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P55

  ..續本文上一頁文裏只提及五種有緣,但由于這五種裏面還有更細的分類,所以有緣還包含了其他各種不同的緣。關于這點,在下一篇解釋把一切緣歸納于四大主緣時就會變得清楚。

  節廿七:歸納諸緣

  Aramman”upanissaya-kamma-atthipaccayesu ca sabbe pi paccaya samodhanam gacchanti.

  Sahajatarupan ti pan”ettha sabbattha pi pavatte cittasamutthananam patisandhiyam katatta rupanab ca vasena duvidho hoti veditabbam.

  一切緣可以歸納于所緣、親依止、業與有四緣當中。

  于此,當知一切俱生色法爲兩種:在生命期裏的是心生;在結生時的則是業生。

  節廿七之助讀說明

  列迪長老在其論著裏解釋了如何把一切緣歸納于上述四緣:

  增上緣有兩種,其中的「所緣增上緣」時常都可以歸納于所緣緣與親依止緣,有時也可以歸納于有緣;而「俱生增上緣」則可以歸納于有緣。

  依止緣裏的「俱生依止」與「依處俱生依止」兩者皆可以歸納于有緣。對于心所依處同時作爲意門心的依處與所緣的「依處所緣俱生依止」,它可以歸納于所緣緣與有緣兩者,而在作爲受到特別重視的所緣時,它也可以歸納于親依止緣。

  前生緣裏的「依處前生」可歸納于有緣,而「所緣前生」則可歸納于所緣緣與有緣,也有可能可以歸納于親依止緣。

  兩種業緣裏的「俱生業」可歸納于有緣,而「異剎那業」則歸納于業緣;在很強時也可以歸納于親依止緣。

  不相應緣可歸納于有緣,但若心所依處同時作爲依處與所緣,它則被歸納于所緣緣與有緣,也有可能可以歸納于親依止緣。

  在其余諸緣當中,以下十一緣時常都歸納于有緣:因緣、俱生緣、相互緣、果報緣、食緣、根緣、禅那緣、道緣、相應緣、不離去緣及後生緣。以下五種則時常都歸納于親依止緣:無間緣、相續緣、重複緣、無有緣及離去緣。

  表8-2:歸納諸緣

  所緣緣 親依止緣 業緣 有緣

  ‧所緣增上‧依處所緣 前生依止‧所緣前生‧不相應* ‧所緣增上‧依處所緣 前生依止*‧ 所緣前生*‧ 異剎那業*‧ 不相應*‧ 無間‧ 相續‧ 重複‧ 無有‧ 離去 ‧異剎那業 ‧ 所緣增上*‧ 俱生增上*‧ 俱生依止‧ 依處前生依止‧依處所緣 前生依止‧ 依處前生‧ 俱生業‧ 不相應‧ 因‧ 俱生‧ 相互‧ 果報‧ 食‧ 根‧ 禅那‧ 道‧ 相應‧ 不離去‧ 後生

  注:*代表「有時而已」。

  節廿八:總結

  Iti tekalika dhamma kalamutta ca sambhava

  Ajjhattab ca bahiddha ca sankhatasankhata tatha.

  Pabbattinamarupanam vasena tividha thita

  Paccaya nama patthane catuvisati sabbatha ti.

  如是于叁時裏及與時間無關的內外、有爲無爲諸法可歸納爲叁種:概念、名與色。

  發趣法的諸緣一共有二十四。

  概念之分析

  (pabbattibheda)

  節廿九:簡說

  Tattha rupadhamma rupakkhandho va; cittacetasika-sankhata cattaro arupino khandha nibbanab ca ti pabca-vidham pi arupan ti ca naman ti ca pavuccati.

  Tato avasena pabbatti pana pabbapiyatta pabbatti, pabbapanato pabbatti ti ca duvidha hoti.

  其中,色法是屬于色蘊。由心與心所組成的四無色蘊及涅槃是五種無色。它們也被稱爲「名」。

  剩余的是兩種概念:所知概念與令知概念。

  節廿九之助讀說明

  至此阿耨樓陀尊者已說畢四種究竟法、它們的各種分類及依緣分析。但他還未討論到概念(pabbatti)。雖然概念是屬于世俗谛,而不是究竟谛,它們還是被收錄于《阿毗達摩論》的《人施設論》(Puggalapabbatti)。所以在第八章的結尾裏,作者將簡要地討論概念。

  它們也被稱爲「名」:四無色蘊被稱nama(名),因爲它們「傾向」或「轉向」(namana)于目標以識知它。它們也因爲「導致傾向或轉向」(namana)而被稱爲nama(名),因爲它們互相導致另一者傾向于目標。涅槃純粹基于「導致傾向」而被稱爲nama(名),因爲涅槃通過作爲「所緣增上緣」而導致毫無瑕疵的出世間心與心所傾向或轉向它本身。

  剩余的是概念:概念有兩種:「意義概念」(attha-pabbatti)與「名字概念」(namapabbatti)。前者是通過概念所表達的意義;後者是表達該意義的名字或名稱。例如:識知具有某種體形與性格、遍體生毛、具有四只腳的家畜是「狗」的觀念是「意義概念」;「狗」這名稱則是「名字概念」。意義概念是「所知概念」;名字概念是「令知概念」。

  節叁十:所知概念

  Katham

   Tamtam bhutaparinamakaram upadaya tatha tatha pabbatta bhumipabbatadika, sasambharasannivesa-karam upadaya geharathasakatadika, khandhapabcakam upadaya purisapuggaladika, candavattanadikam upadaya disakaladika, asamphutthakaram upadaya kupaguhadika, tamtam bhutanimittam bhavanavisesab ca upadaya kasinanimittadika ca ti evam adippabheda pana paramatthato avijjamana pi atthacchayakarena cittuppadanam alambanabhuta tamtam upadaya upanidhaya karanam katva tatha tatha parikappiyamana sankhayati, samabbayati, vohariyati, pabbapiyati ti pabbatti ti pavuccati. Ayam pabbatti pabbapiyatta pabbatti nama.

  如何?「地」、「山嶽」等詞是依元素的變化而命名。「屋子」、「馬車」、「貨車」等詞是依材料的組成而命名。「人」、「個人」等詞是依五蘊而命名。「方向」、「時間」等詞是依月亮等的運行而命名。「井」、「山洞」等詞是依沒碰撞而命名。「遍相」等詞是依各自的元素與心智的修習而命名。

  雖然這一切不同的事物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但能依作爲(究竟)法的影像而成爲心的所緣。

  它們被稱爲概念是因爲它們被(有情)依這或那方面而想象、計算、明了、表達與識知。這種概念因所知而得其名。

  節叁十之助讀說明

  「所知概念」與「意義概念」相同。于此,作者列舉了各種不同的意義概念。

  地、山嶽等被稱爲「形狀概念」(santhanapabbatti),因爲它們相等于事物的形狀。

  屋子、馬車、村落等被稱爲「組合概念」(samuhapabbatti),因爲它們相等于事物的組合。

  東、西等被稱爲「方向概念」(disapabbatti),因爲它們相等于方向。

  早晨、中午、星期、月等被稱爲「時間概念」(kalapabbatti),因爲它們相等于時間的單位。

  井、山洞等被稱爲「空間概念」(akasapabbatti),因爲它們相等于沒有可觸及物的空間。

  遍相等被稱爲「相概念」(nimittapabbatti),因爲它們相等于通過禅修而獲得的心之影像。

  節卅一:令知概念

  Pabbapanato pabbatti pana nama-namakammadinamena paridipita. Sa vijjamanapabbatti, avijjamanapabbatti, vijjamanena avijjamanapabbatti, avijjamanena vijjamana-pabbatti, vijjamanena vijjamanapabbatti, avijjamanena avijjamanapabbatti ca ti chabbidha hoti.

  Tattha yada pana paramatthato vijjamanam rupavedanadim etaya pabbap…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清淨道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