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侵略而遷都至百囊奔。(“百囊奔”(Phnom Penh),意爲“奔夫人山”。傳說在五百年前,奔夫人在湄公河邊淤泥中,發殃五尊佛像的奇迹,便在近處山上建塔供奉,遂得名爲“百囊奔”。)在新都東南的一個山丘上,營造宮殿,建築一座鍾形的佛塔。1471年,越南擊潰占城,占城淪爲一個很小的國家,從此越南一躍成爲柬埔寨的強鄰,勢力漸漸伸進柬國境內。公元1516-1566年,恩倉王(Ang Chan)在位期間,爲了保衛國家領土,曾數次擊敗泰國軍隊的侵襲,收複在他以前喪失的土地。恩倉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建築很多佛塔來莊嚴的首都。(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第128頁。)
公元1555年,葡萄牙基督教旦米尼克教派(Dominican)的傳教師克魯斯(Gaspar da Cruz),首先抵達柬埔寨當時的首都羅屋克(Llvek)傳教,但遭到佛教團體的反對,不久離去。1583年或1584年,又有另一批葡萄牙傳教師柬埔寨,也遭遇同樣的情形,不久離去。其中只有一人爲柬王所喜愛,留下學習柬語,組織一小型基督教徒團體。(K.G.E.Hall: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第233-234頁。)
柬埔寨也有少數伊斯蘭教徒,這是約在四百年前,由馬來族人傳入,他們是自越南中部占(Cham)的地方移居柬埔寨之馬來人後裔。(印海譯《柬埔寨之佛教》一文,載《海潮音》第40卷4月號。)
公元1587年,泰國擊敗緬甸的侵略,遂趁戰勝之勢討伐柬埔寨的背盟毀約,原因是柬埔寨乘泰國與緬甸作戰之危,侵占泰國的巴真。這次泰國除收複巴真,並舉軍追趕至柬埔寨的新都羅屋克,然後才退兵。
公元1593年,泰國納理遜王集合了十萬大軍,向柬埔寨進攻,宣布要懲罰柬埔寨在公元1586年背盟毀約。泰軍分叁路,很快就攻下了柬埔寨的馬德望、暹粒、巴薩克等北部重鎮,然後會師進擊羅屋克,至閃年七月攻破,都城爲泰軍摧毀殆盡,國王薩陀(Satha)帶著子女,逃去老撾,客死異鄉。從此柬埔寨處于泰國控製之下,遂步走向衰微。(1.《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43頁。2.馮汝陵:《泰國史話》,第92-93頁。)
後來柬埔寨倚靠越南人的協助。才擊退泰人。但爲了酬謝越南,允許越南人定居在柬埔寨控製下的西貢。嗣後占人因受不了越南人的壓迫,很多人擁到柬國境內,這不僅擾亂了柬國的安甯,也使柬國與越南的關系惡化起來。到了公元1691年以後,柬國兩個王子爲了爭位,發生內戰,遂給與越南和泰國介入的機會,柬國漸呈分裂,一個政權由泰人支持,都烏東(Udong);一個政權由越南人扶助,都西貢。雙方常互相討伐,戰亂延持多年。
到了公元十八世紀末及十九世紀初,柬埔寨的領土,比起安哥王城廢棄時代,已縮減了一半。公元1800年,越南兼並了整個南圻。大事移民。而西部的馬德望、詩疏風、安哥等省,已被泰國占領。
公元1812年,泰國責柬埔寨久不信貢,曾遺師問罪,柬王那坤暹(Nakuam Shan)遂奔南圻。後來藉助越南軍得以複位,而泰人占據著柬埔寨北部諸省。公元1833年,越南在柬國的駐軍,俨然以統治者自居,並將柬國的省分易以越南名稱,及采用越南的政治組織。至1847年,泰、越、柬叁國訂立協約,由泰人所立之柬王統治柬埔寨,而越南軍退出柬國,割讓嘉定、朱笃二州以謝越南。
公元十九世紀中葉,柬埔寨的羅諾敦(Norodom)在位,這時柬埔寨國家已經面臨危亡之時。他既受製于泰國,而法國已侵占越南的大部分領土,逐步建立殖民統治,于是便利用越南作爲侵略柬埔寨的根據地,向柬國討取宗主權。公元1863年,法國駐越南的總督拉格蘭地耶派出使者團向柬埔寨提出建議:“法王願將柬埔寨作爲保護國,派駐節官一名長駐境內;柬國王未獲得法國同意前,不得擅自讓其他國家建置領事;溘 與柬國子民,均有權分別在柬埔寨與法帝國境內自由居住;法國願意傾全力協助柬埔寨抵抗外侮,並負起維持境內的和平和秩序。”(崔貴強:《東南亞史》,第254頁。)當時柬埔寨因面臨泰國的威脅,國家瀕臨危亡之際,羅諾敦王便與法國簽署了“烏東條約”。至此柬埔寨國脫離了泰、越的壓迫,也結束了與泰國之宗主關系。但泰國仍保有柬國的馬德望、暹粒、詩疏風及其他六個海島。
第五章 近代的佛教
(公元1884-1988年)
柬埔寨處于法人不斷的壓力下。公元1884年6月17日。法人又強迫羅諾敦簽訂了一個新條約。約中規定柬國王必須承認法國提出的一切有關行政、司法、財政及商業的改革;稅務、海關及公共工程部門,須由法人主管;法國每年津貼柬王叁十萬法郎;柬埔寨在未取得法國同意前,不得向外借款。這樣,第五章 近代的佛教的文官被置于法國駐節官控製下,而且重要官員都爲法人,甚至全國教育、軍警組織,都受法人的管製,所以名義上雖爲“保護國”,實際上是法國的一個殖民地,爲法屬印度支那的一邦。
1907年,法國向泰國索回了馬德望、暹粒、詩疏同及第五章 近代的佛教東北的地區。
法國占領柬埔寨,前後共達九十年。年積極方面來講,在法國“保護國”名義下,柬埔寨至少還保持了一完整的國體,避免被泰國逐漸吞沒,而且向泰國討回了東北部失土。1897年,法國宣布廢止奴隸製度,因當時柬埔寨的奴隸,約占人口叁分之一。大部分因債務而淪爲奴隸。(《樂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86頁。)此外法人強調立法公平、建立醫院、鋪設公路、興造鐵道、建設城市,發掘柬埔寨的光榮曆史並做了大一整理工作,法人還極力提高國王地位,使其成爲代表國家的象征。(崔貴強著:《東南亞史》,第255-256頁。)
在消極性方面來講,法國對柬埔寨人民進行殘酷的榨取與奴役,掠奪大量的田産,並通過各種苛捐雜稅、物資侵占、貿易壟斷、銀行借貸、貨幣發行等,進行剝削。限製柬人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尤其是教育的忽視,全國沒有一所高等教育的機構。教育不發達,文盲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法人還強迫柬埔寨學校教學法語,派法人充當教員;政府官方文件規定須用法文,推行愚民政府使柬人與法人同化。
柬人在法國殖民統治壓迫下,曾不斷地激烈的反抗,進行了無數次的反法運動,其中亦有多次由佛教徒領導,但教被鎮壓下去。譬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柬埔寨一位高僧阿查汗鸠,因宣傳愛國思想,而被法國當局逮捕放逐。這件事引起柬人的抗議,在百囊奔集合數千群衆和佛教徒舉行示威遊行。要求釋放阿查汗鸠。(邵敏之編著:《柬埔寨風物》,第35頁。)
雖然每次反法運動都被殘酷地鎮壓下來,但無疑也加深了柬人的警覺,使他們更加痛恨法國的殖民政策,以無比的決心和勇氣來爭取國家的獨立與自由。
1940年,日本進攻東南亞各國。至次年七月,日軍已經完全從法人手中控製了整個印度支那,日本與法國簽訂協約,同意日本使用印支的港口、城市及機場。在經濟方面,又給予日本印支的工商業和關稅優惠待遇。不久日本又脅迫法國將柬國的馬德望、暹粒兩省,以及老撾在湄公河西岸的土地割讓給泰國。日本還對柬國進行物資掠奪,主要爲大米、橡膠、胡椒等。強迫來人負擔日本軍費,使柬人受到極大的痛苦。
1945年3月,日本以武力強迫法國交出整個印支的統治權。但是不久,日本在同年八月就戰敗向盟國投降。日本戰敗後,法國又重新占領印支叁邦。爲了掩飾殖民政策,1946年1月,廢除柬埔寨“保護國”的地位。同年11月,又承認柬埔寨的獨立。但當時法人在柬埔寨,實際上仍擁有行政、財政、經濟和軍事等很多權力。
由于柬埔寨人熱望爭取獨立,不斷地反抗法國箝製,法人就逐漸地交出一些權力。直至1954年7月,日內瓦會議協議,與會各國保證尊重柬埔寨的主權、獨立、統一和領土的完整,並對其內政不作任何幹涉,法國願在協議規定期限內,撤退共駐柬埔寨的軍隊。從此,法人結束了柬埔寨前後九十年的殖民統治。
至于柬埔寨近代的佛教,先是因爲國家受法人的統治,自然不會注意佛教的提倡,但佛教文化是柬埔寨傳統的信仰,深圳特區入普及民間,佛教仍在全國各地流行。在舊式的教育製度下,寺院就是學校,僧人擔任教師。同時,佛寺也是廣大人民宗教活動的中心,對叁寶有崇高的敬仰。就是後來在新教育製度下,也有很多學校由佛寺主辦,僧人兼任教師。公無1914年,在首者百囊奔創立了“高給巴利文學校”,給予青年出家人四年教育,並傳授現代一般知識。後來這所學校改製爲學院。1933年成立初級巴利語學校,叁年製課程。這種學校現已發展爲四百所,他布全國,每年約有二千學生畢業。(1.2500 Years of Buddhism,第430頁。2.印海譯:《柬埔寨之佛教》。)
1925年,在政府支持下于首都百囊奔成立一所王家圖書館,提供宗教指導的計劃;1930年,創立一佛教研究院(Buddhism Insti-trute)。數年後,又由政府指定成立一個“叁藏委員會”,包括許多位高僧和著名學者,編印巴利聖典及翻譯成柬埔寨文。兩利語文如果編印出版,共約110冊,1955年,已經出版55冊。除此,不編印其他多種柬文佛教典籍,約有187冊。(同上。)
1957年佛涅槃2500年紀念,柬埔寨全國舉行熱列慶祝,掀起熱潮。
1959年,西哈努克佛教大學(Buddhism University ,柬名Preah Sihanur Raja)落成,是…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