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所緣爲目標而生起。
Ayam ettha tadarammananiyamo.
于此,這是彼所緣的法則。
速行的法則
(javananiyama)
節廿一:欲界速行
Javanesu ca parittajavanavithiyam kamavacarajavanani sattakkhattum chakkhattum eva va javanti. Mandappavatti-yam pana maranakaladisu pabcavaram eva. Bhagavato pana yamakapatihariyakaladisu lahukappavattiyam cattari pabca va paccavekkhanacittani bhavanti ti pi vadanti.
于速行當中,在有限速行心路過程裏,欲界速行只生起七或六次。但在軟弱的心路過程裏,例如死亡的那一刻等等,它們只生起五次。他們說,當世尊顯現雙神變等時,由于其轉起極輕快,所以省察心只生起四或五次。
節廿一之助讀說明
在有限速行心路過程裏:這是指在欲界心路過程裏,一般上速行生起七次,但當所緣非常微弱時,它們則只生起六次。在臨死之前的最後一個心路過程裏,速行只生起五次,因爲心所依處軟弱之故。
當世尊顯現雙神變等時:佛陀在其一生之中有好幾次顯現雙神變,以激起他人對其證悟的信心。通過此神變,佛陀的身體能夠同時發射出火與水(《無礙解道》)。其時,他極其迅速與交替地進入火遍與水遍第五禅,然後決意讓火與水自其身發射而出。在從每一個禅那出來之後,佛陀極其迅速地省察它的禅支,而速行只生起四或五次,這是欲界最快的速度。雖然雙神變是由第五禅神通心所執行,但省察諸禅支的則是由欲界心路過程執行。
節廿二:安止定裏的速行
Adikammikassa pana pathamakappanayam mahaggata-javanani abhibbajavanani ca sabbada pi ekavaram eva jav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初學者所證得的第一次安止,以及每一次的神通速行,都只生起一次而已。過後即沈入有分。
Cattaro pana magg”uppada ekacittakkhanika. Tato param dve tini phalacittani yatharaham uppajjanti. Tato param bhavangapato.
四道之生起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根據情況,隨後有兩個或叁個果心生起。過後即沈入有分。
Nirodhasamapattikale dvikkhattum catuttharuppa-javanam javati. Tato param nirodham phusati. Vutthanakale ca anagamiphalam va arahattaphalam va yatharaham ekavaram uppajjitva niruddhe bhavangapato va hoti.
在證入滅盡定時,第四無色禅心只生起兩次,之後即證得滅盡。在從滅盡定出來時,根據情況是阿那含或阿羅漢果心生起一次。當它滅時即會沈入有分。
Sabbattha pi samapattivithiyam pana bhavangasoto viya vithiniyamo natthi ti katva bahuni pi labbhanti ti.
對于安止心路過程,即有如有分流一般,是沒有固定的過程規則。當知(廣大與出世間)速行甚至能夠(連續地)生起許多次。
節廿二之助讀說明
初學者所證得的第一次安止等等:對于每一種禅那的第一個安止心路過程,廣大速行只生起一次,因爲缺少重複而弱的原故。執行神通的第五禅神通心每次都只生起一次,即使在已熟練于神通者亦不例外,因爲一剎那的神通心已足以完成其任務。
四道之生起等等:每一道心只維持一個心識剎那(而且都只出現一次),在那一剎那間,它已執行了斷除或減弱煩惱的作用。于鈍根者,道心路過程的基礎部份包括了「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後的果心只生起兩次。于利根者則沒有遍作剎那,所以在道心之後的果心生起叁次。
在證入滅盡定時:已證得四色禅及四無色禅的阿那含與阿羅漢能夠證入滅盡定,于其中,心與心所之流暫時中斷。雖然其時一切名法活動已停止,但依然擁有保命之溫的身體還活著。
若要證入滅盡定,禅修者必須依次進入每一種禅那,出定後觀照它的名法爲無常、苦、無我。在達到無所有處及從其中出來之後,禅修者實行某些准備工作,然後決意入滅盡定。其時有兩個第四無色禅心生滅,之後心流即被切斷。
入定的時間長短是由禅修者先前早已決定,而通過修習,它能夠延長至七天之久。在出定之後有一剎那的果心生起,于阿那含它是阿那含果心;于阿羅漢則是阿羅漢果心。過後心即沈入有分。詳見第九章、節四十叁至四十四。
對于安止心路過程等等:這是指對于禅那定與果定,通過不斷的修習即能夠延長安止的時間。初證得的安止只有一個速行剎那。但通過修習即能把它延長至二、叁、四速行剎那等等。對于已掌握禅那五自在的禅修者,安止能夠持續不斷一段長久的時間,甚至是好幾天。
節廿叁:總結
Sattakkhattum parittani maggabhibba sakim mata
Avasesani labbhanti javanani bahuni pi.
當知有限速行生起七次,道與神通一次,其余的(廣大與出世間心)許多次
Ayam ettha javananiyamo.
于此,這是速行的法則。
依人分析
(puggalabheda)
節廿四:無因者與二因者
Duhetukanam ahetukanab ca pan”ettha kriyajavanani c”eva appanajavanani ca na labbhanti. Tatha banasampa-yuttavipakani ca sugatiyam. Duggatiyam pana bana-vippayuttani ca mahavipakani na labbhanti.
于此,對于(結生心是)二因或無因的人,唯作速行與安止速行不會生起。同樣地,在善趣裏,智相應果報心不會生起。但在惡趣裏,智不相應的大果報心(也)不會生起。
節廿四之助讀說明
若有情的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是由兩種舍俱推度心之一執行,該有情的結生心即是無因(ahetuka)。若有情的結生、有分與死亡作用是由兩種智不相應大果報心之一執行,其結生心即是二因(duhetuka),即少了無癡因或慧根。對于這類有情,專只屬于阿羅漢所有的唯作速行是不可能生起于他們心中,而且也不可能證得禅那安止或道安止。
以智不相應的結生心投生到人間或欲界天善趣者,在其心中不會生起叁因大果報心,因爲他們的結生心低劣之故;對于這些有情,其彼所緣只能是無因或二因果報心。在惡趣裏,結生心肯定是無因的;在其地連大果報心也不會生起爲彼所緣,而只有無因心能生起爲彼所緣。
節廿五:叁因者
Tihetukesu ca khinasavanam kusalakusalajavanani na labbhanti. Tatha sekkhaputhujjananam kriyajavanani. Ditthigatasampayutta-vicikicchajavanani ca sekkhanam. Anagamipuggalanam pana patighajavanani ca na labbhanti. Lokuttarajavanani ca yatharaham ariyanam eva samuppajjanti ti.
在(結生心)叁因者當中,善與不善速行不會生起于阿羅漢。同樣地,唯作速行不會生起于有學聖者及凡夫。邪見相應及疑相應速行不會生起于有學聖者。瞋恚相應速行不會生起于阿那含。唯有聖者才能依各自的能力去體驗出世間速行。
節廿五之助讀說明
以智相應的結生心投生者是結生叁因者(tihetuka)。這些有情可以是凡夫、有學聖者或阿羅漢(當然是在投生過後才修成阿羅漢,不是依結生心之力而成爲阿羅漢)。
在須陀洹道(入流道)時,邪見及疑煩惱已被斷除,因此邪見相應及疑相應速行不會生起于有學聖者。阿那含(不還者)已斷除了瞋煩惱,因此不會再體驗到瞋根心。
節廿六:總結
Asekkhanam catucattalisa sekkhanam uddise
Chapabbas”avasesanam catupabbasa sambhava.
如是說,根據情況,無學者體驗四十四種心,有學聖者五十六,其余則五十四。
Ayam ettha puggalabhedo.
于此,這是人之分析。
節廿六之助讀說明
結生心叁因的凡夫最多能夠體驗五十四種心,即:十二不善心、十七善心(即不包括四道心)、廿叁欲界果報心及兩個轉向心。
然而,對于投生到惡趣的有情,其結生心是無因的,而只能體驗叁十七種心,即:十二不善心、八大善心、十五無因果報心及兩個轉向心。對于以無因或二因結生心投生到善趣者,他們也能夠…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