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ram; (iii) arupavacaram; (iv) lokuttarab ca ti.
當中先說心法有四種:一、欲界心;二、色界心;叁、無色界心;四、出世間心。
節叁之助讀說明
心:《阿毗達摩概要》的第一章專只解說心:四究竟法的第一種。先研究心是因爲佛教分析究竟法的中心點是在于親身體驗,而心又是體驗的主要因素,是對目標(所緣) 的識知。
巴利文citta是源自動詞詞根citi(認知;識知)。諸論師以叁方面诠釋citta(心):造作者、工具、活動。作爲造作者,心是識知目標者(arammanam cinteti ti cittam)。作爲工具,與心相應的心所通過心而得以識知目標(etena cintenti ti cittam)。作爲活動,心純粹只是識知的過程(cintanamattam cittam)。
「純粹活動」這項定義是叁者之中最貼切的诠釋,即心純粹只是認知或識知目標的過程。除了識知的活動之外,它並沒有一個屬于造作者或工具的實際個體。提出「造作者」與「工具」的定義是爲了對治某些人所執取的「我見」:認爲有個識知目標的造作者或工具的「恒常不變的我」之邪見。佛教學者指出,這些定義顯示了並沒有一個「自我」在實行識知的活動,而只有心在識知。此心即是識知活動而無他,而且此活動必定是生滅的無常法。
對于闡釋任何究竟法,諸巴利論師建議采用四種鑒別法以區別之。這四種鑒別法即是每個究竟法各自的:一、相(lakkhana),它的特相;二、作用(rasa,亦作味),它所執行的任務(kicca)或所獲得的成就(sampatti);叁、現起(paccu-patthana),它呈現于(禅修者的)體驗的方式;四、近因(padatthana),它直接依靠的近緣。
表1-1:八十九或一百廿一心
欲界心(54) 不善心(12) 貪根心 (8)
瞋根心 (2)
癡根心 (2)
無因心(18) 不善果報 (7)
善果報 (8)
無因唯作 (3)
美心(24) 欲界善心 (8)
欲界果報心 (8)
欲界唯作心 (8)
色界心(15) 色界善心 (5)
色界果報心 (5)
色界唯作心 (5)
無色界心(12) 無色界善心 (4)
無色界果報心 (4)
無色界唯作心 (4)
出世間心(8或40) 道心 (4或20)
果心 (4或20)
對于心,其特相是識知目標(vijanana)。其作用是作爲諸心所的前導者(pubbangama),因爲它領導諸心所,也時常由它們陪伴。 其現起是呈現于禅修者的體驗裏爲一個相續不斷的過程(sandhana)。其近因是名色(namarupa,精神與物質),因爲心不能毫不依靠心所與色法地單獨生起。
諸心有多種呈現方式,但都有同一個相:識知目標(所緣)。盡管如此,《阿毗達摩論》把它們分別爲許多種類,即八十九心,或更詳細則成一百廿一心。(見表1-1)我們一般所認爲的意識,實際上是一連串剎那生滅的心,極迅速地相續生滅,以致我們不能察覺它們是個別不同的心。《阿毗達摩論》不單只把諸心分門別類,更重要的是呈現它們爲一個緊密相互交織的整體。
爲了辦到這點,它采用了一些互相重疊的分類法。此章中所介紹的第一種分類法是依照心之地(bhumi)。心一共有四地。首叁個是世間地:欲地、色地、無色地;第四地是出世間地。用以形容首叁地的巴利文avacara(界)的意義是:時常活動于或到訪某境地之法。所到訪的境地是依界而名的生存地(生命界;諸有情居住之地),即:欲地、色地、無色地。然而,盡管心之叁界與相符的生存地有密切的關系,但它們並非一而不二。心之界(地)是用于把不同的心分類;生存地是諸有情投生及在當地過活的生命界。
然而,心之界與生存地之間是有一定的關系:各別的心之界包含了與其相符的生存地常有之心,即時常生起于其生存地之心。各界之心並不是只可以出現于與其相符的生存地,而是也能在其他生存地裏生起,例如:色界心與無色界心也能夠在欲地裏生起;而欲界心也能夠在色地與無色地裏生起。但還是可見到它們之間的固定關系,即一界之心是特別常出現于跟它擁有同一名稱之地。再者,任何界的造業之心(善心或不善心)都傾向于令造業者投生到與其相符的生存地;如果成功導致投生,它們必定會令造業者只投生到該地,而不會是其他地。由此,心之界與生存地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欲界心(kamavacaracitta):欲(kama)此字的意義包含:一、能欲,即渴望享受欲樂;二、所欲,即顔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五欲的對象。欲地(kama-bhumi)是欲生存地;包括十一界,即:四惡道、人間與六欲界天。欲界心包括一切主要出現于欲地之心,盡管它們也能夠在其他地裏生起。
色界心(rupavacaracitta):色界心是與色地(rupa-bhumi)相關之心,或屬于名爲色禅(rupajjhana)的禅那心。任何最常見于色地之心即是屬于色界心。一般上色禅是通過專注于色法目標而得,如:地遍(見第九章、節六)、身體的部份等等;色禅也即因此而得其名。這些目標是培育禅那的基礎。依靠這類目標而證得的廣大心即稱爲色界心。
無色界心(arupavacaracitta):無色界心是與無色地(arupabhumi)相關之心,或屬于名爲無色禅(arupajjhana)的禅那心。任何最常見于無色地之心即是屬于無色界心。在修習禅定以獲得超越色禅的無色禅時,禅修者必須棄除一切與色法有關的目標,而專注于無色法目標,如:無邊虛空等等。依靠這類目標而證得的廣大心即稱爲無色界心。
出世間心(lokuttaracitta):「出世間」(lokuttara)這一詞源自「世間」(loka)與超越(uttara)。「世間」的概念具有叁個層面:有情世間(sattaloka)、物質世間(okasaloka)、行法世間(sankharaloka) ,即有爲名色法整體。于此有關的世間是行法世間,即一切包括在五取蘊之內的世間法。超越有爲法界的是無爲界,即:涅槃;而緣取及識知涅槃的心即是「出世間心」。反之,其他叁種心(欲界、色界、無色界)則名爲「世間心」(lokiyacitta)。
* * * * * * *
由此可見,心可依界而分爲四大類:欲界心、色界心、無色界心、出世間心。心亦可依據其他原則而分類。其中一個在《阿毗達摩論》裏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原則是「本性」(jati)。
關于本性,心可分爲四類:善、不善、果報、唯作。不善心(akusalacitta)是與不善因──癡;或貪與癡;或瞋與癡──相應的心。這類心稱爲不善是因爲它們在精神上不健全,在道德上應受指責,以及會帶來痛苦的果報。善心(kusala-citta)則是與善因──無貪、無瞋;或無貪、無瞋、無癡(慧)──相應的心。這類心在精神上是健全的,在道德上是無可指責的,以及會帶來愉悅的果報。
善心與不善心兩者是「業」(kamma)。緣于業成熟而生起的心是果報心。這類心組成有別于前兩種的第叁種心;它包括善業與不善業的果報(vipaka)。應明白在此所指的業與果報兩者皆是純粹屬于精神方面的。業是與善心或不善心相應的「思」;其果報是其他體驗成熟之業的心。
根據「本性」的原則分類,第四種心稱爲「唯作」(kiriya或kriya)。這類心非業亦非果報。它雖涉及(心識)活動,但此活動並沒有造業,因此也就不能産生果報。
果報心與唯作心兩者皆非善非不善。反之,它們被歸列爲「無記」或「不定」(abyakata),意即此心不由善與不善兩面而定。
五十四欲界心
(kamavacaracittani)
十二不善心
(akusalacittani)
節四:八貪根心(lobhamulacittani)
Tattha katamam kamavacaram
1. Somanassasahagatam ditthigatasampayuttam asavkharikam ekam.
2. Somanassasahagatam ditthigatasampayuttam sasavkharikam ekam.
3. Somanassasahagatam ditthigatavippayuttam asavkharikam ekam.
4. Somanassasahagatam ditthigatavippayuttam sasavkharikam ekam.
5. Upekkhasahagatam ditthigatasampayuttam asavkharikam ekam.
6. Upekkhasahagatam ditthigatasampayuttam sasavkharikam ekam.
7. Upekkhasahagatam ditthigatavippayuttam asavkharikam ekam.
8. Upekkhasahagatam ditthigatavippayuttam sasavkharikam ekam.
Imani attha pi lobhasahagatacittani nama.
當中屬于欲界心的是什麼?
1.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一心。
2. 悅俱邪見相…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