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文历史上,以及有些西方学者写东南亚历史,每多夸大泰族人古代建军国辉煌的历史,称自汉代哀牢、唐代南诏而迄宋代大理。其实广义的泰民族,包括范围很广,哀牢、南诏(后改称大理),向为中国云、跚两省边区民族,有时独立,有时直属中国;这与分支南迁的泰族、掸族、老挝族,古代虽有血缘关系,但与以后各国建国本部的历史,各有不同渊源,不可混为一谈。也就是说,哀牢、南诏的建军国,是国云、贵边区的泰族;泰国、老挝和缅甸的掸部,是南迁的泰族。)
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忽必烈南征攻来大理,置大理、善阐等路宣尉司,并进兵顷甸和越南。这时在先前移民泰境的一支泰族,已日渐强大,于公元1257年,由泰族酋长室利因陀罗(Sri Intaratiya)建立素可泰(中国史称速古台)王朝。另一支进入老挝境内南乌河流域,以猛骚(Muong Swa,即今琅勃拉邦)为根据地,建立川东川通国(Xieng Dong Xieng Tong),初隶属于柬埔寨吉蔑王朝,公元1277年为素可泰所征服,降为属国。
素可泰王朝到公元1353年,开始衰落,老挝遂脱离泰国臣属而独立,建“南掌国(Lang Chang),都城琅勃拉邦。建军国始祖为法昂王(Fa Ngoun,公元1353~1373在位), ②(D.G.E.Hall:A History of Sorth-East Asia,第121、165页,伦敦,1964年版。)将国土扩展至湄公河东岸,以湄公河与泰国为界,土地包括今日的川圹(亦称线款)、永珍、他曲、南他、百细等地,奠定老挝立国的基础。
第二节 从柬博寨传入佛教
前面说老挝族人源出中国西南边区,据研究中国西南边疆史地的学者考证,自唐代南诏兴起,至元朝忽必烈征灭大理,六百多年间,这些地区固深受中国文化的感染,同时也受到东南亚印度文化的影响。这些地区曾信奉佛教,但它是一种混合中印文化兼含着地区民族色彩的信仰。分支南移后的民族,像散居于现在老挝境内的老挝人,由于山岭隔碍,就渐少接触原有文化的机会,所以此时老挝人纵有佛教信仰,也不普遍。
从民俗来说,古代老挝民族多数是奉祀鬼神,祭拜祖先,崇拜精灵和自然,佛教也话仅属少数人的信仰。加以老挝人未建军国前是属部落民族,常常战争,或受他族征代,很少有机会注意宗教的信仰。(Kavivaranana:《东南亚佛教史》(泰文),载曼谷朱拉隆功佛教大学校刊《佛轮》第19卷12期。)
老挝史上明确记载有佛教信仰的,是从法昂王建立“南掌国”以后开始。
法昂王为川王之孙,父名法蒂,不容于父川东王,遂披驱逐,携子法昂同流亡于柬埔寨的吉蔑王朝。法昂年幼,为一位僧摩诃波沙曼多(Mahapasamanta)长老所教养。法昂十六岁时,吉蔑王见他雄伟英俊,于是就将女儿娘高乐(Nang Keolot)嫁他,招为驸马。
公元1340-1350年之间,法昂希望恢复父亲的故土,获得吉蔑王之助,统率一支强大军队,沿湄公河北上,先进攻巴塞,大获胜利。再经甘蒙夺取孟富春(今川圹),杀其酋长而立其子,收为属地。继进兵化邦,直抵十二版纳(今云南车理)。回师再战川东,击败其祖父川东军。祖先自杀死,遂自川东王。又进兵攻破泰国清迈驻军。并在附近征服卡族。最后攻下斐南(Phai Nam,今永珍)。因攻斐南,曾用黄金诱敌。为纪念胜利,改名永金,后又改称永珍。1353年,法昂遂在川东建国独立,号称“南掌国”,意即“万象之邦”。因老挝产象,象是有用而重要的动物。土地包括今日老挝中部和北部,泰国的清迈和缅甸东部之地,使老挝真正成为统一强盛的国家。(1.日文《印度支那文明史》,章岛升等译,第210-212页。原为法国研究南亚史著名学者George Coedes所着之Les Peuple de la Peninsules Indochinoise,Histoire Civisations,巴黎1962年版。亦有英译本为The Making of South East Asia,H.M.Wright译。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66年版。2.郭寿华:《越寮柬三国通鉴》,第226-227页。)
法昂王的妻子娘乔乐为柬埔寨王女,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受持在家五戒。当她随夫到了老挝,国家是安定了,可是人民和官员,多数崇拜鬼神、祖先、精灵等,更屠杀牛、象等动物祭祀鬼神。非常迷信和残忍,她心中生起悲悯。同时身居老挝,很难实践佛教徒的生活。于是她请示夫王法昂从柬埔寨引进佛教,不然就让她回国去。(日文《印度支那文明史》,章岛升等译,第210-212页。)
法昂王幼年随父流亡柬埔寨时,曾受摩诃波沙曼多长老的教导,有很好的佛教基础,就很欢喜的答应了。他随即慎重选派使节,写好国书,准备贡物,有银三十万。黄金三万,各种珠宝,呈献给柬埔寨国王岳父,请求派遣有德学高僧及携带三藏圣典等至老挝弘扬。柬埔寨国王非常欢喜,于是礼请摩诃波沙曼多和摩诃提婆楞伽(Mahadevalanka)两位长老,率领二十位比丘,三位通达三藏学者,即门罗辛哈(Manrasinha)、门罗摩达(Manramad)、门罗沙达(Manrasad)前往。赐珍贵金铸佛像一尊,名“勃拉邦”(Phrabang),及三藏圣典、菩提树芽枝等,供老挝人民礼拜供奉。又派铸造佛像技师、金匠、铁工、建筑寺塔雕刻艺师等。又命令遣派四个村落人民,共五千人,给以种种不同装饰,护送佛像、经典、高僧、学者至老挝。而且这五千人民就留居老挝,为佛教的护持者,并成为王后、学者的侍从。(《东南亚佛教史》(泰文),《佛轮》第20卷2期。但依郭寿华著《越寮柬三国通鉴》第227页,记为摩诃波曼多长老及四位比丘、四位沙弥至老挝。)
但另据记载说,娘乔乐到了老挝后,见到法昂王的性格变得凶暴起来,以致人民要谋害他。于是娘乔乐呈书至父王,柬埔寨王就命令法昂去朝见,请高僧给以教诲,授予五戒。然后与柬埔寨僧团同回老挞。老挝史都是依据前一种说法。(《东南亚佛教史》(泰文),《佛轮》第20卷2期。)
公元1359年,摩诃波沙曼多长老等全体人员,离开柬埔寨吉蔑王朝,向老挝进发。到达孟皆(Muang Kaa,不知何处,多数推测在今泰国洛刊拍农Nakhon Phanon),法昂王知悉,就派大臣前往迎接。
继续再向龙蟠前进。龙蟠是古名,法昂王建南掌国定都于此。后因著名之“勃拉邦”佛像从柬埔寨迎至首都,尊为“护国佛”或“镇国之宝”,遂改龙蟠为“琅勃拉邦”(琅或銮是老挝文“王家的、伟大的”意思),即以佛教之名为首都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1.法文日本译《东南亚细亚》(石译良昭译)第100页,记为金泥涂的石造佛像。2.据D.G.E.Hall:A Sistory of East Asia,第238页所记,这尊著名佛像为早期斯里兰卡一位国王送给柬埔寨的礼物,被称为“勃拉邦”(Prabang)。)
当时法昂王在永珍,于是摩诃婆沙曼多长老等往见,报告途中经过情形。国王与后在王宫之北,特为长老领导的僧团建筑一座佛寺,就以长老之名称为“波沙曼寺”(pasamanarama)。此寺今日仍存在,菩提树芽枝亦植于此寺中。从此长老领导的僧团,开始向老挝人民传布佛法,国王与后都是佛教的热心护持者,老挝人也都转信佛教。
第二章 老挝中期的佛教
(公元1372-1893年)
由于老挝缺乏佛教记载,有也是零散的,或从仅存的少数遗物加以推定,时间也不能上下连贯,因此无法了解佛教实际发展的情形。因为搜集的资料有限,只能作简略的叙述。
法昂王于公元1373年去世,(日译《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1页。但依郭寿华着《越寮柬三国通鉴》第227页所记,法昂自其妻乔乐死去,性情变为暴虐,且违背与柬埔寨和好承诺,进攻柬埔寨南部,公元1373年被放逐,1378年死于孟南。)其子继位。在1376年举行人口调查,得泰族人三十万,其他各族人四十万。因此遂被尊为“三十万泰人的领袖”(Phraya Sam Sene Thai),名拍耶三成泰王(公元1373-1416)。更由于人口调查,军队获得重编,军抛增强,邻邦诸国畏敬。拍耶三成泰王执政四古三年,政治制度大备,经济繁荣,将国内人民分为贵州、平民、奴隶三种阶级。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南掌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此王曾建寺提倡研究佛学,(A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第239页。)并铸造一尊巨大青铜佛像,供奉于1372年所建筑的摩那兰卡(Wat Manoron)内。此寺现已被毁,青铜佛像只留存头部和胸部。(日译《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1页。)
1416年后,越南黎朝创立者黎利,与中国战争是,老挝军队曾助中国从后面攻击,自此以后五十年间遂给与越南干涉的口实。虽然老挝很慎重的防止越南的扩张政策和报复,但在公元1478年,越南圣宗时,仍攻击南掌,次年攻陷琅勃拉邦,沙提迦拍王(Sai Tiakaphat)不及逃亡,遂后去世。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先后为王,收复和复兴琅勃拉邦。至维苏王(Visoun,公元1501-1520)时,曾建有多种佛教建筑物,其中最著名的,即冠以王名的维苏寺(Wat Visoun),建于公元1503年,供奉佛舍利。此寺建筑精美,木壁雕刻精妙,屋基向外侧伸张,形如老挝的…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