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傳佛教史
南傳佛教緒論
作者:淨海
佛教發源于印度,後來向國外傳播發展,分成兩大系統:向北方流傳的,經過中央亞細亞傳到中國內地及西藏;再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屬于北傳大乘佛教;向南方流傳的,傳到斯裏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于南傳佛教。
本書作者多年研究南傳佛教史,書中以南傳佛教流傳的主要國家爲線索,搜集南傳佛教主要文獻,分五個篇章介紹南傳佛教的曆史:第一篇,斯裏蘭卡佛教史;第二篇,緬甸佛教史;第叁篇,泰國佛教史;第四篇,柬埔寨佛教史;第五篇,老撾佛教史。
修訂本序
序
南傳佛教緒論
第一篇 斯裏蘭卡佛教史
第一章 佛教傳入前的社會與宗教
第一節 社會情形
第二節 宗教情形
第二章 佛教傳入斯裏蘭卡的初期
第叁章 佛教立爲國教
第四章 佛教發展的時期
第一節 全國成立僧團
第二節 部派佛教的成立與興衰(一)
第叁節 覺音等論師的偉業
第四節 部派佛教的成立與興衰(二)
第五章 公元十至十五世紀的佛教
第六章 外力侵入斯裏蘭卡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葡萄牙時期
第二節 荷蘭時期
第叁節 英國時期
第七章 斯裏蘭卡佛教現狀與發展
第一節 獨立後的佛教
第二節 僧伽的組織與現狀
第叁節 在家佛教組織與活動
第四節 現代佛教教育
第八章 斯裏蘭卡佛教的儀式
第一節 一般佛教儀式
第二節 佛教的節慶
第二篇 緬甸佛教史
第一章 老撾古代的緬甸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第二節 文化與宗教
第叁節 早期的佛教
第二章 老撾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改革與上座部興盛
第二節 緬甸上座部的分派
第叁節 蒲甘王朝時期的佛教文化
第叁章 老撾緬甸撣族統治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北方阿瓦王朝的佛教
第二節 南方庇古王朝的佛教
第四章 東固王朝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的傳播
第二節 著衣的論爭
第五章 貢榜王朝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的盛衰
第二節 著衣的論爭再起
第六章 英國殖民地時期的佛教
第七章 緬甸獨立後的佛教
第一節 佛教組織與僧人生活
第二節 佛教與國家的關系
第叁篇 泰國佛教史
第一章 泰族立國前的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第二節 佛教傳入的四個時期
第二章 素可泰王朝的佛教
第一節 素可泰初期的佛教
第二節 素可泰佛教的發展
第叁節 清邁時期的佛教
第叁章 大城王朝的佛教
第一節 大城王朝前期的佛教
第二節 大城王朝後期的佛教
第四章 吞武裏王朝的佛教
第五章 曼谷王朝的佛教
第一節 曼谷王朝佛教的發展
第二節 僧伽組織與國家的關系
第叁節 現代佛教教育
第四節 佛教徒生活的實踐
第四篇 柬埔寨佛教史
第一章 扶南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第二節 扶南時期的佛教
第二章 真臘時期的佛教
第叁章 安哥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安哥時期的佛教
第二節 安哥的藝術
第四章 安哥以後時期的佛教
第五章 近代的佛教
第五篇 老撾佛教史
第一章 老撾早期的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第二節 從柬埔寨傳入佛教
第二章 老撾中期的佛教
第叁章 老撾近代的佛教
第一節 法屬時期
第二節 獨立後的佛教
附錄
南傳佛教巴利文獻簡介
南傳佛教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南傳佛教
佛教發展于印度,後來向國外傳播發展,分成兩大系統:向此方流傳的,經過中央亞細傳到中國內地及西藏,再傳到韓國、日本、越南等地,屬于北傳大乘佛教;向南方流傳的,偉到斯裏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及中國去南傣族等地區,屬于南傳佛教。
公元前叁世紀,佛教由印度傳入斯裏蘭卡,經過斯國大寺派保守傳統比丘的整理,理傳入緬、泰、老等東南亞地區,傳統上他們自稱是正統的上座部(Theravda)佛教。從曆史上考察,斯裏蘭卡的大寺派,是出于上座部分別說系傳到斯裏蘭卡的銅牒部,亦有說是屬于上座部系的法藏部南派。
早期的南傳佛教國家,並不純粹流行上座部佛教,而是不家其他的部派,包括不同的小乘佛教部派、大乘佛教、密宗等。甚至婆羅門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土著宗教等,也在這些國家交替興衰存在過。
南傳佛教因其叁藏及注釋使用巴利語,故又稱巴利佛教。也有人稱爲南方佛教,因爲這一系統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傳,傳到斯裏蘭卡,再傳到東北南亞,這些地區都在印度之南。如就所屬部派來廛,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團的,都可稱爲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如盛行我國雲南傣族已有一千叁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早期我們習慣上稱北傳佛教爲大乘佛教,稱南傳佛教爲小乘佛教。不過南傳佛教的信仰者,自始就非常排斥小乘佛教的稱呼,而自認是佛教的正統。
南傳佛教的系統化,多半由斯裏蘭卡大寺(Mahavihara)派的比丘們,在公元前第叁世紀至公元第五世紀所完成。這種傳統佛教被引進東南亞的時間及經過情形,並沒有確定的說法。大概在公元十一世紀才開始,首先是緬甸,其次是泰國。直到十二世紀末,受到斯裏蘭卡大寺派佛教影響的,一個傳統的上座部僧團才在緬甸成立。泰國正式承認上座部佛教,是在十叁世紀中期;柬埔寨及老撾,是在十四世紀初期。
斯裏蘭卡、緬甸、泰國的佛教史上,都記載佛陀住世時曾親訪他們的國家,留下佛足等遺迹,但這僅是信仰上的傳說。在公元前第叁世紀後期,印度阿育王(公元前269~232)護持佛教,舉行第叁次結集後,向外地派遣九個傳教僧團,其中一支由摩哂陀領導至斯裏蘭卡,一支由須那與郁多羅率領到達金地。但現在金地方位未能確定,也未發現任何確證遺物,有人認爲金地泛指下緬甸以迄馬來亞一帶,泰人主張在泰國的佛統。
公元二世紀,有小乘佛教在泰南出現過,五世紀時在緬甸中部舊勃朗(Old Prome)存在。孟族人建國的墮羅缽底(Dvaravati)信奉上座部,是從公元六至十一世紀,這包括今日泰國及下緬甸的大部分。墮羅缽底的佛教受到南傳度庵摩羅缽底(Amaravatia)影響,也可能受到斯裏蘭卡佛教的影響。緬族、泰族、柬族,依次受小乘佛教的影響,是通過與孟族人的接觸。
古代東南亞佛教,小乘和大乘彼此興廢交替不定,但以南傳上座部勢力量大,影響深遠,不只與其他小乘部派要颉颃,且與大乘佛教爭雄。公元七世紀末葉,義淨稱當時印度及南海小乘佛教部派有四:大衆部、上座部、根本說一切有部、正量部。其情形大概是這樣的:下緬甸之孟人及泰國中部墮羅缽底,信仰上座部;占婆以信仰婆羅門教爲主,亦多正量部,少兼有部;柬埔寨之扶南時代,信仰婆羅門教,大乘佛教也同時流行。至于爪哇及蘇門答臘等島,在公元五世紀初以前,都在婆羅門教支配之下。公元423年,求那跨摩抵爪哇,王與母都皈依受戒,佛法乃佛行。至義淨抵爪哇時,各島已“鹹遵佛法,多是小乘;唯末羅遊(Malayu指今占碑)少有大乘耳。“這裏指的小乘教,以根本說一切有部爲主。
斯裏蘭卡佛教
依巴利語曆史記載,印度阿育王出家的兒子摩哂陀,于公元前247年頃,率領五位比丘、一位沙彌、一位居士一行七人抵達斯裏蘭卡傳教,與當時統治斯國的天愛帝須王相見。他的第一次說法即得到國王的皈信,使上座部佛教在斯國弘揚,並在首都阿耨羅陀(Anuradhapura)建造大寺(Mahavihara)供養僧團,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不久,阿育王出家的女兒僧加密多比丘尼,也受邀請帶著菩提樹分枝到達斯國,成立比丘尼僧團。以後佛教二百年的發展,都以大寺教團爲中心。
約在公元前43年,南印度陀密羅族人侵入斯裏蘭卡,因戰爭而發生饑荒多年,很多僧人被迫逃難,佛寺也被放棄。一些有遠見的比丘們,由佛授及帝須領導,選擇在中部較平靜的摩多利(Matale),決議將一向以口誦心記相傳的巴利叁藏及注釋,完全書寫于貝葉上,以作永遠保存和傳承。這是巴利聖典在斯國一次非常重要的結集。
公元前29~17年,斯裏教團分裂爲在寺派與無畏山派,兩派佛教各自弘揚教義,也常形成對抗,曆時有十世紀之久。大寺派堅持上座部佛教傳統精神,而無畏山寺派采取開放的態度,與印度佛教各派進行交流,更容納大乘佛教各派。至公元四世紀初,從無畏山寺派之中又再分出祗園寺派,或稱海部,至此叁派鼎立。其中無畏山寺最盛,住五千僧,大寺住叁千僧,祗園寺住二千僧。
公元400~430年頃,覺音論師至斯裏蘭卡大寺求學,著《清淨道論》,是叁藏注釋的綱要書,其後更領導注釋巴利叁藏。同時代的佛授及稍後護法二人,繼續注釋巴利叁藏未完成的部分,奠定了大寺派複興教學的基礎,影響最爲深遠,而形成日後及今日流傳的南傳佛教。
公元十一世紀初,南印度陀密羅族朱羅人侵入斯裏蘭卡,統治斯國達53年,斯國的陀密羅族人因此信仰婆羅門教,大力提倡婆羅門教。毗舍取婆诃一世(公元1055~…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