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P2

  ..續本文上一頁以正見爲導、正定居後的八正道生活時,他的生活就自然地不讓煩惱有可乘之機,煩惱一旦缺乏來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滋養品,就會日漸消弱,終至死亡。假如每個人都根據八正道的原則過正確的生活,那麼所有的煩惱將必然消失殆盡。若煩惱消耗到可以證得聖果的第一個標准時,這人就證得須陀洹(入流的狀態),最終的阿羅漢果也必然可經由八正道證得,而趣向涅槃。因此,這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希望,因爲證初果須具足的毅力是人人可及的。

  我們內心持續修持定,以證悟「不執著樂,不執取一物,則不受後有」,會使我們的內心遠離對世間事物或有情衆生的執著,並且使內心趨向「息滅一切苦──不留任何受苦之因」,這是因爲他已沒有任何束縛。

  當我們的內心一直持續集中在這種不執著的真理上,最終的正見會自然産生,自然趨向涅槃。因此,言語、行爲、生活方式、努力、注意力和專注力就不會趨向邪惡,善良自動持續地充塞身心,而成爲完美究竟的八正道。同時,由于缺乏滋長煩惱的必需品,煩惱最後也漸漸萎縮,直到證得某一沙門果,甚至證得阿羅漢果。

  以上所說就是可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的八正道的奧妙,對衆生而言,這方法是實際可行的。這就是上座部佛教令我們深感驕傲的第二項特色。

  涅槃是至高無上的法

  叁、不生、不有、不滅的涅槃超越任何事物,包括任何宗教所信仰具有創造、控製與毀滅等叁種力量的上帝,這是至高無上的上座部佛法。

  [能創造、控製與毀滅的上帝]

  在任何宗教經典上所說的「上帝」可從佛教的角度加以理解,並歸納成叁種意義:創造神、控製神與毀滅神。創造神是創造萬物的神,控製(主宰)神職司控製,毀滅神負責周期性的世界毀滅。

  只要人心存有或承認上述叁種力量,人就會被創造、控製與毀滅。在某些宗教,這叁種力量由上帝所掌管,而其他的宗教則分別由叁個或更多的神負責。但不論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或多個神,人的責任同樣都是向他或他們禮拜、祈禱。

  佛教徒認爲陷入上述所謂神的叁種主宰力量或置身天堂,那既不是值得驕傲的事,也不是能證得自在、究竟解脫或苦的止息的涅槃。人仍是無常變化的輪回漩渦中的主體者,也仍然受製于外在因素,仍在祈求希望的國度或企望永遠生活在上帝的天堂,這是尚未解脫,未具足「不生」之清淨心的狀況。

  [佛教徒追求究竟的自在]

  佛教徒認爲只追求天堂太過簡單、平淡,不夠怡人,他們努力追求的是超脫永無止盡的創造、控製與毀滅的影響。佛教徒尋求究竟的自在、解脫和滅除包括永遠生活在天堂的所有束縛,因爲究竟滅除所有的束縛才能爲今生帶來究竟的安樂,創造、控製與毀滅的力量對于想解脫天、人束縛的心沒有任何作用。身爲佛教徒的我們,在佛陀的引導之下,發現上述叁種力量的事實。謹述如下:

  (一)自然的創造力被稱爲創造神,其實是無明(無知或對苦、苦的起因認識不清)。它的功能是「行」(造作),因此創造了不同的有爲法。經典上說:「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直到充滿煩惱的衆生出現,並爲世界帶來各種危機。

  (二)自然的控製力被稱爲控製神,其實是業力或因果律。在因果律中,人們由于無明,受善惡業的支配,而系縛自己。

  (叁)自然的毀滅力被稱爲毀滅神,其實是無明,它以叁種渴愛的形式出現,使人陷入種種渴愛,且使欲望到達頂點,以致沈溺于財富、權勢等世間欲樂,至死而不知道德、羞恥和畏懼。

  上座部佛法有一套修行系統,根據這套系統就可以了解:這一切只是由無明産生,它以各種不同形式,而産生創造、控製和毀滅的力量。所有生命都在無明的掌控之下,並産生永恒相續的苦,而這苦就如水的漩渦,輪回不已。

  上座部佛教也明白所有衆生必須努力奮鬥,以消除創造、控製與毀滅力量的真正源頭──無明。我們必須透過自己的能力,産生智慧,以對抗無明,我們不能將自己置身于「上帝」──永久的創造神、控製神和毀滅神的控製下。事實上,所謂的上帝,就是無明,而叁種神則是行、業力和愛欲。

  [八正道是無明的終結者]

  奉行佛陀所指示的八正道可以去除無明,獲得智慧。這使我們明白諸法實相,以致證得究竟智慧且明白究竟真理。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甚至天堂也不執取,不「生」,也不「有」。不「有」,是因爲「我」只不過是無明所造成的自我幻相而已,而不「生」則是不生爲任何生命型態,包括天堂的天神。

  「我」或「自我」只不過是內心妄見的産物,當心中沒有妄見時,「我」就消失了,只剩下不受神力左右的清淨心,清淨心不執取任何事物,它不生、不有,沒有束縛,也沒有需要撐持的「我」,因此不需要依賴任何人或受製于任何人。

  清淨心超越所有神力的控製和毀壞,它才是今生今世究竟自由、解脫與所有煩惱的止息處,無須等待希望國土(淨土)或上帝天堂,這就是涅槃或人類的至善。一如聖典所說:「一切佛都說涅槃是至高無上的」,它超越迷信的宗教信徒理解的範圍。

  上座部佛教沒有作爲誘餌的希望國土(淨土)和天堂,也沒有讓人們執著的人格神或事,純潔、清淨與甯靜的真心叁寶取代上述的神,並且協助人們證悟,因此上座部佛教絕不能與迷信視爲同類。

  上座部佛教的弘法工作不需要任何軍隊、誘餌、報酬,甚至不需要多采多姿的宗教儀式和物質化的典禮,就可以傳到全世界。這是因爲人們事先從教法修行中得到極大的喜悅,甚至一開始只是抱著嘗試接觸上座部佛教的心態,也會得到極大的喜悅,佛教史中有許多這種例子。以上是上座部佛教與迷信不同的第叁項特色。

  [佛教叁寶的真義]

  四、把人所具足的叁寶當作開啓智慧的目標,取代依賴有神教信仰中的外在上帝,因此這是「智慧之神」,而非「信仰之神」。

  上座部佛教的叁寶可取代有神教諸神,這具有二層意義。

  就適合初學者理解的通俗意義來說,叁寶是指:(一)佛:靠自力覺悟並弘揚所悟之法的人。(二)法:佛陀證悟並弘揚的究竟真理,是爲了讓每個如法修行者都能學習、修持並證悟而達到解脫。(叁)僧:聽聞、體解、修持並證悟「法」的人。

  簡單地說,「佛」是證悟並弘揚「法」的人;「法」是以文字呈現說明有關修行和證悟的種種方法;「僧」是所作所爲都依據佛陀教誨的人。這種叁寶在通俗意義上可稱爲「佛教的叁位一體」──上帝所化現的叁種相。根據佛教說法,其意義如下:「上帝」(即通俗意義的佛性);使人成爲「上帝」,並使人與「上帝」合而爲一的事物(也是佛性);已經或有能力與「上帝」合而爲一的人(具有佛性的人)。

  但從針對深入了解者說的奧妙意義而言,本質上只有一寶,就是純潔、清淨與甯靜的究竟安樂的本質。當心淨化到某種程度時,它就會在心上顯示出來。它是真正的寶,或所有寶中之寶,也是使人成爲佛、成爲僧的寶,這是永恒的「法」。

  我爲什麼會說只有一寶呢?這是因爲當我們去研究那位體解並教導「法」的人(佛陀)時,我們知道他是證得並教導我們認知甯靜、清淨與純潔的究竟安樂的本質。就他本人而言,他心中恒常具有這叁個特質,而且這是他全部的本質,就因爲常駐他心中的是清淨等特質,所以他被稱爲佛陀,如果心中沒有這些特質,他就不再是佛陀了。這究竟安樂的本質就是佛陀,而非凡夫,作爲基礎的身和心只是這究竟安樂的外殼。

  至于佛所證悟並弘揚的「法」,那就是甯靜、清淨與純潔的究竟安樂的本質,這些本質時時刻刻都存在他的心中,換句話說,這有叁層意義:(一)就理論而言,是得到究竟安樂的道理或方法;(二)就修行而言,是到達究竟安樂的行持過程;(叁)最後,就證悟而言,所教導的就是「究竟安樂的本質」,這是我對它最佳的稱呼。因此,佛陀所追尋、發現、證悟並教導的就是究竟安樂的本質。事實上這就是法寶,理論是它的地圖,修行是遵循地圖的旅行,而證悟就是所要抵達的目的地。

  至于那些和佛陀一樣已經體解、修行並證悟相同真理(法)的人,他們明白如何得到究竟安樂,也已經修得並證悟究竟安樂。一旦證悟,究竟安樂永遠成爲他們心靈的本質。這種存在心中的本質,才是僧伽的真義,作爲基礎的身心,只是究竟安樂的外殼。

  根據上述說法,究竟安樂的本質才是佛、法、僧叁寶的真義。任何人若能自然證入這種安樂的本質,實質上就能獲得叁寶,因爲他本身就是叁寶,而叁寶永遠屬于證悟它的人。

  如上所說,不論是通俗意義的叁寶或奧妙意義的一寶,對所有佛教徒而言,其地位就像上帝在有神教中的地位一樣,獲得叁寶的人就與「上帝」──佛教的真正上帝──合而爲一,而不需要任何創造、控製與毀滅的作用。如果我們需要一個屬于上座部佛教的上帝,我們可經由道路、方法去證悟智慧之神,而非只是讓人信仰的上帝。

  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第四項殊勝的特質。

  結論

  我演講的時間快要結束了,讓我利用這個機會做個結論。貴國與我國必須珍惜上座部佛教的純正佛法和彼此間的友誼,世界上的學者都承認上座部的佛法仍然保有純正的原始佛教,因此我們應尊重、護持它。

  八正道是佛法的核心,它使得世界不缺乏阿羅漢,八正道並非遙不可及,只要遵循正確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像一個輕的物體飄浮在海上般,輕而易舉地修行。八正道是可用來追求世間和出世間利益的法則,我們決定超脫由煩惱所造成的創造、控製與毀滅的神秘力量,我們希望透過上座部佛教來證入不生、不有、不滅、究竟安樂的涅槃,也希望排除對自我或世間任何上帝的執著,使內心擁有純潔、清淨與甯靜的純正叁寶,而沒有任何的煩惱。我們所要保持和追求的就是這份理想,而不是其他信仰的任何神只(上帝)。

  上座部佛教認爲我們自己的所作所爲才能幫助我們,這非常合乎理性並有益于生命,因此,它不是我前面所說的社會大衆所沈溺的迷信信仰。我們的宗教有能力對抗並摧毀物質主義的影響,我們正處于去認識、體解、修持並證悟這種修行法,並且可以有效地指導別人,這是因爲我們具有崇高的心力,可以了解心靈或意識的秘密,甚至超世俗的智慧。

  我要強調的是我們不要做犀牛,(這是泰文的習慣用語,我這麼說是因爲不曉得其他國家的說法。)犀牛無法享受笛子吹奏出的美妙曲子,而出世的真理時時刻刻都在演奏美妙的音樂,如果我們是犀牛就聽不到這些音樂。大約西元前五○○年,在哲學家輩出的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對犀牛吹笛子,但犀牛卻不理睬。赫氏與佛陀同一時代出生,只比佛陀晚幾年,他所提出的 Panta Rhei 理論是:「世事流動,所謂的世間只不過是連續的流動,沒有任何真正存在的東西,只有變化,就好像燃燒的火焰是由連續的燃燒與熄滅所組成一般。」這種說法就是佛陀的「諸行無常」。但希臘人無法明白這種道理,並稱赫氏是「晦澀難懂的人」。這件事說明了一個事實──即當初希臘是犀牛居住的地方,是一物質主義哲學盛行的地方。盡管時至今日希臘仍爲世人推崇爲哲學家的國土,但那些犀牛仍無法了解有關超越世間的陳述。

  我們必須爲我們了解並珍惜佛陀超越世間的真理感到驕傲,我們拒絕做迷信信仰的犀牛,因爲我們真的不喜歡物質主義的人天福報。

  上座部佛教屬于心靈層次,所以我們的目的指向涅槃。涅槃解脫所有可能造成幻覺的力量,這些幻覺讓我們永無止盡,一次又一次地被創造、控製和毀滅。

  泰國到處可見閃亮的黃色僧袍,這表示有很多人超越創造、控製和毀滅的力量,也表示光或智慧的存在,這光與智慧顯示永不再受苦的清淨。

  這些的確就是上座部佛教殊勝、高貴的教義,我們必須永遠地保持這些高貴的品質,就像鹽保存鹹的味道一樣。

  

  【編者按:本篇節錄自佛使比丘于一九五○年十二月六日,在緬甸仰光舉行的第六次結集會議的演講稿。文內標題爲編者所加。】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勝特色》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南傳佛教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