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kajatiyam.
在某一生當中的結生心、有分心及死亡心是相同的,且緣取同一個目標(所緣)。
Idam ettha patisandhicatukkam.
于此,這些是四種結生。
四種業
(kammacatukkam)
節十八:依作用
Janakam, upatthambakam, upapilakam, upaghatakab ca ti kiccavasena.
依作用(分別),業有四種,即:
一、令生業;
二、支助業;
叁、阻礙業;
四、毀壞業。
節十八之助讀說明
四種業:此節裏的巴利文kammacatukkam意爲四種業。但事實上在這一節裏會解釋「四個四種業」,因此依四種分析法則有十六種業。
直譯巴利文kamma是「作爲」,但在佛教裏則專指「意願的作爲」。在究竟界的角度來看,業是指善或不善思心所(cetana),因爲思是負責造業的心所。佛陀說「諸比丘,我說爲業的即是思,因爲由于它的意願,人們才會通過身、口、意造業。」(《增支部》A.6:63/iii,415)除了佛陀與阿羅漢的思之外,一切(速行心的)思都有業。佛陀與阿羅漢不再造業,因爲他們已完全斷除了作爲業之根源的無明與愛。然而,只要名色還存在,即使佛陀與阿羅漢也都必須體驗由成熟的過去業所致的果報,直至他們入滅爲止。
業之定法(kammaniyama)是獨立運作的;它確保所造的業依其善惡而帶來相符的果報,即如所種下的種子肯定會依其種類而長出果子。在諸緣具足時,業即會産生其果,即果報心與心所,以及業生色(kammasamutthana-rupa)。
依作用:諸業執行各種不同的作用(kicca),在此提及了四種。業能在不同的時期,執行當中一個或多個作用。
令生業(janakakamma)是在結生及一輩子裏産生果報心、心所與業生色的善或不善思。在結生那一刻,令生業産生了結生心以及組成新生命的身體的業生色。在一世之中,它繼續産生其他果報心與業生色,例如五根、性根色及心所依處。只有在臨死時成熟的業才能産生結生心,但一切善與不善業都能在生命期裏産生其果報。通常執行産生結生的是「足道之業」或「完成作爲之業」,但「未足道之業」也能夠執行産生結生。
表5-2:四個四種業總覽
依作用 依成熟的次序 依成熟的時間 依成熟之地
1 令生業 重業 現生受業 不善業
2 支助業 臨死業 次生受業 欲界善業
3 阻礙業 慣行業 無盡業 色界善業
4 毀壞業 已作業 無效業 無色界善業
支助業(upatthambakakamma):這是沒有機會成熟以産生結生的業,但它支助令生業,延長後者所産生的善報或惡報,或者是支助後者所産生的五蘊。例如,由于善的令生業成熟,某有情投生爲人,支助業即協助延長其壽命,以及確保他健康、豐衣足食。反之,當不善的令生業帶來病痛時,其他不善業則可能支助它,以令醫藥無效,因而延長了病痛。當某有情由于不善的令生業而投生爲動物時,支助業即會援助該惡業産生更多的苦果,也可能延長其壽命,令到不善果報心之流更長久。
阻礙業(upapilakakamma):此業也是沒能産生結生之業,但能夠阻礙令生業,以縮短後者的善或惡報。即使令生業在過去造下時是很強,但在阻礙業的直接對抗之下,它即不能全面地産生它的果報。例如,在阻礙業的影響之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善趣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善趣;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高等家庭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較低等的家庭;原本能帶來長命的業,變成只能帶來短命;原本能帶來美貌的業,變成只能帶來平庸的面貌等等。反之,原本能夠導致投生到大地獄的不善令生業,變成只能導致投生到小地獄或餓鬼道。
在一生當中,可看到許多是阻礙業造成的事件。例如,在人間裏,這種業會阻礙業生五蘊,而支助惡業成熟,導致個人在財富、親友等方面遭受損失與痛苦。在惡趣裏,阻礙業則可能對抗令生業,而帶來一些快樂。
毀壞業(upaghatakakamma):此業可以是善或不善;它中止了較弱的業,不令它繼續産生果報,而引生自己的果報。例如,某人生爲人,其令生業原本能夠帶給他長壽,但毀壞業的出現令到他早日夭折。根據列迪長老,毀壞業也能中止眼、耳等五根作用,而導致瞎眼、耳聾等,也能夠導致變性。
《阿毗達摩義廣釋》對令生業及毀壞業之間的分別所作的解釋是:令生業在引生自己的果報時並沒有中止其他業,而毀壞業則先中止其他業的果報,然後産生自己的(結生)果報。但《阿毗達摩義廣釋》所提到的其他論師則認爲毀壞業完全沒有産生自己的(結生)果報;它只是中止其他業的果報,然後讓另一種業有機會産生它的(結生)果報。
列迪長老舉出了故意殺生作爲例子,以闡明一種業如何執行上述四種作用。 在某人殺了人之後,只要該業沒有機會(在臨死時)成熟,(以産生結生),它只能執行支助、阻礙與毀壞叁種作用之一,即:它能支助其他惡業成熟;或阻礙善業成熟;或中止善業的效力。當殺生業獲得機會成熟時,每一個「殺生之思」皆能導致投生到諸惡趣。過後,當它沒有能力再導致投生時,它還是有能力執行其他叁種作用,甚至在未來的十萬大劫也都還有效。
節十九:依成熟的次序
Garukam, asannam, acinnam, katatta kammab ca ti pakadana-pariyayena.
依業産生果報的次序,業有四種,即:
一、重業;
二、臨死業;
叁、慣行業;
四、已作業。
節十九之助讀說明
依業産生果報的次序:這一節是關于各種不同的業産生下一世的結生的次序。
重業(garukakamma):這種業非常的強,必定會産生下一世的結生,沒有任何其他業可以阻止它。在善的方面,屬于重業的是禅那。在不善的方面,屬于重業的有五逆罪或無間業與不能改變的邪見。五無間業(anantariya-kamma)是:弒父、弒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團。若人培育了禅那,但在過後造了任何一種逆罪,其善業即會被該惡業阻止,且後者必定會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到惡趣裏。例如:佛陀的表兄弟提婆達多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領導僧團,而在該念頭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過後他再傷了佛陀與導致僧團分裂,而因後者之業在死後墮入阿鼻地獄。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種五逆罪,他過後即不可能證得禅那或出世間法,因爲該惡罪形成了一種無可抗敵的障礙。這是爲何當阿阇世王在聽佛陀開示《沙門果經》時,雖然擁有一切證悟須陀洹道的因緣,但卻不能證得須陀洹道果,因爲他之前已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頻毗沙羅王。
臨死業(asannakamma):這是在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也就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即將生起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若性格惡劣者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善業,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個善人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惡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惡業,他即可能投生至惡趣。這是爲何在佛教國家裏,提醒臨終者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勸他激起善念已成爲一種傳統。
在沒有重業之下,一般上所造的臨死業即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裏。這並不意謂該人能夠免除以往所造的善業或惡業。在諸緣具足時,這些業也能夠産生它們的果報。
慣行業(acinnakamma):這是習慣性上時常造的善或惡業。在沒有重業與臨死業之下,一般上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裏。
已作業(katattakamma):這是所有不包括在上述叁種的業。在沒有上述叁種業之下,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裏。
節二十:依成熟的時間
Ditthadhammavedaniyam, upapajjavedaniyam, apara-pariyavedaniyam, ahosikammab ca ti pakakalavasena cattari kammani nama.
依成熟的時間,業有四種,即:
一、現生受業;
二、次生受業;
叁、無盡業;
四、無效業。
節二十之助讀說明
現生受業(ditthadhammavedaniyakamma):這種業必須在它被造的那一世裏成熟;若在該世沒有具足的緣以令它成熟,它即變成無效。根據《阿毗達摩論》,在同一個心路過程裏的七個速行心,第一個速行是最弱的,因此只能在被造的那一世帶來果報。
次生受業(upapajjavedaniyakamma):這種業必須在它被造的下一世裏成熟;若在該世沒有具足的緣以令它成熟,它即變成無效。這種業是由心路過程裏的第七個速行心所造,該速行是第二弱的速行。
無盡業(aparapariyavedaniyakamma):只要諸緣具足,這種業能夠從它被造下的第二世以後的任何一世裏成熟。這種業是由心路過程裏的中間五個速行心所造;而且只要還在輪回,它即永遠不會變成無效。沒有任何人能夠免除體驗無盡業的果報,即使佛陀與阿羅漢也不例外。
無效業(ahosikamma):這一詞沒有指定是那一種業。它可以是沒有獲得具足的緣以成熟的現生受業及次生受業。對于諸阿羅漢,只能在未來世成熟的業都變成無效業,因爲他們在當世即會證入般涅槃。
節廿一:依成熟之地
Tatha akusalam, kamavacarakusalam, rupavacara-kusalam, arupavacarakusalab ca ti pakatthanavasena.
依産生果…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