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54

  ..續本文上一頁柬埔寨佛教高等學府。僧人考入學習叁年,可獲一般文憑;再四年經考試及格者,可獲得學士學位;繼續深造,通過答辯後,可獲得博士學位。1960年招收四十名學士僧,産逐年增加。1965年一般學僧一百名,學士僧二十一名;1970年分別增爲一二九名和四七名;1972年達到一五0人和五四人。學習主要課程爲佛學理論、語言知識、西方科學知識,並配合日常禅修活動,培養行解並重的優秀佛教人才。(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第154-155頁。)

  柬埔寨的佛教僧團,分爲二個宗派:一、大宗派(Mahanikaya);二、法宗派(Dhammayuttika-nikaya)。依1957年統計,全國有2,800所寺院,82,000多比丘和沙彌。傳統的大宗派,寺院占94%僧人占90%。這派是公元十四世紀初期自泰國傳入。法宗派原是泰國曼谷王朝拉瑪四世蒙骨王(公元1851-1868)在未即位前所創立,實行佛教改革,提倡嚴持戒律。後來這派也傳入柬埔寨,此派僧人和寺院雖屬少數,但多爲貴族出家,並獲得王家的支持。(1.《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86-87頁。2.Robert C.Lester:Theravada Buddhism In Souteast Asia,第66頁說,于公元十四世紀初期,上座部佛教傳入柬埔寨與老撾。)

  1968年,編篡翻譯近四十年的柬埔寨文佛教叁藏,終于全部完成出齊,共112卷,其中律藏13卷,經藏63卷,論藏43卷。1969年4月1日,國家與佛教爲此舉行隆重慶祝。1970年,柬國統計有僧侶65,034人,其中大宗派62,678人,法宗派2,385人;寺院3,369所,其中大宗3,220所,法宗派139所。(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第155頁。)

  柬埔寨全國人口85%信仰佛教,因此,在柬埔寨憲法上,人民有“信教自由”,並且規定“佛教爲國教”。國王是宗教維護者的象征,也是佛教最有力的擁護者。(《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86頁,252頁。)全國青年男子大多數都要至少一次出家,接受佛教優良有訓練,經過一段時期,然後還俗;就是國王也常暫時放棄王位,過一段出家修行的生活。

  此外,柬埔寨有兩個較大的佛教社團組織:一是“世界佛教友誼會一柬埔寨中心”(W.F.B.Cambodia Center),負責與世紀各佛教國家有關國際性佛教活動之聯系。1961年,第六閃世界佛教友誼會在柬埔寨首都百囊奔召開(11月14日至22日),有二十五國派代表參加,共107人,另旁聽者300余人。一是“居士巴利學會”,負責佛教宣傳工作,協助在家佛教徒學習巴利語,以及其他國家語文的研究。(《佛教大年鑒》(1969年版),第267頁。)

  1970年3月,朗諾發動政變,推翻西哈努克,廢除君主立憲製,改名爲高棉共和國。新政府繼續奉行佛教爲國教政策。但佛教僧侶對新政府明顯的有兩種看法,即大多數佛教徒,主要是住在鄉村的僧人,尤其年輕激進的支持西哈努親王,爲此遭到壓製;住在城市的僧人,尤其年輕激進的知識僧侶,對新政府表示欣賞。朗諾政府爲了安撫佛教界,宣稱尊重佛教在民族傳統的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軍隊也公開表態支持佛教在憲法中立爲國教。1971年1月,朗諾晉封兩派僧長爲僧王,給與特殊禮遇;中一方面對僧伽施加壓力,強調僧人必須服從國家政府的領導。(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第155-156頁。)

  1975年4月17日,柬埔寨人民解放軍解放金邊,成立民主柬埔寨,忽視佛教在人民生活中重要性,佛教受到致使的打擊。據西方學者統計,1975年柬國原有僧侶約65,000人,至1979年所剩無幾,佛寺受到嚴重的破壞。不久,越南軍隊入侵柬國,扶植韓桑林政權,政府宣布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嚴格限製佛教活動,緊密控製在國家管理之下。這時國內估計約有僧侶一千人,交還或修複的佛寺二千余所,也有些宗教活動舉行。越南的僧人也開始進入柬國,積極活動,試圖將佛教實現“越南化”。因此很多僧人及佛教徒投奔到解放區或逃亡外國。後來民柬人民武裝力量節節勝利,洪森政府爲了擺脫困境,被迫對宗教政策作了一些調整,1985年允許五十五歲以上的人可以出家,規定必須效忠政府,面青年人一律不得出家,這是違背佛教傳統精神的。1988年宗教政策又作了一些修正,國家電臺開始播放一些佛教的的節目。同年四月叁十日,國會召開會議,對憲法作了修改,第六節規定:“佛教是國教。宗教活動要遵守國家憲法,禁止利用宗教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團體和人民利益之活動。”柬國終于回歸傳統,重新確認佛教的作用和地位。(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第158-159頁。)

  至于中柬兩國佛教的友好交往,1956年9月柬國僧人參加國際佛教僧侶代表團,訪問中國,受到中國佛教協會的盛大的歡迎。閃年,中國佛教代表團應柬埔寨政府的邀請,赴柬國參加佛涅槃2500年紀念盛典,産進行兩周的訪問,參觀安哥勝迹,受到熱忱的接待。1961年世界佛教聯誼會第六屆大會在金邊召開,中國佛教協會派遣喜饒嘉措率領的代表團前往金邊參加,受到高格的接待。同年,柬國政府將新編出版柬埔寨文藏經一部五五冊,贈送給中國佛教協會。中國佛教協會也回贈一批漢文和英譯佛經給西哈努克佛教大海陸空。(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第164頁。)1970年自朗諾政府建立後,不斷發生戰爭,兩國佛教交流就減少了。

  柬埔寨與越南兩國因曆史遺留的關系,在越南的南部有高棉族人,仍保留上座部佛教信仰,信徒約有八十萬(亦有說150萬)人,寺院四百座,僧侶約一萬人。此上座部佛教早期由柬埔寨傳入,與柬國佛教關系密切。(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第165,192頁。)又因柬國近二、叁十年戰爭不斷,有部分僧人逃至泰國及西方國家流亡,也有留學國外讀書建寺弘法的,但因背後缺少支援,影響力不大。

  總之,柬埔寨自獲得獨立後,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等,都在力求改革和發展,佛教也逐漸複興起來,有了很大進步。但在近幾年內,由于外力的幹預,內戰不數據,進步已經停滯了。不少佛教文化古迹,也遭到無法避免的破壞。

  

  第五章 老撾佛教史

  作者:淨海

  第一章 老撾早期的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老撾(Laos)位于中南半島的中部,爲一內陸國家。北連中國雲南省,東鄰越南,南接柬埔寨,西南與緬甸接壤及與泰國以湄公河爲界。地理位置,自東經100至107.30度,北緯13.50于22.30度。地形南北狹長。全國面積共237,000平方千米。境內多山和原始森林,海拔一千多米,有“印度支那屋脊”之稱。

  全國人口,依公元1996年估計,約4,600,000人,政府在首都永珍,王城于古都琅勃拉邦。

  老撾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約有叁十多個民族,但主要的有老撾族(Laos)、卡族(Khas)、苗族(Meos)叁種。老撾族占全國人口叁分之二,分布于湄公河及其他河流沿岸平原地區;卡族原爲土著老撾人,散居在全國各地山區,在部分在南部下寮的沙拉灣、阿都坡一帶。苗族人居于上寮各地高原,以川圹爲集中。其他有華人、泰人、越人、徭、孟、滿等民族。語言以老撾語爲主。

  老撾與中國雲南省接壤,老撾族本屬中華民族,同屬于泰族(Thais)。後泰族分數支大量向南方遷移,抵達老撾境內定居的一支,由于崇山峻嶺的阻隔,交通不便,遂漸少與中國文化接觸,後來在政治、文化、宗教方面,直接和間接地受泰國、柬埔寨等國的影響。這在以下章節中再說。

  老撾,也稱“寮國”。據曆史學者考證,老撾族系自百越系自在越民族演化而來,以僚人爲其主要血統,古稱“哀牢夷”。《後漢書.西南夷傳》中,已有“哀老夷”之名。傳說在周秦時,有九龍族創國,王名九上爲隆(1.《後漢書.西南夷傳》。見徐松石《泰族僮粵族考》一文。2.郭壽華:《越寮柬叁國通鑒》,第224-225頁。)這個記載雖不能確信,但可證這哀牢夷九龍族在中國曆史上爲古代西南夷的一個部落,原居于永昌郡(今雲南省內),以保山一帶爲中心。後來哀牢民族沿湄公河南下,移殖于現在的泰、緬甸、老撾地區。到達老撾境內的哀牢,就漸形成以後的老撾。又哀牢(夷)或僚族,亦有稱爲老撾話的。(1.徐松石:《東南來民族的中國血緣》,第47頁。2.宋哲美:《中寮文化關系》,載新加坡版《東南亞研究》第1卷。)

  《後漢書.哀牢傳》:“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哀牢王賢栗等率種人戶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隽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帝時賢栗等爲君長,自是歲來朝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其稱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作百九十,口五十五萬叁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陽七千裏。”(1.《後漢書.哀牢傳》。2.郭壽華:《越寮柬叁國通鑒》,第225頁。)昭帝時,“……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都尉所領六縣,合爲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蘭倉水。”考博南山在今雲南省永平縣西南四十裏之地,蘭倉水在湄公河上遊,爲湄公河發源處。可見後漢時漢族已進入今日的寮北。

  叁國時諸葛亮南征,或謂曾達老撾。晉代中國發生外患,扶南崛起,哀牢曾臣屬扶南。扶南(即高棉、或稱柬埔寨)在哀牢之南。

  唐代有“南诏”興起,自稱爲哀牢後裔,建都在今雲南的大理。至五代時晉高祖天福二年(公元937),南诏改稱國號“大理。”(在泰…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