舉類別

  Catasso bhumiyo, catubbidha patisandhi, cattari kammani, catudha maran”uppatti ca ti vithimuttasangahe cattari catukkani veditabbani.

  于離心路過程之概要,當知有「四個四」,如下:

  一、四生存地;

  二、四種結生;

  叁、四種業;

  四、四種死亡。

  節二之助讀說明

  離心路過程之概要以解說整個宇宙的分界爲始,列出了每一個生存地當中的諸界(見表5-1)。在解說各種離心路過程心之前,作者先分析諸生存地,因爲根據《阿毗達摩論》,外在世界是內心世界的反映。這並不是指《阿毗達摩論》把外在世界說成只是由心想象所有。外在世界是的確存在與真實的。然而,諸心時常識知外在世界,而且各種不同的心能決定外在世界如何呈現。心與世界互相依靠,且極其錯綜複雜地交織,直至宇宙的構成與心的層次相符。

  由于它們是相符的,了解它們其中之一有助于了解另一者。有情死後投生至某一界是因爲他在前世造下了能導致投生至該界的業,或心的業力。

  每一界與特定的結生心相符,而該種果報心則繼續在一世當中生起爲有分心,直至死亡爲止。如是當欲界業成熟時,它即會引生欲界結生心,而産生了欲界生命;當色界業成熟時,它即會引生色界結生心,而産生了色界生命;當無色界業成熟時,它即會引生無色界結生心,而産生了無色界生命。如佛陀所說:「業是田地,心是種子及渴愛是水份;而有情受到無明蒙蔽、受到渴愛所縛的心將會導致投生到另一個低等、中等或上等的生命界。」(《中部》A.3:76/i,223)由過去業所定,心之種子掉到相等的生存地、生根及依其潛在業力生長。

  四生存地

  (bhumicatukka)

  節叁:綜覽

  Tattha apayabhumi, kamasugatibhumi, rupavacara-bhumi, arupavacarabhumi ca ti catasso bhumiyo nama.

  當中,四地是:

  一、惡趣地;

  二、欲善趣地;

  叁、色界地;

  四、無色界地。

  節叁之助讀說明

  四地:雖然在此分別了惡趣地與欲善趣地,但如在節五裏所指出,其實它們都是欲地的一部份。

  節四:惡趣地(apayabhumi)

  Tasu nirayo, tiracchanayoni, pettivisayo, asurakayo ca ti apayabhumi catubbidha hoti.

  當中,惡趣地有四個部份,即:

  一、地獄;

  二、畜生道;

  叁、餓鬼道;

  四、阿修羅道。

  節四之助讀說明

  惡趣地:直譯巴利文apaya是「毫無」(apa)「快樂」(aya)。這是對痛苦遠遠超越快樂的諸生存界的總稱。它們是造惡者由于惡業成熟而投生之地。

  地獄(niraya):根據佛教,地獄是最低下的生存地,是最痛苦之地。據說在地獄裏的衆生從投生至死亡的期間裏,必須不斷地遭受自己的惡業之果,完全沒有休息的機會。諸論師說其中有八大地獄,而其中的痛苦一個比一個更劇烈難受。它們是:等活地獄(sabjiva)、黑繩地獄(kalasutta)、衆合地獄(sanghata)、號叫地獄(roruva)、大號叫地獄(maharoruva)、燃燒地獄(tapana)、大燃燒地獄(mahatapana)、阿鼻地獄(avici)。當中阿鼻地獄又是最下層及最爲恐怖。在每一個大地獄的四方各有四個小地獄,因此一共有一百叁十六個地獄。

  畜生道:畜生道是諸惡趣地之一,人們因惡業的果報而投生到該道裏。根據佛陀,造惡業的人能夠投生爲畜生,而畜生也能夠因爲過去所累積的善業而投生爲人,甚至投生爲天神。雖然畜生道的痛苦並不像地獄那麼悲慘,但由于其處的痛苦還是遠遠超越快樂,以及由于在其處並沒有適合的時機造善業,所以把它歸納于惡趣地。

  餓鬼道:常被譯爲「餓鬼」的巴利文peta是指一類時常受到饑餓、口渴及其他病痛,而無法減除其苦的有情。餓鬼並沒有自己的世界。他們與人類住在同一個世界,如在森林、沼澤、墳場裏等等。一般上人們並不能看到他…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