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55

  ..續本文上一頁文曆史上,以及有些西方學者寫東南亞曆史,每多誇大泰族人古代建軍國輝煌的曆史,稱自漢代哀牢、唐代南诏而迄宋代大理。其實廣義的泰民族,包括範圍很廣,哀牢、南诏(後改稱大理),向爲中國雲、跚兩省邊區民族,有時獨立,有時直屬中國;這與分支南遷的泰族、撣族、老撾族,古代雖有血緣關系,但與以後各國建國本部的曆史,各有不同淵源,不可混爲一談。也就是說,哀牢、南诏的建軍國,是國雲、貴邊區的泰族;泰國、老撾和緬甸的撣部,是南遷的泰族。)

  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忽必烈南征攻來大理,置大理、善闡等路宣尉司,並進兵頃甸和越南。這時在先前移民泰境的一支泰族,已日漸強大,于公元1257年,由泰族酋長室利因陀羅(Sri Intaratiya)建立素可泰(中國史稱速古臺)王朝。另一支進入老撾境內南烏河流域,以猛騷(Muong Swa,即今琅勃拉邦)爲根據地,建立川東川通國(Xieng Dong Xieng Tong),初隸屬于柬埔寨吉蔑王朝,公元1277年爲素可泰所征服,降爲屬國。

  素可泰王朝到公元1353年,開始衰落,老撾遂脫離泰國臣屬而獨立,建“南掌國(Lang Chang),都城琅勃拉邦。建軍國始祖爲法昂王(Fa Ngoun,公元1353~1373在位), ②(D.G.E.Hall:A History of Sorth-East Asia,第121、165頁,倫敦,1964年版。)將國土擴展至湄公河東岸,以湄公河與泰國爲界,土地包括今日的川圹(亦稱線款)、永珍、他曲、南他、百細等地,奠定老撾立國的基礎。

  第二節  從柬博寨傳入佛教

  前面說老撾族人源出中國西南邊區,據研究中國西南邊疆史地的學者考證,自唐代南诏興起,至元朝忽必烈征滅大理,六百多年間,這些地區固深受中國文化的感染,同時也受到東南亞印度文化的影響。這些地區曾信奉佛教,但它是一種混合中印文化兼含著地區民族色彩的信仰。分支南移後的民族,像散居于現在老撾境內的老撾人,由于山嶺隔礙,就漸少接觸原有文化的機會,所以此時老撾人縱有佛教信仰,也不普遍。

  從民俗來說,古代老撾民族多數是奉祀鬼神,祭拜祖先,崇拜精靈和自然,佛教也話僅屬少數人的信仰。加以老撾人未建軍國前是屬部落民族,常常戰爭,或受他族征代,很少有機會注意宗教的信仰。(Kavivaranana:《東南亞佛教史》(泰文),載曼谷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校刊《佛輪》第19卷12期。)

  老撾史上明確記載有佛教信仰的,是從法昂王建立“南掌國”以後開始。

  法昂王爲川王之孫,父名法蒂,不容于父川東王,遂披驅逐,攜子法昂同流亡于柬埔寨的吉蔑王朝。法昂年幼,爲一位僧摩诃波沙曼多(Mahapasamanta)長老所教養。法昂十六歲時,吉蔑王見他雄偉英俊,于是就將女兒娘高樂(Nang Keolot)嫁他,招爲驸馬。

  公元1340-1350年之間,法昂希望恢複父親的故土,獲得吉蔑王之助,統率一支強大軍隊,沿湄公河北上,先進攻巴塞,大獲勝利。再經甘蒙奪取孟富春(今川圹),殺其酋長而立其子,收爲屬地。繼進兵化邦,直抵十二版納(今雲南車理)。回師再戰川東,擊敗其祖父川東軍。祖先自殺死,遂自川東王。又進兵攻破泰國清邁駐軍。並在附近征服卡族。最後攻下斐南(Phai Nam,今永珍)。因攻斐南,曾用黃金誘敵。爲紀念勝利,改名永金,後又改稱永珍。1353年,法昂遂在川東建國獨立,號稱“南掌國”,意即“萬象之邦”。因老撾産象,象是有用而重要的動物。土地包括今日老撾中部和北部,泰國的清邁和緬甸東部之地,使老撾真正成爲統一強盛的國家。(1.日文《印度支那文明史》,章島升等譯,第210-212頁。原爲法國研究南亞史著名學者George Coedes所著之Les Peuple de la Peninsules Indochinoise,Histoire Civisations,巴黎1962年版。亦有英譯本爲The Making of South East Asia,H.M.Wright譯。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66年版。2.郭壽華:《越寮柬叁國通鑒》,第226-227頁。)

  

  法昂王的妻子娘喬樂爲柬埔寨王女,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受持在家五戒。當她隨夫到了老撾,國家是安定了,可是人民和官員,多數崇拜鬼神、祖先、精靈等,更屠殺牛、象等動物祭祀鬼神。非常迷信和殘忍,她心中生起悲憫。同時身居老撾,很難實踐佛教徒的生活。于是她請示夫王法昂從柬埔寨引進佛教,不然就讓她回國去。(日文《印度支那文明史》,章島升等譯,第210-212頁。)

  法昂王幼年隨父流亡柬埔寨時,曾受摩诃波沙曼多長老的教導,有很好的佛教基礎,就很歡喜的答應了。他隨即慎重選派使節,寫好國書,准備貢物,有銀叁十萬。黃金叁萬,各種珠寶,呈獻給柬埔寨國王嶽父,請求派遣有德學高僧及攜帶叁藏聖典等至老撾弘揚。柬埔寨國王非常歡喜,于是禮請摩诃波沙曼多和摩诃提婆楞伽(Mahadevalanka)兩位長老,率領二十位比丘,叁位通達叁藏學者,即門羅辛哈(Manrasinha)、門羅摩達(Manramad)、門羅沙達(Manrasad)前往。賜珍貴金鑄佛像一尊,名“勃拉邦”(Phrabang),及叁藏聖典、菩提樹芽枝等,供老撾人民禮拜供奉。又派鑄造佛像技師、金匠、鐵工、建築寺塔雕刻藝師等。又命令遣派四個村落人民,共五千人,給以種種不同裝飾,護送佛像、經典、高僧、學者至老撾。而且這五千人民就留居老撾,爲佛教的護持者,並成爲王後、學者的侍從。(《東南亞佛教史》(泰文),《佛輪》第20卷2期。但依郭壽華著《越寮柬叁國通鑒》第227頁,記爲摩诃波曼多長老及四位比丘、四位沙彌至老撾。)

  但另據記載說,娘喬樂到了老撾後,見到法昂王的性格變得凶暴起來,以致人民要謀害他。于是娘喬樂呈書至父王,柬埔寨王就命令法昂去朝見,請高僧給以教誨,授予五戒。然後與柬埔寨僧團同回老撻。老撾史都是依據前一種說法。(《東南亞佛教史》(泰文),《佛輪》第20卷2期。)

  公元1359年,摩诃波沙曼多長老等全體人員,離開柬埔寨吉蔑王朝,向老撾進發。到達孟皆(Muang Kaa,不知何處,多數推測在今泰國洛刊拍農Nakhon Phanon),法昂王知悉,就派大臣前往迎接。

  繼續再向龍蟠前進。龍蟠是古名,法昂王建南掌國定都于此。後因著名之“勃拉邦”佛像從柬埔寨迎至首都,尊爲“護國佛”或“鎮國之寶”,遂改龍蟠爲“琅勃拉邦”(琅或銮是老撾文“王家的、偉大的”意思),即以佛教之名爲首都新名,一直沿用到現在。(1.法文日本譯《東南亞細亞》(石譯良昭譯)第100頁,記爲金泥塗的石造佛像。2.據D.G.E.Hall:A Sistory of East Asia,第238頁所記,這尊著名佛像爲早期斯裏蘭卡一位國王送給柬埔寨的禮物,被稱爲“勃拉邦”(Prabang)。)

  當時法昂王在永珍,于是摩诃婆沙曼多長老等往見,報告途中經過情形。國王與後在王宮之北,特爲長老領導的僧團建築一座佛寺,就以長老之名稱爲“波沙曼寺”(pasamanarama)。此寺今日仍存在,菩提樹芽枝亦植于此寺中。從此長老領導的僧團,開始向老撾人民傳布佛法,國王與後都是佛教的熱心護持者,老撾人也都轉信佛教。

  

  第二章 老撾中期的佛教

  (公元1372-1893年)

  由于老撾缺乏佛教記載,有也是零散的,或從僅存的少數遺物加以推定,時間也不能上下連貫,因此無法了解佛教實際發展的情形。因爲搜集的資料有限,只能作簡略的敘述。

  法昂王于公元1373年去世,(日譯《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1頁。但依郭壽華著《越寮柬叁國通鑒》第227頁所記,法昂自其妻喬樂死去,性情變爲暴虐,且違背與柬埔寨和好承諾,進攻柬埔寨南部,公元1373年被放逐,1378年死于孟南。)其子繼位。在1376年舉行人口調查,得泰族人叁十萬,其他各族人四十萬。因此遂被尊爲“叁十萬泰人的領袖”(Phraya Sam Sene Thai),名拍耶叁成泰王(公元1373-1416)。更由于人口調查,軍隊獲得重編,軍抛增強,鄰邦諸國畏敬。拍耶叁成泰王執政四古叁年,政治製度大備,經濟繁榮,將國內人民分爲貴州、平民、奴隸叁種階級。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南掌獲得中國的承認,封爲“老撾宣慰司”。此王曾建寺提倡研究佛學,(A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第239頁。)並鑄造一尊巨大青銅佛像,供奉于1372年所建築的摩那蘭卡(Wat Manoron)內。此寺現已被毀,青銅佛像只留存頭部和胸部。(日譯《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1頁。)

  1416年後,越南黎朝創立者黎利,與中國戰爭是,老撾軍隊曾助中國從後面攻擊,自此以後五十年間遂給與越南幹涉的口實。雖然老撾很慎重的防止越南的擴張政策和報複,但在公元1478年,越南聖宗時,仍攻擊南掌,次年攻陷琅勃拉邦,沙提迦拍王(Sai Tiakaphat)不及逃亡,遂後去世。後來他的兩個兒子先後爲王,收複和複興琅勃拉邦。至維蘇王(Visoun,公元1501-1520)時,曾建有多種佛教建築物,其中最著名的,即冠以王名的維蘇寺(Wat Visoun),建于公元1503年,供奉佛舍利。此寺建築精美,木壁雕刻精妙,屋基向外側伸張,形如老撾的…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