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起。在舍俱(唯作心)之后,六种能生起。
对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安止发生于欲界三因善心之后。对于离欲者(即:阿罗汉),安止发生于欲界三因唯作心之后。
Ayam ettha manodvare
vithicittappavattinayo.
于此,这是意门心路过程之法。
节十六之助读说明
在悦俱善心之后等等: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在两种悦俱智相应欲界善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三十二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禅那速行),即:首四禅(乐俱)广大善心、属于首四禅层次的四道与首三果心。(4+16+12=32)
在舍俱(善心)之后等等:亦于凡夫与有学圣者,在两种舍俱智相应欲界善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十二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禅那速行),即:色界第五禅善心、四无色禅善心、属于第五禅的四道与首三果心。(1+4+4+3=12)
在悦俱唯作心之后等等:只于阿罗汉,在两种悦俱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八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即:首四禅广大唯作心与属于首四禅层次的阿罗汉果心。(4+4=8)
在舍俱(唯作心)之后等等:于阿罗汉,在两种舍俱智相应欲界唯作心其中之一执行基础作用之后,有六种心可以生起为安止速行,即:属于第五禅的五种广大唯作心及阿罗汉果心。(5+1=6)
对于凡夫与有学圣者等等:对于凡夫及已证得首三道果的有学圣者,在四种欲界智相应善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后,上述的四十四种安止心(32+12=44)之一可以生起。对于阿罗汉,在四种欲界智相应唯作心其中之一生起之后,上述的十四种安止心(8+6=14)之一可以生起。
彼所缘之定法
(tadarammananiyama)
节十七:彼所缘之分析
Sabbattha pi pan”ettha anitthe arammane akusalavipakan”eva 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tadarammanani; itthe kusalavipakani; ati-itthe pana somanassasahagatan”eva santirana-tadarammanani.
于此,在一切情况之下,当所缘是不可喜时,(所生起的)五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皆是不善果报心。当所缘是可喜时,它们则是善果报心。若所缘是极可喜,推度与彼所缘则是悦俱。
Tattha pi somanassasahagatakriyajavanavasane soma-nassasahagatan”eva tadarammanani bhavanti. Upekkha-sahagatakriyajavanavasane ca upekkhasahagatan”eva honti.
另者,关于这点,在悦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也是悦俱。在舍俱唯作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也是舍俱。
节十七之助读说明
当所缘是不可喜时等等:所缘可以分为三组:不可喜(anittha)、中等可喜(itthamajjhatta或ittha可喜)与极可喜(ati-ittha)。可喜所缘有两种,然而不可喜所缘则只有一种。
根据《阿毗达摩论》,所缘本质的差异是在于所缘本身的自性,不会由于体验者的性格或偏爱而变更。注解《分别论》的《迷惑冰消》提出,当人们把可喜所缘视为不可喜,或把不可喜所缘视为可喜时,那是因为他的「颠倒想」(sabbavipallasa)才会如此。无论如何,该所缘皆依本身自性而属于可喜或不可喜,完全与体验者的偏爱无关。《迷惑冰消》再指出,可以根据「中等有情」(majjhima-satta)去区别所缘的自性是可喜还是不可喜:「可根据中等(的人,如)会计师、政府公务员、议员、地主及商人对所缘感到可喜或不可喜来区别它。」
人们会体验到不可喜、可喜或极可喜所缘是由自己的过去业所决定。如是所遇到的目标提供过去业成熟的因缘,而生起为果报心。该果报心自动地会与该所缘的自性相符,完全没有刻意造作,即有如镜中的脸影与真正的面容相符一致。
由于不善业成熟,人们遇到不可喜所缘,以及生起识知该所缘的不善果报心。在此,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肯定是不善果报心。除了苦俱身识之外,它们都是舍俱。
反之,由于善业成熟,人们遇到中等可喜或极可喜所缘,以及识知该所缘的善果报心。在此,根识、领受、推度与彼所缘四种果报心肯定是善果报心。除了乐俱身识、体验极可喜所缘的悦俱推度与悦俱彼所缘之外,它们都是舍俱。
当目标是不可喜所缘时,执行彼所缘作用的肯定是不善果报推度心。对于中等可喜所缘,执行彼所缘作用的是舍俱善果报推度心或四种舍俱大果报心之一。对于极可喜所缘,执行彼所缘作用的是悦俱善果报推度心或四种悦俱大果报心之一。
应注意果报心是由所缘的自性决定,但速行心则不是如此,而能依照体验者的性格及内心倾向变易。即使当目标是极可喜所缘,速行也可能是舍俱善心或舍俱不善心;例如:在见到佛陀时,多疑者心中可能会生起疑相应(不善)心;而在见到美女时,禅修的比丘心中可能会生起舍俱智相应善心。甚至可能对极可喜所缘生起忧俱瞋恚相应心。再者,对不可喜所缘,也有可能生起一般上是遇到可喜所缘才生起的速行。所以,受虐待狂能够在遭受身体苦楚时生起悦俱贪根心;而禅修的比丘能以悦俱智相应善心观想腐烂的死尸。
另者,关于这点等等:这段指出并不是只有果报心与所缘相符,而是阿罗汉的欲界唯作速行心也是如此。当阿罗汉体验极可喜所缘时,其速行心是四种悦俱唯作心之一,而彼所缘则是五种悦俱果报心之一(该五心是四个悦俱大果报心及一个悦俱推度心)。当他体验不可喜或中等可喜所缘时,生起的速行是舍俱,而其彼所缘则是六种舍俱果报心之一(该六心是四个舍俱大果报心及两个舍俱推度心)。
列迪长老指出,上述对所缘和阿罗汉唯作速行之间关系的解释,只是针对速行是自然(而不是造作)的情况之下生起时而言。在适当的作意之下,面对极可喜所缘时,阿罗汉也能够激起舍俱唯作心,以及面对不可喜所缘时,激起悦俱唯作心。对于该见解,列迪长老引用以下《中部‧根修习经》(Majjhima Nikaya, Indriyabhavana Sutta)的经文加以证明其正确性:
「于此,阿难,当比丘以眼看颜色,其时生起了可喜的、生起了不可喜的、生起了可喜亦不可喜的。若他愿意,他能安住于体验可厌的为不可厌……若他愿意,他能远离可厌与不可厌两者,而安住于舍、念与明觉。」
节十八:额外有分
Domanassasahagatajavanavasane ca pana tadaramma-nani c”eva bhavangani ca upekkhasahagatab”eva bhavanti. Tasma yadi somanassapatisandhikassa domanassasahagata-javanavasane tadarammanasambhavo natthi, tada yam kibci paricitapubbam parittarammanam arabbha upekkhasahagata-santiranam uppajjati. Tam anantaritva bhavangapato va hoti ti pi vadanti acariya.
但在忧俱速行之末,生起的彼所缘或有分都是舍俱的。所以,对于结生心是悦俱的人,若在忧俱速行之末没有彼所缘生起,那么,诸师解释,其时即会生起舍俱推度心,而识知任何它所熟悉的小所缘。之后就即刻沉入有分。
节十八之助读说明
但在忧俱速行之末等等:由于悦受和忧受是两个极端,拥有这两种不同感受的两个心是不能前后紧接着生起的。但拥有这两种感受之一的心,能在舍俱心前一剎那或后一剎那紧接着它而生起。所以,当速行是忧俱瞋根心时,若随它之后有彼所缘生起,该彼所缘必定是舍俱。 若没有彼所缘生起,只有在有分是舍俱时,它才能随着速行之后生起。
所以,对于结生心是悦俱的人等等:对于有分是四种悦俱大果报心之一的人,若没有彼所缘随着忧俱速行之后生起,在速行之末就不能即刻沉入有分,因为拥有两个极端的两个心是不能紧接着生起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古代诸阿毗达摩论师解释,其时即会生起一剎那的舍俱推度心,作为调和速行的忧受及有分的悦受。其时该心并没有执行推度的作用。它缘取一个与该心路过程不同的目标,即任何它所熟悉的欲界所缘,而纯粹只是为回到正常的有分流铺路。这特别的心名为「额外有分」(agantuka-bhavanga)。
节十九:彼所缘的法则
Tatha kamavacarajavanavasane kamavacarasattanam kamavacaradhammesv”eva arammanabhutesu tadaramma-nam icchanti ti.
同样地,他们认为彼所缘(只)在欲界速行之末生起、(亦只)于欲界有情、且只有在欲界法成为(所取的)所缘的时候。
节二十:总结
Kame javanasattarammananam niyame sati
Vibhute “timahante ca tadarammanam iritam.
他们说,必定是欲界速行、欲界有情、欲界所缘时,彼所缘才能缘取清晰或极…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