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路过程。
独立的意门心路过程可分为六种: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根据以前直接体验的再加以推测、根据听来的、根据听来的再加以推测、根据所识知的、根据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的心路过程。在此,「所识知的」包括了相信、观念、观照与觉悟;「从所识知的再加以推测」包括通过归纳或推理而得来的结论。
当清晰所缘呈现等等:在欲界里有两种意门心路过程,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目标的强度。对于取清晰所缘(vibhutalambana)为目标的心路过程,当所缘呈现于意门时,有分波动(两次)之后即停止。然后意门转向心转向该所缘,继而有七个速行及两个彼所缘生起,而后心路过程再度沉入有分。这是指在欲地的有情;于色界天及无色界天的有情,即使是对特别清晰的所缘,彼所缘也不会生起。(见节十九至二十)
对于不清晰所缘:对于取不清晰所缘(avibhutalambana)为目标的心路过程,不论在什么情况之下,彼所缘都不会生起。
列迪长老认为,对于取不清晰所缘的心路过程,于速行之后沉入有分应是最长的过程。然而,他认为,当所缘是不清晰时,也有在意门转向心发生两三次之后即结束的过程;而且只有有分波动的过程也可能发生。因为对于纯意门心路过程,有无数次目标呈现于意门时只令到有分波动两三下,过后该波动即停止,而没有真正的心路过程心生起。所以,根据列迪长老,对于意门,所缘的呈现方式亦有四种。结束于彼所缘的可称为「极清晰的呈现方式」(ati-vibhuta);结束于速行的可称为「清晰的呈现方式」(vibhuta);结束于意门转向心的可称为「不清晰的呈现方式」(avibhuta);而只有有分波动的则可称为「极不清晰的呈现方式」(ati-avibhuta)。呈现的清晰程度是依据目标有多明显或心的力量几强。因为即使当心很弱时,很明显的目标也能够清晰地呈现;再者,即使目标很微细深奥,强劲的心还是能够清楚地识知它。
图表4-3:有限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所缘 之前 心路过程 之后
清晰 有分流 波-断-意-(7)速-(2)彼 有分流
不清晰 有分流 波-断-意-(7)速 有分流
注:意 = 意门转向心
其他的与图表4-2相同。
节十三:总结
Vithicittani tin”eva cittuppada das”erita
Vittharena pan”etth”ekacattalisa vibhavaye.
于该心路过程有三种心,心生起则十次。于此详细解释则有四十一心。
Ayam ettha parittajavanavaro.
于此,这是有限速行篇。
节十三之助读说明
三种心等等:该三种心路过程心是意门转向心、速行及彼所缘。心生起十次是意门转向一次、速行七次、彼所缘两次。在此的四十一心包括除了双五识、五门转向心与两个领受心之外的一切欲界心。发生于此的三种推度心的作用是彼所缘;确定的作用则是意门转向。
安止速行意门心路过程
(appanajavana-manodvaravithi)
节十四:安止心路过程
Appanajavanavare pana vibhutavibhutabhedo natthi. Tatha tadaramman”uppado ca. Tattha hi banasampayutta-kamavacarajavananam atthannam abbatarasmim parikamm”-opacar”anuloma-gotrabhu namena catukkhattum tikkhattum eva va yathakkamam uppajjitva niruddhe tadanantaram eva yatharaham catuttham pabcamam va chabbisati mahaggata-lokuttarajavanesu yathabhiniharavasena yam kibci javanam appanavithim otarati. Tato param appanavasane bhavanga-pato va hoti.
于安止速行时分,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同样地,彼所缘也不会生起。于此(安止心路过程),八欲界智相应速行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及(更改)种姓。一旦它们灭尽,依情况是第五或第四剎那,二十六种广大或出世间心的其中一个,会即刻如心所愿而进入安止心路过程。随后,在安止的末端即会再沉入有分。
节十四之助读说明
安止(appana):巴利文appana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寻心所」(vitakka);它把相应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标里,致使它们安止于其中。虽然在超越初禅之后即不再有寻,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专注于其目标,因此「安止」一词亦包括一切属于色界、无色界及出世间的禅那定。
并没有清晰与不清晰(所缘)之分:于安止并没有这种区分,因为只有在很清晰地觉知目标时,才有可能证得禅那定(安止)。
于此,八欲界智相应速行的任何一个生灭四或三次:当禅修者即将证得禅那、道或果时,首先会生起意门转向心。然后在同一个安止心路过程里,于安止速行之前,会有一系列的欲界速行依次生起,把心从欲界导向安止。于凡夫或有学圣者,这些速行将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善心之一;于阿罗汉,则是四种欲界智相应唯作心之一。
顺次是遍作、近行、随顺及种姓:于钝根者,这些基础速行生起四次,每次都执行不同的基础作用。第一个剎那名为「遍作」或「预作」(parikamma),因为它准备心流证入安止定。下一个剎那名为「近行」(upacara),因为它已接近安止。第三个剎那名为「随顺」(anuloma),因为它顺从在它之前的心,以及在它之后的安止。第四个剎那名为(更改)「种姓」(gotrabhu):于禅那定,它因超越欲界以登上广大心种姓而得其名;于初道定,它名为种姓是因为它是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的转变点;对于进入更高层次道果的转变点,则隐喻式地称它为(更改)「种姓」,但有时亦另称它为「净化」(vodana)。
于根器利者,则少了「遍作」剎那,如是于安止之前只有三个欲界速行生起。
图表4-4:安止速行心路过程
初次证得 禅修者 之前 心路过程 之后
禅那 钝根者 有分流 波-断-意-遍-近-随-种-禅那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波-断-意-近-随-种-禅那 有分流
道果 钝根者 有分流 波-断-意-遍-近-随-种-道-(2)果 有分流
利根者 有分流 波-断-意-近-随-种-道-(3)果 有分流
注:
波 = 有分波动 近 = 近行
断 = 有分断 随 = 随顺
意 = 意门转向 种 = 种姓
遍 = 遍作
一旦它们灭尽等等:在种姓心之后,于利根者的第四速行,或钝根者的第五速行,即刻生起了第一个属于安止层次的速行心。此心可以是色界五善五唯作心之一,也可以是无色界四善四唯作心之一,或是四道四果心之一。如是一共有二十六种。
当知在安止心路过程里,是可以有不同的速行心,甚至属于不同界(在道果心路过程里则更能缘取不同的目标),而所有在(同一个)欲界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都是同一种心。
如心所愿(yathabhiniharavasena):这是指所生起的安止心是受到禅修者的心愿所决定。若他希望证获初禅,他即会把自心导向于证获该禅那地修习止禅(samatha),对于更高层次的禅那亦是如此。若禅修者所愿的是达到道果,他即会把自心导向于证获该道果地修习观禅(vipassana)。
在安止的末端:在安止结束之后就会即刻沉入有分,不会有彼所缘生起。
节十五:安止当中的关系
Tattha somanassasahagatajavananantaram appana pi somanassasahagata va patikankhitabba. Upekkhasahagata-javananantaram upekkhasahagata va. Tattha pi kusala-javananantaram kusalajavanab c”eva hetthimab ca phalattayam appeti. Kriyajavananantaram kriyajavanam arahattaphalab ca ti.
其中,在悦俱速行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悦俱;在舍俱速行之后,即刻生起的安止亦是舍俱。
亦于其中,在善速行之后,以善速行或首三果心之一生起安止。在唯作速行之后,以唯作速行或阿罗汉果心生起安止。
节十五之助读说明
这段内文的目的是:确定安止心路过程当中的基础心与安止心之间的关系。下文诸偈将会对这段内文所述及的原则提供详细的解释。
节十六:总结
Dvattimsa sukhapubbamha dvadas”opekkhaka param
Sukhitakriyato attha cha sambhonti upekkhaka.
Puthujjanana sekkhanam kamapubba tihetuto
Tihetukamakriyato vitaraganam appana.
在悦俱善心之后,三十二(种安止速行)能生起。在舍俱(善心)之后,十二(种安止速行能生起)。在悦俱唯作心之后,八种能生…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