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22

  ..續本文上一頁.

  Avajjanakiccani pana dve. Tatha dassana-savana-ghayana-sayana-phusana-sampaticchanakiccani ca.

  Tini santiranakiccani.

  Manodvaravajjanam eva pabcadvare votthapanakiccam sadheti.

  Avajjanadvayavajjitani kusalakusala-phala-kriya cittani pabca-pabbasa javanakiccani.

  Attha mahavipakani c”eva santiranattayab ca ti ekadasa tadarammanakiccani.

  在它們當中,十九種心執行結生、有分及死亡的作用。它們是:兩種舍俱推度心、八大果報心、以及九個色與無色界果報心。

  兩種執行轉向的作用。

  同樣地,執行看、聽、嗅、嘗、觸及領受作用的都各有兩種。

  叁種執行推度的作用。

  意門轉向心在五門心路過程裏執行確定的作用。

  除了兩種轉向心,所有五十五個不善、善、(聖)果與唯作心都執行速行的作用。

  八大果報心與叁推度心,一共十一心執行彼所緣的作用。

  節九之助讀說明

  依作用分析心:若能分辨心的種類和作用兩者(後者有時會與前者有同一名稱)之間的差別,就比較不會對這一篇感到迷惑。雖然某些心是依它的某一種作用而命名,但那只是爲了方便,並不是指該心的作用只局限于那種作用。反之,一種心可能執行好幾種與它的名稱相異的作用。

  結生、有分、死亡的作用:如前所述,在一世裏只有同一種心在執行結生、有分與死亡的作用。在投生時,這種心把新一世和前一世連結起來;在生命的過程中,出現無數次爲有分心之流的亦同是這種心,以維持生命流不斷;在死亡的時候,生起爲死亡心的亦同是這種心,它代表了一世的終結。

  有十九種心能夠執行這叁種作用。當有情投生至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四惡道時,執行這叁種作用的即是不善果報推度心(santirana)。于天生瞎眼、耳聾、啞巴等等的人,以及某些低級的天神,執行這叁種作用是舍俱善果報推度心。雖然殘缺是不善業的果報,但投生至人間的業則是善的,只是較弱罷了。這推度心在結生與有分的階段並沒有執行推度的作用,因爲它在同一時刻只能執行一種作用。

  對于投生至欲界善趣爲人或天神,而又沒有殘缺者,執行這叁種作用是八大善果報心(之一),即:二因或叁因的欲界美心。

  上述十種心屬于欲界輪回。

  對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出現爲結生、有分與死亡的是五種色界果報心(之一);對于投生至四無色界天的梵天,出現爲結生、有分與死亡心的是個別相符的四無色界果報心。

  轉向的作用:五門轉向心(pabcadvaravajjana)在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時執行其(轉向目標的)作用。意門轉向心(manodvaravajjana)則在目標(法所緣)撞擊意門時執行其(轉向目標的)作用。此二心皆是無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

  看等等的作用:對于這五種作用,每一種都有兩個心可以執行作用,即:善果報與不善果報眼識等等。

  表3-1:作用之概要

  心 作用

  種類 數目 執行 數目

  不善心 12 速行 1

  眼識 2 看 1

  耳識 2 聽 1

  鼻識 2 嗅 1

  舌識 2 嘗 1

  身識 2 觸 1

  領受 2 領受 1

  舍俱推度心 2 結生、有分、死亡、推度、彼所緣 5

  悅俱推度心 1 推度、彼所緣 2

  五門轉向心 1 五門轉向 1

  意門轉向心 1 意門轉向、確定 2

  生笑心 1 速行 1

  欲界善心 8 速行 1

  欲界果報心 8 結生、有分、死亡、彼所緣 4

  欲界唯作心 8 速行 1

  廣大善心 9 速行 1

  廣大果報心 9 結生、有分、死亡 3

  廣大唯作心 9 速行 1

  出世間心 8 速行 1

  領受的作用:執行領受的作用的是兩種領受心。

  推度的作用:執行此作用的有叁種:善果報與不善果報兩個舍俱無因推度心,以及悅俱善果報無因推度心。

  確定的作用:沒有個別的心名爲確定心。執行此作用的即是屬于舍俱無因唯作心的意門轉向心;此心在意門心路過程裏執行意門轉向的作用,在五門心路過程裏則執行確定的作用。

  速行的作用:五十五種執行速行作用的心是:十二不善心、二十一善心、四果報心(即:四出世間果心)、以及十八唯作心(兩個轉向心除外)。

  彼所緣的作用:執行彼所緣作用的十一種心是果報心。當叁種推度心執行彼所緣的作用時,它們並沒有同時執行推度的作用。

  節十:依作用的數目分類

  Tesu pana dve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cittani patisandhi-bhavanga-cuti-tadarammana-santiranavasena pabcakiccani nama.

  Mahavipakani attha patisandhi-bhavanga-cuti-tadaram-mana-vasena catukiccani.

  Mahaggatavipakani nava patisandhi-bhavanga-cuti-vasena tikiccani.

  Somanassasahagatam santiranam santirana-tadaram-mana-vasena dukiccam.

  Tatha votthapanab ca votthapanavajjanavasena.

  Sesani pana sabbani pi javana-manodhatuttika-dvipabca-vibbanani yathasambhavam ekakiccani ti.

  在它們當中,兩種舍俱推度心執行五種作用:結生、有分、死亡、彼所緣與推度。

  八大果報心執行四種作用:結生、有分、死亡與彼所緣。

  九廣大果報心執行叁種作用:結生、有分與死亡。

  悅俱推度心執行兩種作用:推度與彼所緣。

  確定心(意門轉向心)也執行兩種作用:確定與轉向。

  其余所有的心──速行、叁意界、雙五識──生起時只執行一種作用。

  節十之助讀說明

  速行:五十五種執行速行作用的心只執行該作用,而沒有執行其他作用。

  叁意界是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

  節十一:總結

  Patisandhadayo nama kiccabhedena cuddasa

  Dasadha thanabhedena cittuppada pakasita.

  Atthasatthi tatha dve ca nav” attha dve yathakkamam

  Eka-dvi-ti-catu-pabca kiccatthanani niddise.

  依結生等作用分別,諸心有十四種;依階段分別,則成十種。

  執行一種作用的心有六十八;兩種作用的有二;叁種作用的有九;四種作用的有八;以及五種作用的有二。

  門之概要

  (dvarasangaha)

  節十二:門之分析

  Dvarasangahe dvarani nama cakkhudvaram sotadvaram ghanadvaram jivhadvaram kayadvaram manodvarab ca ti chabbidhani bhavanti.

  Tattha cakkhum eva cakkhudvaram tatha sotadayo sotadvaradini. Manodvaram pana bhavangan ti pavuccati.

  在門之概要裏有六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與意門。

  于此,眼本身是眼門,耳等亦是如此。但有分則稱爲意門。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門之分析:在《阿毗達摩論》裏,「門」(dvara)用以譬喻心與所緣境(目標)交往的管道。叁種業之門是:身、語、意;通過它們,心對外界作出反應(見第五章、節廿二至廿四)。此外,亦有六個識知之門,即:六門。通過此六門,心與心所得以接觸目標;亦通過此六門,目標得以前來呈現于心和心所。在這篇裏,作者先列出六門,過後再分辨在每一門裏生起的心,以及依能在多少門裏生起把諸心分類。

  眼本身是眼門:首五門是色法(rupa),即:五種感官裏的淨色(pasadarupa)。每一種淨色皆是一門,通過它,生起于心路過程的心與心所得以緣取它們的目標;亦是通過它,目標才能被心與心所緣取。眼淨色是眼門心路過程諸心之門,使它們能通過眼睛識知顔色。對于其他根門的淨色和各自的目標亦是如此。

  有分稱爲意門:有別于首五門,意門(manodvara)並非色法,而是名法(nama),即:有分心。對于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該心路過程裏的諸心只是通過意門緣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淨色。

  對于那一個心才是真正的意門,諸注疏各有不同的見解。《阿毗達摩義廣釋》說意門是在意門轉向的前一個有分心,即:有分斷(bhavanga-upaccheda)。其他的《阿毗達摩論》注疏則說有分心與意門轉向兩者是意門。然而,列迪長老與注解《分別論》的《迷惑冰消》皆說一切有分整體是意門。阿耨樓陀尊者並沒精確地說明那一個是意門,而只是說有分是意門。

  節十叁:依心分類

  Tattha pabcadvaravajjana-cakkhuvibbana-sampat…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