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30

  ..續本文上一頁起。在舍俱(唯作心)之後,六種能生起。

  對于凡夫與有學聖者,安止發生于欲界叁因善心之後。對于離欲者(即:阿羅漢),安止發生于欲界叁因唯作心之後。

  Ayam ettha manodvare

  vithicittappavattinayo.

  于此,這是意門心路過程之法。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在悅俱善心之後等等:于凡夫與有學聖者,在兩種悅俱智相應欲界善心其中之一執行基礎作用之後,有叁十二種心可以生起爲安止速行(禅那速行),即:首四禅(樂俱)廣大善心、屬于首四禅層次的四道與首叁果心。(4+16+12=32)

  在舍俱(善心)之後等等:亦于凡夫與有學聖者,在兩種舍俱智相應欲界善心其中之一執行基礎作用之後,有十二種心可以生起爲安止速行(禅那速行),即:色界第五禅善心、四無色禅善心、屬于第五禅的四道與首叁果心。(1+4+4+3=12)

  在悅俱唯作心之後等等:只于阿羅漢,在兩種悅俱智相應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執行基礎作用之後,有八種心可以生起爲安止速行,即:首四禅廣大唯作心與屬于首四禅層次的阿羅漢果心。(4+4=8)

  在舍俱(唯作心)之後等等:于阿羅漢,在兩種舍俱智相應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執行基礎作用之後,有六種心可以生起爲安止速行,即:屬于第五禅的五種廣大唯作心及阿羅漢果心。(5+1=6)

  對于凡夫與有學聖者等等:對于凡夫及已證得首叁道果的有學聖者,在四種欲界智相應善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後,上述的四十四種安止心(32+12=44)之一可以生起。對于阿羅漢,在四種欲界智相應唯作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後,上述的十四種安止心(8+6=14)之一可以生起。

  彼所緣之定法

  (tadarammananiyama)

  節十七:彼所緣之分析

  Sabbattha pi pan”ettha anitthe arammane akusalavipakan”eva 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tadarammanani; itthe kusalavipakani; ati-itthe pana somanassasahagatan”eva santirana-tadarammanani.

  于此,在一切情況之下,當所緣是不可喜時,(所生起的)五識、領受、推度與彼所緣皆是不善果報心。當所緣是可喜時,它們則是善果報心。若所緣是極可喜,推度與彼所緣則是悅俱。

  Tattha pi somanassasahagatakriyajavanavasane soma-nassasahagatan”eva tadarammanani bhavanti. Upekkha-sahagatakriyajavanavasane ca upekkhasahagatan”eva honti.

  另者,關于這點,在悅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緣也是悅俱。在舍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緣也是舍俱。

  節十七之助讀說明

  當所緣是不可喜時等等:所緣可以分爲叁組:不可喜(anittha)、中等可喜(itthamajjhatta或ittha可喜)與極可喜(ati-ittha)。可喜所緣有兩種,然而不可喜所緣則只有一種。

  根據《阿毗達摩論》,所緣本質的差異是在于所緣本身的自性,不會由于體驗者的性格或偏愛而變更。注解《分別論》的《迷惑冰消》提出,當人們把可喜所緣視爲不可喜,或把不可喜所緣視爲可喜時,那是因爲他的「顛倒想」(sabbavipallasa)才會如此。無論如何,該所緣皆依本身自性而屬于可喜或不可喜,完全與體驗者的偏愛無關。《迷惑冰消》再指出,可以根據「中等有情」(majjhima-satta)去區別所緣的自性是可喜還是不可喜:「可根據中等(的人,如)會計師、政府公務員、議員、地主及商人對所緣感到可喜或不可喜來區別它。」

  人們會體驗到不可喜、可喜或極可喜所緣是由自己的過去業所決定。如是所遇到的目標提供過去業成熟的因緣,而生起爲果報心。該果報心自動地會與該所緣的自性相符,完全沒有刻意造作,即有如鏡中的臉影與真正的面容相符一致。

  由于不善業成熟,人們遇到不可喜所緣,以及生起識知該所緣的不善果報心。在此,根識、領受、推度與彼所緣肯定是不善果報心。除了苦俱身識之外,它們都是舍俱。

  反之,由于善業成熟,人們遇到中等可喜或極可喜所緣,以及識知該所緣的善果報心。在此,根識、領受、推度與彼所緣四種果報心肯定是善果報心。除了樂俱身識、體驗極可喜所緣的悅俱推度與悅俱彼所緣之外,它們都是舍俱。

  當目標是不可喜所緣時,執行彼所緣作用的肯定是不善果報推度心。對于中等可喜所緣,執行彼所緣作用的是舍俱善果報推度心或四種舍俱大果報心之一。對于極可喜所緣,執行彼所緣作用的是悅俱善果報推度心或四種悅俱大果報心之一。

  應注意果報心是由所緣的自性決定,但速行心則不是如此,而能依照體驗者的性格及內心傾向變易。即使當目標是極可喜所緣,速行也可能是舍俱善心或舍俱不善心;例如:在見到佛陀時,多疑者心中可能會生起疑相應(不善)心;而在見到美女時,禅修的比丘心中可能會生起舍俱智相應善心。甚至可能對極可喜所緣生起憂俱瞋恚相應心。再者,對不可喜所緣,也有可能生起一般上是遇到可喜所緣才生起的速行。所以,受虐待狂能夠在遭受身體苦楚時生起悅俱貪根心;而禅修的比丘能以悅俱智相應善心觀想腐爛的死屍。

  另者,關于這點等等:這段指出並不是只有果報心與所緣相符,而是阿羅漢的欲界唯作速行心也是如此。當阿羅漢體驗極可喜所緣時,其速行心是四種悅俱唯作心之一,而彼所緣則是五種悅俱果報心之一(該五心是四個悅俱大果報心及一個悅俱推度心)。當他體驗不可喜或中等可喜所緣時,生起的速行是舍俱,而其彼所緣則是六種舍俱果報心之一(該六心是四個舍俱大果報心及兩個舍俱推度心)。

  列迪長老指出,上述對所緣和阿羅漢唯作速行之間關系的解釋,只是針對速行是自然(而不是造作)的情況之下生起時而言。在適當的作意之下,面對極可喜所緣時,阿羅漢也能夠激起舍俱唯作心,以及面對不可喜所緣時,激起悅俱唯作心。對于該見解,列迪長老引用以下《中部‧根修習經》(Majjhima Nikaya, Indriyabhavana Sutta)的經文加以證明其正確性:

  「于此,阿難,當比丘以眼看顔色,其時生起了可喜的、生起了不可喜的、生起了可喜亦不可喜的。若他願意,他能安住于體驗可厭的爲不可厭……若他願意,他能遠離可厭與不可厭兩者,而安住于舍、念與明覺。」

  節十八:額外有分

  Domanassasahagatajavanavasane ca pana tadaramma-nani c”eva bhavangani ca upekkhasahagatab”eva bhavanti. Tasma yadi somanassapatisandhikassa domanassasahagata-javanavasane tadarammanasambhavo natthi, tada yam kibci paricitapubbam parittarammanam arabbha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m uppajjati. Tam anantaritva bhavangapato va hoti ti pi vadanti acariya.

  但在憂俱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緣或有分都是舍俱的。所以,對于結生心是悅俱的人,若在憂俱速行之末沒有彼所緣生起,那麼,諸師解釋,其時即會生起舍俱推度心,而識知任何它所熟悉的小所緣。之後就即刻沈入有分。

  節十八之助讀說明

  但在憂俱速行之末等等:由于悅受和憂受是兩個極端,擁有這兩種不同感受的兩個心是不能前後緊接著生起的。但擁有這兩種感受之一的心,能在舍俱心前一剎那或後一剎那緊接著它而生起。所以,當速行是憂俱瞋根心時,若隨它之後有彼所緣生起,該彼所緣必定是舍俱。 若沒有彼所緣生起,只有在有分是舍俱時,它才能隨著速行之後生起。

  所以,對于結生心是悅俱的人等等:對于有分是四種悅俱大果報心之一的人,若沒有彼所緣隨著憂俱速行之後生起,在速行之末就不能即刻沈入有分,因爲擁有兩個極端的兩個心是不能緊接著生起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古代諸阿毗達摩論師解釋,其時即會生起一剎那的舍俱推度心,作爲調和速行的憂受及有分的悅受。其時該心並沒有執行推度的作用。它緣取一個與該心路過程不同的目標,即任何它所熟悉的欲界所緣,而純粹只是爲回到正常的有分流鋪路。這特別的心名爲「額外有分」(agantuka-bhavanga)。

  節十九:彼所緣的法則

  Tatha kamavacarajavanavasane kamavacarasattanam kamavacaradhammesv”eva arammanabhutesu tadaramma-nam icchanti ti.

  同樣地,他們認爲彼所緣(只)在欲界速行之末生起、(亦只)于欲界有情、且只有在欲界法成爲(所取的)所緣的時候。

  節二十:總結

  Kame javanasattarammananam niyame sati

  Vibhute “timahante ca tadarammanam iritam.

  他們說,必定是欲界速行、欲界有情、欲界所緣時,彼所緣才能緣取清晰或極…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