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51

  ..續本文上一頁會製造能夠産生未來世的業。由此無明被稱爲産生行的主要緣。無明在不善業裏很顯著,而在世間善業裏則是潛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間善與不善行兩者皆被說爲緣于無明。

  (二)緣于行,識生起:這是指叁十二種(世間)果報心緣于行(上述二十九種善與不善思)而生起。在前一世死時,其中一個累積在心流裏特強的業即會在下一世與該業相符之地裏産生十九種結生心之一。如在第五章、節廿七至卅叁裏所解釋,在隨後的生命期裏,其他以往所累積的業也能夠根據情況産生其他種類的果報心。

  (叁)緣于識,名色生起:在第二項裏的「識」專指「果報識」,然而在此它則是指「果報識」及前世的「業識」兩者。「名」(nama)一詞是指與果報識相應的諸心所;「色」(rupa)一詞則是指業生色。在「五蘊有」(pabcavokarabhava)裏,即是在擁有一切五蘊的界地裏,識緣生了名色兩者。但在「四蘊有」(catuvokara-bhava)裏,即在無色界天裏,它只緣生了名法。而在「一蘊有」(ekavokarabhava)裏,即在無想有情天裏,它只緣生色法。于五蘊結生,當結生心在結生那一剎那生起時,同時也生起了受、想、行叁名蘊,以及某些色聚──于人類,該些色聚是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與心所依處十法聚。由于心(識)在這些俱生名色法裏是主,所以說識緣生了名色。

  (四)緣于名色,六處生起:在此,「名色」的定義與第叁項相同。在六處當中,首五處是眼、耳、鼻、舌、身五淨色,而意處則是指叁十二種(世間)果報心。當業生色生起時,它們緣助也是屬于業生色的五淨色生起。當諸相應心所生起時,它們緣助于此稱爲意處的果報心生起。換言之,果報心緣生名,而名則緣生果報心;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緣」(abbamabbapaccaya)。在欲地裏,名色緣生所有六處;在色地裏,它們則只緣生眼、耳及意叁處;在無色地裏則只有名緣生意處,這是該地僅有之處,因爲在其地完全沒有五色處。

  (五)緣于六處,觸生起:在此「觸」(phassa)是指與果報心相應的觸心所。觸是心、諸心所及目標「前來相聚于」(sangati)六處當中之一處。生起于眼處的觸名爲「眼觸」。它是眼淨色、色所緣及眼識之相聚于一處。其他的耳觸等也同樣地依靠各自的處生起。「意觸」則是與除了雙五識之外的二十二果報心相應的觸。由于觸必須有處才能生起,所以說觸緣于六處而生起。

  (六)緣于觸,受生起:每當觸生起時,受(vedanŒ)即會緣于該觸而同時生起。觸是識與目標接觸,而在它們接觸時必定會有某種緣于觸而生起的感受。受有六種: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及意觸生受。在感受的素質方面,受依據其處及目標可以是樂受、苦受或舍受。

  (七)緣于受,愛生起:受緣生渴愛(tanha)。愛有六種:(顔)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及法愛。每一種又可依以下叁方面分爲叁種:一、純粹只是渴愛欲樂;二、渴愛有(生命),即含有常見(sassataditthi)的渴愛;叁、渴愛斷滅,即含有斷見(ucchedaditthi)的渴愛。在究竟界上,所有不同種類的愛都是貪心所(lobha)──見第七章、節卅八。

  雖然愛可依其目標而分別,但事實上愛是依靠接觸目標而生起的受。若人體驗到樂受,他就會享受該樂受,而他追求該目標的目的純粹只是因爲它能夠激起樂受。反之,當他體驗到苦受時,他會渴望脫離苦,以及渴望會有某種樂受取代它。舍受的本性是甯靜的,而這也能成爲渴愛的目標。如是叁種受緣生了種種愛。

  (八)緣于愛,取生起:在此,「取」(upadana)是在前文已解釋的四種取(見第七章、節七)。「欲取」是強化了的愛,是貪心所的一種呈現方式;其他叁種取是邪見心所的呈現方式。這些取都緣于愛。于第一項,對目標微弱或起始的貪名爲愛,而強化了的貪則名爲取。于其他叁項,緣生邪見的貪名爲愛,在受到該貪的影響之下而接受的邪見則名爲取。

  (九)緣于取,有生起:有(存在)有兩種:業有(kammabhava)與生有(upapattibhava)。業有是指二十九種善與不善思,或一切能夠産生新一世的善與不善業。生有則是指叁十二種果報心、它們的相應心所及業生色。

  取是業有之緣;在取的影響之下,人們才會有作爲而累積了業。取是生有之緣,因爲即是取導致人們依所造之業再生死輪回。

  (十)緣于有,生生起:于此,生(jati)是指新一世的世間果報心、其相應心所及業生色生起于其中一個生存地。使到未來世發生的主要緣是善與不善業,即業有。

  (十一)緣于生,老死等生起:一旦生發生,老死已是無可避免的,而在生與死之間也可能會生起其他苦,例如愁、悲、苦、憂及惱。這一切苦的根源即是生,所以把生列爲它們的主要緣。

  如是生起了這整堆苦:在第十一項裏所舉出的整堆苦即因上述互相牽連的諸緣法及緣生法而生起。

  節四:分析的類別

  Tattha tayo addha, dvadas”angani, visat”akara, tisandhi, catusankhepa, tini vattani, dve mulani ca veditabbani.

  當知有叁時、十二支、二十法、叁連結、四攝類、叁輪轉及二根。

  節五:叁時

  Katham

   Avijja, sankhara atito addha; jati, jaramaranam anagato addha; majjhe attha paccuppanno addha ti tayo addha.

  如何?無明與行屬于過去世;生及老死屬于未來世;中間八支屬于現在世。如是一共有叁時。

  節五之助讀說明

  當十二支依叁世分別時,應明白這只是爲了顯示生死輪回裏的因緣結構。當知被歸納于某一世的緣起支並不是只在該世運作,而不會在其他世運作。事實上,如節七裏所指出,在每一世裏都有這些互相牽連的十二緣起支。

  節六:十二支

  Avijja, savkhara, vibbanam, namarupam, salayatanam, phasso, vedana, tanha, upadanam, bhavo, jati, jaramaranan ti dvadas”angani. Sokapacanam pan”ettha nissandaphala-nidassanam.

  十二支是:一、無明;二、行;叁、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所示的愁等詞是(生之後)偶有的結果。

  節七:四攝類

  Avijja-sankharaggahanena pan”ettha tanh”upadana-bhava pi gahita bhavanti. Tatha tanh”upadana-bhavaggahanena ca avijja-sankhara; jati-jaramaranag-gahanena ca vibbanadiphalapabcakam eva gahitan ti katva:

  Atite hetavo pabca idani phalapabcakam

  Idani hetavo pabca ayatim phalapabcakan ti.

  Visat”akara, tisandhi, catusankhepa ca bhavanti.

  于此,在提及無明與行時,愛、取與有也已包括在內。同樣地,在提及愛、取與有時,無明與行也已包括在內。在提及生與老死時,識等五果也已包括在內。

  如是有:

  一、過去五因,

  二、現在五果;

  叁、現在五因,

  四、未來五果。

  如是有二十法、叁連結及四攝類。

  節七之助讀說明

  當心中的無明還未斷除時,愛與取就還會生起;而每當愛與取發生時,它們都是以無明爲根本及與它俱行。再者,「行」與「有」二詞都是指同一種究竟法,即:造業之思。因此,每當提及其中一詞時,另一者也已包括在內。在二十法當中並沒有個別列出生與老死,因爲它們是名色法之相,而不是究竟法。它們所代表的究竟法是從識至受這五個緣起支。

  叁連結是:一、過去因(行)與現在果(識)的因果連結;二、現在果(受)與現在因(愛)的果因連結;叁、現在因(有)與未來果(生)的因果連結。

  節八:叁輪轉

  Avijja-tanh”upadana ca kilesavattam; kammabhava-sankhato bhav”ekadeso sankhara ca kammavattam; upapattibhavasankhato bhav”ekadeso avasesa ca vipaka-vattan ti tini vattani.

  叁輪轉:

  一、無明、愛與取屬于煩惱輪轉;

  二、稱爲業有與行的生存一部份屬于業輪轉;

  叁、稱爲生有等的生存一部份屬于果報輪轉。

  節八之助讀說明

  這叁輪轉顯示了生死輪回的方式。最爲基本的輪轉是煩惱輪轉。在受到無明蒙蔽及渴愛驅使之下,人們投入于造作種種世間的不善與善業。如是煩惱輪轉引生了業輪轉。當此業成熟而産生果報時,那即是業輪轉引生了果報輪轉(異熟輪轉)。在對這些苦樂的果報作出反應時,還沈溺于無明的人即會受到渴愛所製伏,而欲享受更多愉悅體驗、執取已獲得的、以及嘗試避免痛苦的。如此果報輪轉再引生另一個煩惱輪轉。如是這叁輪轉不斷地轉著,直至無明被諸聖道根…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