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里只提及五种有缘,但由于这五种里面还有更细的分类,所以有缘还包含了其他各种不同的缘。关于这点,在下一篇解释把一切缘归纳于四大主缘时就会变得清楚。
节廿七:归纳诸缘
Aramman”upanissaya-kamma-atthipaccayesu ca sabbe pi paccaya samodhanam gacchanti.
Sahajatarupan ti pan”ettha sabbattha pi pavatte cittasamutthananam patisandhiyam katatta rupanab ca vasena duvidho hoti veditabbam.
一切缘可以归纳于所缘、亲依止、业与有四缘当中。
于此,当知一切俱生色法为两种:在生命期里的是心生;在结生时的则是业生。
节廿七之助读说明
列迪长老在其论着里解释了如何把一切缘归纳于上述四缘:
增上缘有两种,其中的「所缘增上缘」时常都可以归纳于所缘缘与亲依止缘,有时也可以归纳于有缘;而「俱生增上缘」则可以归纳于有缘。
依止缘里的「俱生依止」与「依处俱生依止」两者皆可以归纳于有缘。对于心所依处同时作为意门心的依处与所缘的「依处所缘俱生依止」,它可以归纳于所缘缘与有缘两者,而在作为受到特别重视的所缘时,它也可以归纳于亲依止缘。
前生缘里的「依处前生」可归纳于有缘,而「所缘前生」则可归纳于所缘缘与有缘,也有可能可以归纳于亲依止缘。
两种业缘里的「俱生业」可归纳于有缘,而「异剎那业」则归纳于业缘;在很强时也可以归纳于亲依止缘。
不相应缘可归纳于有缘,但若心所依处同时作为依处与所缘,它则被归纳于所缘缘与有缘,也有可能可以归纳于亲依止缘。
在其余诸缘当中,以下十一缘时常都归纳于有缘:因缘、俱生缘、相互缘、果报缘、食缘、根缘、禅那缘、道缘、相应缘、不离去缘及后生缘。以下五种则时常都归纳于亲依止缘:无间缘、相续缘、重复缘、无有缘及离去缘。
表8-2:归纳诸缘
所缘缘 亲依止缘 业缘 有缘
‧所缘增上‧依处所缘 前生依止‧所缘前生‧不相应* ‧所缘增上‧依处所缘 前生依止*‧ 所缘前生*‧ 异剎那业*‧ 不相应*‧ 无间‧ 相续‧ 重复‧ 无有‧ 离去 ‧异剎那业 ‧ 所缘增上*‧ 俱生增上*‧ 俱生依止‧ 依处前生依止‧依处所缘 前生依止‧ 依处前生‧ 俱生业‧ 不相应‧ 因‧ 俱生‧ 相互‧ 果报‧ 食‧ 根‧ 禅那‧ 道‧ 相应‧ 不离去‧ 后生
注:*代表「有时而已」。
节廿八:总结
Iti tekalika dhamma kalamutta ca sambhava
Ajjhattab ca bahiddha ca sankhatasankhata tatha.
Pabbattinamarupanam vasena tividha thita
Paccaya nama patthane catuvisati sabbatha ti.
如是于三时里及与时间无关的内外、有为无为诸法可归纳为三种:概念、名与色。
发趣法的诸缘一共有二十四。
概念之分析
(pabbattibheda)
节廿九:简说
Tattha rupadhamma rupakkhandho va; cittacetasika-sankhata cattaro arupino khandha nibbanab ca ti pabca-vidham pi arupan ti ca naman ti ca pavuccati.
Tato avasena pabbatti pana pabbapiyatta pabbatti, pabbapanato pabbatti ti ca duvidha hoti.
其中,色法是属于色蕴。由心与心所组成的四无色蕴及涅槃是五种无色。它们也被称为「名」。
剩余的是两种概念:所知概念与令知概念。
节廿九之助读说明
至此阿耨楼陀尊者已说毕四种究竟法、它们的各种分类及依缘分析。但他还未讨论到概念(pabbatti)。虽然概念是属于世俗谛,而不是究竟谛,它们还是被收录于《阿毗达摩论》的《人施设论》(Puggalapabbatti)。所以在第八章的结尾里,作者将简要地讨论概念。
它们也被称为「名」:四无色蕴被称nama(名),因为它们「倾向」或「转向」(namana)于目标以识知它。它们也因为「导致倾向或转向」(namana)而被称为nama(名),因为它们互相导致另一者倾向于目标。涅槃纯粹基于「导致倾向」而被称为nama(名),因为涅槃通过作为「所缘增上缘」而导致毫无瑕疵的出世间心与心所倾向或转向它本身。
剩余的是概念:概念有两种:「意义概念」(attha-pabbatti)与「名字概念」(namapabbatti)。前者是通过概念所表达的意义;后者是表达该意义的名字或名称。例如:识知具有某种体形与性格、遍体生毛、具有四只脚的家畜是「狗」的观念是「意义概念」;「狗」这名称则是「名字概念」。意义概念是「所知概念」;名字概念是「令知概念」。
节三十:所知概念
Katham
Tamtam bhutaparinamakaram upadaya tatha tatha pabbatta bhumipabbatadika, sasambharasannivesa-karam upadaya geharathasakatadika, khandhapabcakam upadaya purisapuggaladika, candavattanadikam upadaya disakaladika, asamphutthakaram upadaya kupaguhadika, tamtam bhutanimittam bhavanavisesab ca upadaya kasinanimittadika ca ti evam adippabheda pana paramatthato avijjamana pi atthacchayakarena cittuppadanam alambanabhuta tamtam upadaya upanidhaya karanam katva tatha tatha parikappiyamana sankhayati, samabbayati, vohariyati, pabbapiyati ti pabbatti ti pavuccati. Ayam pabbatti pabbapiyatta pabbatti nama.
如何?「地」、「山岳」等词是依元素的变化而命名。「屋子」、「马车」、「货车」等词是依材料的组成而命名。「人」、「个人」等词是依五蕴而命名。「方向」、「时间」等词是依月亮等的运行而命名。「井」、「山洞」等词是依没碰撞而命名。「遍相」等词是依各自的元素与心智的修习而命名。
虽然这一切不同的事物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但能依作为(究竟)法的影像而成为心的所缘。
它们被称为概念是因为它们被(有情)依这或那方面而想象、计算、明了、表达与识知。这种概念因所知而得其名。
节三十之助读说明
「所知概念」与「意义概念」相同。于此,作者列举了各种不同的意义概念。
地、山岳等被称为「形状概念」(santhan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事物的形状。
屋子、马车、村落等被称为「组合概念」(samuh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事物的组合。
东、西等被称为「方向概念」(dis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方向。
早晨、中午、星期、月等被称为「时间概念」(kal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时间的单位。
井、山洞等被称为「空间概念」(akas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没有可触及物的空间。
遍相等被称为「相概念」(nimittapabbatti),因为它们相等于通过禅修而获得的心之影像。
节卅一:令知概念
Pabbapanato pabbatti pana nama-namakammadinamena paridipita. Sa vijjamanapabbatti, avijjamanapabbatti, vijjamanena avijjamanapabbatti, avijjamanena vijjamana-pabbatti, vijjamanena vijjamanapabbatti, avijjamanena avijjamanapabbatti ca ti chabbidha hoti.
Tattha yada pana paramatthato vijjamanam rupavedanadim etaya pabbap…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