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柬也淪爲大城王朝的藩屬。此後拉瑪鐵波底又南時,征服馬來半島北端的宋卡,馬六甲俯首稱臣。1356年,素可泰已衰落,且發生饑荒,拉瑪鐵波派軍北上,攻占素可泰南部的邊陲鎮猜納,素可泰立素王生性仁慈,憎惡戰爭,同時也無爲抗拒,便派出使者通過和平談判,收回猜納,因此南北兩方維持了約四十年的和平。
拉瑪鐵波底是一位大政治家。他即位後,兼采素可泰的法律及吉蔑人的製度,訂立許多新法律,公正嚴明,適合當時 社會的需要。他于1350~1366年,頒布了證據法、叛逆法、訴訟法、拐帶法、侵犯人民法、雜事法、盜賊法、土地法、夫妻法等。由于他思想開明,又具有傑出才能,爲國家建立各種製度,勵精圖治,替大城王朝奠定了四百多年的基業。
大城王朝初建國期間的佛教,曆史上敘述很少,這可能由于建國初期,忙于戰爭和政治,無暇多顧宗教。說到大城王朝初建時的佛教,不能不回顧大城王朝以前佛教的情形。依據曆史及出土古物考證,大誠的地域,先時是在墮羅缽底、室利佛逝、羅斛國叁個時期抛力範圍之內。如第一章中所說,,墮羅缽底信仰最早傳入的小乘上座部佛教;室利佛逝受到爪哇的勢力影響,信仰大乘佛教,但亦有少數人信仰原有上座部佛教,也有人信仰婆羅門教。所以大城王朝初建國時,以及消滅古蔑人勢力的羅斛國,多數人信仰佛教是無疑的。
拉瑪鐵波底在位期間,爲了紀念在大城的建都,于公元1353年曾建佛最勝寺(Buddhais varya)。1361年,他進行佛教改革,派遣使節到斯裏蘭卡迎來斯國僧人,整頓僧伽組織。1363年建巴考寺(Wat Pakao)。(1.P.Trinaronk: 《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220-221頁。2.賀聖達:《東南亞文化發展史》第242頁。)
波隆摩羅阇(Boromaraja,公元1370~1388)在位期間,與中國明朝維持和平友好關系。洪武十年(公元1377),波隆摩羅阇者派他的侄兒那空膺(Nokon In)爲使,朝貢中國。據《明史》記載:“昭祿群膺承其代命來朝。(昭祿群膺即是那空膺,爲波隆摩阇之侄,《明史》誤記他們是父子關系。那空膺後來爲王,稱號因陀羅阇一世(Intharaja Ⅰ)。)帝喜,命禮部員外郎王恒等齎诏及印賜之,文曰“暹羅國王之印”,並賜世子衣幣及道裏旨。自是其國遵朝命,始稱“暹羅”。比年一貢或一年兩貢,至正統後或數年一貢雲。”至引兩國關系,終大城王朝之世而不衰。
1393年,柬埔寨出兵攻泰國東南方的尖竹汶及春武裏等地,並強擄泰民六、七千人,移入柬埔寨。結果泰王領大軍東征柬埔寨,攻陷柬埔寨的首都安哥城,富麗堂皇的安哥王城及吉蔑人的文化,遭受到泰人徹底的毀滅。
公元1408年,那空膺取得政權,稱爲因陀羅阇一世(Intharaja Ⅰ公元1408~1424)。適在此時,明成祖派鄭和第二次出洋南巡,到達大城。有隨從馬歡著有《瀛涯勝覽》,及綱信著《星槎勝覽》,記述當時出洋所曆各國情形。《瀛涯勝覽·暹羅國》記佛教說:“崇信釋教,國人爲僧爲尼者極多,僧尼服色與中國頗同,亦住庵觀,持齋受戒。”(馬歡系會稽人,信伊斯蘭教。引文見馮承鈞《瀛涯勝覽校注》,第19頁。)
1431年,東方柬埔寨經過和期養精蓄銳,力量逐漸複蘇,遂脫離泰國獨立。泰王波隆摩羅阇二世(Boromaraja Ⅱ)爲要削弱敵人的力量,派兵往攻柬埔寨王都安哥,曆時七月,終告攻下,柬王被殺。其後柬埔寨新王龐哈耶特(Ponha Yat)爲避泰人的侵擾,遷都奪囊奔,曆史上輝煌偉大的安哥城就此廢棄。
怛萊洛迦王(Boroma Trailokanatha,公元1448~1488)時,勵精圖強,對于軍事與文化製度,多種改革,主要是將各地方行政權收回,代以中央集權製。
怛萊洛迦王量一虔誠佛教徒,將以前王宮改爲佛寺,定名最勝遍知寺(Srisarvajna),成爲當時大城最重要最富麗的佛寺,因在王宮之內,成爲王家佛寺,並不住僧衆。(《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223頁。)另在河岸之地,建造新王宮。
在北方因常受清邁的侵襲與敵對,爲鞏固北部的國防,王于公元1463年,遷都至彭世洛,時間達二十五年。怛萊洛迦王遷都至彭世洛後,不久即與清邁在素可泰城發生一次非常激烈的戰爭。此後十年,轉爲地下的間諜暗鬥。
王初至彭世洛時,曾命令建一朱拉摩尼寺(Wat Culamani)。在與清邁戰爭停止後,怛萊洛迦王依佛教風俗,入朱拉摩尼寺出家爲比丘八個月,緬甸及老撾都遣使祝賀,清邁國王也派使及十二位僧人往彭世洛觀禮。隨同國王同時短期出家的有二千多人,成爲當時佛教界的一件盛事。八個月後,國王舍戒還俗複位。怛萊洛迦王對于文學造詣亦深,1482年,曾撰《大本生詞》(Mahajati)一書,敘述菩薩行布施波羅密的故事,現在被泰國教育部選爲中學課本。他並在大城及彭世洛等地,修建多所佛寺。1.Prince Dhaninivat: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Siam,第19頁。2.賀聖達:《東再亞文化發展史》第243頁。)
據北方《清邁史》記載,早在1422年,大城曾有兩位比丘,一名梵牟尼,一名蘇摩,與七位清邁比丘及一位柬埔寨比丘,同赴斯裏蘭卡重新受戒,及受教育多年。後來返國,請了斯裏蘭卡的摩诃毗羯摩婆诃(Mahavikramabahu)及優多摩般若(Uttampanna)兩位比丘同行,先抵達大城,遂後發展成立斯裏蘭卡系的僧團,嚴持戒律,獲得人民的信仰。曆史上記載,但萊洛迦王可能就是在這個僧團出家的。(1.《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199-200頁。2.陳明德著《泰國佛教史》第13節。)
拉瑪鐵波底二世(公元1491~1529)在位期間,因與清邁戰爭,特別注重兵役製度改革,設軍役登記處,規定全國男子由十八歲至六十歲,都有服役的義務。
王又很注意佛教的發展,曾修建“最勝遍知寺”,增加佛殿、佛塔等,更顯得輝煌偉大。1500~1503年,下命塑造一尊巨大立佛,名“最勝遍知佛”(Buddha Srisarvajna),高十六米,以黃金286泰斤(一泰斤合1.2公斤)塗裹佛身。後來大城被緬軍攻破,此尊佛像身上的黃金被溶下取去,劫後的佛像直到現在仍在大城露天供奉。(《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290-291頁。)
1511年,葡萄牙人芬南德斯(Duarte Fernandez)帶著印度總督的信函,到達大城觐泰王。這一年八月,葡人已經滅掉馬來島上的馬六甲王國,所以派使往泰國探聽虛實,想在泰境內取得商業特權。至1516年,葡人在泰國自由居住,並開放大城、北大年、六坤等處爲通商口岸。
帕猜羅阇(公元1534~1546)即位之初,國境尚算承平,于是進行疏灘湄南河工作。但緬甸的東固王朝已日漸強大起來,于是進時伸進泰國邊境。1540年,緬甸王德彬瑞蒂統兵攻泰境的格因(Gyaing,今屬緬甸毛淡棉)。泰王親率在軍對抗,結果泰國戰勝,逐出緬軍出境。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不斷發生戰爭。
帕猜羅阇去世後,宮闱生變,事件平定後,請出一位已出家的王子繼位,晉號節迦羅博(Chakrahat,公元1549!1569)。因泰國宮闱的生變,緬王德彬瑞蒂又統兵叁十萬突入泰境,迅速攻下甘武裏、素攀等地,直逼泰京大城。經過一次城外激戰,泰國退入城內堅守,被轉困一個多月。後因緬軍缺糧,且國內生亂,只好回師。
1556年,緬王莽應龍先滅了上緬甸阿瓦王朝後,這時又打敗撣邦,並且又征滅立國二百六十多年的清邁王朝。
公元1563年,緬王再發兵攻泰國,很快攻占了甘烹著、宋加洛等城,彭世洛也千陷落,以前平定宮闱之亂有功的附馬坤披連(Kun Phirer)也向緬王投降。次年二月緬軍抵大城。當時緬王手下有一去葡萄牙炮兵,利用猛烈的炮火,終告攻破大城。泰王見大勢已去,只好與緬王簽訂一個屈辱的條約,規定把太子送到緬甸作人質,獻白象四頭及每年納貢等。
後來節迦羅博王爲了策略懲罰坤披連不忠,趁他去緬甸朝觐,派兵突襲彭世洛,把坤披連的妻子及兒子,全部押至大城作人質。事爲緬王莽慶龍知道,決計再遠征泰國。1568年12月,緬軍入泰,熱如破竹,很快逼近大城,泰王閉城堅守。次年初,泰王節迦羅博身死,由次子摩欣(Mahin)繼位。1569年8月,大城經緬軍轉攻九月,終告陷落,摩欣王被俘。
緬王莽應龍另立坤披連代理爲王,然後奏凱回國。大城王朝開創219年,傳位十七代,至此暫千中斷,以後的十五年間,泰國列爲緬甸的一省,各重要城郡都由緬甸設官管治,采用緬甸法律。
據曆史記載,節迦羅博王時曾在舊王官建築佛殿,又建一佛寺名旺猜寺(Wat Vanchai)。1565年,王見國步艱難,精力不濟,讓位于次子摩欣主政,退隱後宮,約一年後,自己再入一佛寺爲僧。但因摩欣無能,1568年,只得請老父還俗,重執朝政。(《印度支那文明史》(日文),第186而。)
緬王莽應龍戰勝泰國後,曾在大城西北一裏余的河提上,建築一孟人樣式的金山塔(Phu Khao Tong),紀念他的勝利。(同上。)
第二節 大城王朝後期的佛教
緬王莽應龍攻陷大城後,雖立坤披連爲王,但他是一個傀儡,事事受製于緬甸,並且他的長子納理遜(Naresuen)也被帶去緬甸作人質。坤披連過去因大城宮闱平亂有或,官至彭世洛太守及召爲驸馬。但在彭世洛被緬軍攻破時,他向莽應龍投降…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