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21

  ..续本文上一页(即:悦受);或对不可喜的颜色、声、香及味生起心的苦受(即:忧受);或以中舍或不执着的态度对待目标而生起舍受。然而,这些都是心之受,并不是身之受,而且是在眼识等根识过后才生起,而不是与首先生起的根识相应。当生起于速行的阶段时,这些受即会与善或不善心相应;然而,于阿罗汉心中生起的悦受及舍受则与唯作心相应。

  因之概要

  (hetusangaha)

  节五:因之分析

  Hetusangahe hetu nama lobho doso moho alobho adoso amoho ca ti chabbidha bhavanti.

  于因之概要当中,因(或根)有六个,即:贪、瞋、痴、无贪、无瞋及无痴。

  节五之助读说明

  因之分析:在这一篇里,一切心会依据它们的「因」或「根」(hetu)而分类。在经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达广义的「原因」(karana)。它与「缘」(paccaya)是同义词,且常连成一词;它代表任何作为其他事物的因之法。然而,在《阿毗达摩论》里,因是专用以代表「根」(mula),且只用于六个决定品德的主要心所。

  之前已曾诠释,因是使到和它相应的心与心所稳定坚固的心所。 有因的心如树般稳定又坚固,无因的心则如藓苔般既软弱又不坚固。

  在内文里所列出的六因,贪、瞋、痴三因必定是不善;无贪、无瞋、无痴三因则可以是善或无记,当生起于善心它们即是善,当生起于果报心或唯作心它们即是无记。无论是善或无记,这三因都是美心所(sobhana)。

  节六:依心分类

  Tattha pabcadvaravajjana-dvi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hasana-vasena attharasa ahetukacittani nama. Sesani sabbani pi ekasattati cittani sahetukan”eva.

  Tattha pi dve momuhacittani ekahetukani. Sesani dasa akusala-cittani c”eva banavippayuttani dvadasa kamavacara-sobhanani ca ti dvavisati dvihetukacittani.

  Dvadasa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sobhanani c”eva pabca-timsa mahaggata-lokuttaracittani ca ti sattacattalisa tihetukacittani.

  于此,有十八种心是无因的,即:五门转向、双五识、领受、推度、确定及生笑心(1+5+5+2+3+1+1)。其余的所有七十一心都有因。

  在它们(七十一心)当中,两种纯粹只与痴相应的心只有一因。其余十个不善心,以及十二与智不相应的欲界美心,一共二十二心只有二因。

  十二与智相应的欲界美心,以及三十五广大与出世间心,一共四十七心有三因。

  节六之助读说明

  其余十个不善心:八个贪根心有贪与痴两个因;两个瞋根心则有瞋与痴两个因。

  十二与智不相应的欲界美心:这些欲界美心是善、果报与唯作各有四个,只有无贪与无瞋,因为与智不相应故没有无痴。

  一共四十七心有三因:这些心都有三美因。

  节七:总结

  Lobho doso ca moho ca hetu akusala tayo

  Alobhadosamoho ca kusalabyakata tatha.

  Ahetuk”attharas”ekahetuka dve dvavisati

  Dvihetuka mata sattacattalisa tihetuka.

  贪、瞋及痴是三不善因。无贪、无瞋与无痴是(三个)善及无记(因)。

  当知有十八种(心)是无因;两种有一因;廿二种有二因;以及四十七种有三因。

  作用之概要

  (kiccasangaha)

  节八:作用之分析

  Kiccasangahe kiccani nama patisandhi-bhavanga-avajjana-dassana-savana-ghayana-sayana-phus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javana-tadarammana-cutivasena cuddasavidhani bhavanti.

  Patisandhi-bhavanga-avajjana-pabcavibbana-tthanapasena pana tesam dasadha thanabhedo veditabbo.

  于作用之概要当中,作用有十四种,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看;五、听;六、嗅;七、尝;八、触;九、领受;十、推度;十一、确定;十二、速行;十三、彼所缘;以及十四、死亡。

  当知依阶段分类,它们则成十种,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五识;等等。

  节八之助读说明

  作用之分析:在这一篇里,八十九心是依作用而分类。《阿毗达摩论》举出各种不同的心一共执行了十四种作用。这些作用是在心路过程里执行(第三至十三项),或在心路过程之外,即于离心路过程心里(第一、第二及第十四项)执行。

  一、结生(patisandhi):在投生那一刻执行的作用名为结生,因为它把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执行这作用的结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现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剎那。

  二、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剎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当某个目标撞击根门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而活跃的心路过程也就生起,以识知该目标。一旦心路过程结束,有分心就会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如此,在不活跃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生灭,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绝不会连续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剎那。

  三、转向(avajjana):当目标撞击任何一个根门或意门时,即会有一个名为「有分波动」(bhavanga-calana)的心识剎那发生,有分心于此「波动」了一个心识剎那。继之而来的心识剎那名为「有分断」(bhavanga-upaccheda),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断。紧接而生起的心即转向五门或意门的目标。这转向于目标的作用名为「转向」。

  四至八、看等等:在五根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剎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撞击根门的目标的心。此心及其所执行的特定作用决定于该目标的本质。若该目标是颜色,眼识即会生起;若该目标是声音,耳识即会生起,等等。它们是很基本的心,生起于辨别的阶段之前,只是先简单地体验该目标。

  九至十一、领受等等:于五根门的心路过程,在眼识等之后,依次序生起的心个别执行「领受」(sampaticchana)、「推度」(santirana)与「确定」(votthapana)该目标的作用。于意门心路过程,并没有这些作用(五门转向、看、领受等等)发生;反之,紧接着有分断之后生起的即是「意门转向」,中间并没有任何其他作用。

  十二、速行(javana):直译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过程里,这是确定之后的心识作用 ,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个同样的心)执行,「快速地跑」向目标以识知它。在道德的角度,这速行阶段是最为重要,因为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这阶段生起。

  十三、彼所缘(tadarammana):直译巴利文tadarammana的意思是「取它的所缘」,而代表缘取之前速行已识知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在欲界心路过程里,当五门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或意门的目标是「清晰所缘」时,这种作用即会在速行的阶段之后实行两个心识剎那。但当目标并不明显或不清晰,以及当心路过程并不属于欲界时,这种作用即完全不会产生。在彼所缘之后(或当彼所缘没发生时即是速行之后),心流即会再度沉入有分。

  十四、死亡(cuti):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后一个心,是一世的终结。此心与结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种心,也同样是离心路过程心,属于心路过程之外的心。它与后两者的差别只在于作用不同,即:执行死亡。

  依阶段分类,它们则成十种:巴利文thana(阶段)是指一个心识剎那,而在每一心识剎那里必定只能有一心生起。虽然有十四种心的作用,但看等五识的作用都发生在心路过程里的同一种阶段,即在(五门)转向与领受之间的(五识)阶段。如是,十四种作用发生在十个阶段里。

  节九:依心分类

  Tattha dve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ni c”eva attha maha-vipakani ca nava ruparupavipakani ca ti ekunavisati cittani patisandhi-bhavanga-cutikiccani nama…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