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39

  ..续本文上一页1节。)

  立泰王登位后,曾延请斯里兰卡高僧至素可泰弘扬佛教,整理并改革佛教。1362年,特别礼请斯里兰卡的僧伽领袖。为自己的传戒和尚,在芒果林寺(Ambavanarama)舍身出家,过了一段出家修行的生活。这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位的君王在佛教中出家。此举对人民起了示范的作用,影响后来泰国男子,直至现在。他们在一生中至少一次短期出家,接受佛教道德的熏陶。(P.Trinaronk:《泰国佛教的发展情形》,第71页。)

  立泰王在位后时,曾领导铸造几尊著名的在佛像,留存于后世,如现在供奉于彭世洛府大舍利寺(Wat Phrasri Ratnamahadhatu)的“清那叻铜佛”(Buddha Jinasraj),供奉在曼谷善见寺(Wat Sudassana)的大铜佛等。

  素可泰铸造佛像的艺术,其渊源当然是受到先前堕罗钵底、吉蔑和孟人的影响,然后更吸收斯里兰卡造佛像的艺术。泰国造像艺术家,运用智能加以改良和创新,所铸造的青铜佛像,与以前所造的佛像,在形式上有相当大的不同。素可泰铸造的佛像,不论坐姿、行姿、卧姿,都形体优美及线和流畅,表现高尚超然的性质,且能把握静止或动作的微妙,予以和谐的表达。例如佛陀成正觉像,显出全然静止的样子,肌肉宽驰,面部沉静,慈祥含笑,反映心境的安宁与满足。又如行姿佛像,是泰国艺术家的特别创意,左足稳踏地上,右足轻轻抬起,左手平胸前半举起,作说法或施无畏姿势,右臂垂于身部,作自然摆动,态度高雅而富韵律,表现在游化的路途中瞬间停息的生动姿态,也富有写实的风格。(玛戈:《泰国艺术丛谈》第31页,37-38页。)其他建筑佛寺及佛塔的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立泰王时,又将坤蓝甘亨所创的泰文,加以改革简化,更易于书写,同时加上音调符号等,使人容易阅读。

  前说立泰王生性仁慈,厌恶战争,但在公元1359年,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远征北部的卑利及难府,在战争中对俘虏不但不忍杀戮,而且禁止部下虐待他们。在几次大城军队来攻素可泰的战争中,国王也是一样对待俘虏。这在古代的帝王来说,实在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立泰王完全是受了佛教慈悲的感化,公元1833年,在素可泰旧城一批碑铭之中,有一段记载:“王之仁德,宽容大度,若海洋之纳百川者然,博受施仁,是之谓也。王居恒爱民若赤子,常赦免囚犯,赐之以金,俾得赎罪,并遣之归家。故王当政之日,国无奴隶,人民皆获得自由,并乐其业。王之令誉,遂播扬于各国;各地之民,均乐其仁政而归之,相安而处焉。”(冯汝陵:《泰国史话》第19-20页。)

  斯里兰卡系的佛教僧团被迎至素可泰,获得发扬后,信仰而出, 家的人日渐增多,因此需要建立僧团管理制度。佛住世时僧团本有律制,但后来佛教传布的地方广了,到达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就有所谓“随方俗”的见解。为了适应各地不同的情形,律制也就有些伸缩性。在泰国僧团管理制度,特设有“僧爵”职掌僧团的事务。泰国取先有僧爵的,就是自素可泰王朝坤蓝甘亨王时开始,而且僧爵是由国王加封。(P.Trinaronk:《泰国佛教的发展情形》,第73-75页。)

  根据泰国古文记载,坤蓝甘亨王于1292年从斯里兰卡请来三藏,以正统斯国佛教的国教,并由洛坤的上座部佛教高僧担任素可泰僧王。(1.D.G.E.霍尔:《东南亚史》上册,第222页。2.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第242页。)

  丹隆亲王在《僧伽史》中有一段记述:“泰国的僧爵,最早所见是素可泰王朝三世王坤蓝甘亨的碑文约刻成于佛历1836年(公元1292),其中记素可泰“有僧王,有僧伽尊长,有大长老及上座。”僧王可能是最高的僧职,僧伽尊长是低于僧王以下的职位;至于碑文中的大长老及上座,可能是指依律制具有僧腊的盛德大长老或上座,不是国王加封的僧爵。”丹隆并认为,除素可泰城有一位僧王外,其他远近各属国藩邦,可能都有一位僧王,及其之下的多位僧伽尊长。并且当时斯里兰卡有“大僧领”(Mahasvamin),其副者为“僧领”(Svamin)。素可泰设“僧王”及“僧伽尊长”,名称虽不同,而管理僧团职务可能是一样的。(P.Trinaronk:《泰国佛教的发展情形》,第75-79页。)

  又据泰国北方历史记载,素可泰时僧团管理分左右二首:右首,封僧王一位,僧伽尊长三位;左首,只封僧伽尊长三位。这可能是在立泰王里开始。亦有说,僧团分左右二首,起因可能由于派别不同。派别的不同,又分两种说法:一是原有的旧僧团及新至的斯里兰卡系僧团;还有当时的僧团,分有聚落住者及阿兰若住者。聚落住者以研读经论及弘法为主,多数为旧派僧人;阿兰若住者,离群而住以修禅观为主,因上分为左右二首。(P.Trinaronk:《泰国佛教的发展情形》,第79-81页。)

  立泰王去世后,素可泰王朝势力就更形衰弱,至公元1378年,沦为大城王朝的附庸,后来的继承者,残延约六十年,到1436年,便被大城灭亡了。

  第三节 清迈时期的佛教

  在前面第一章第二节中,曾说公元世纪泰族人在泰境北方,首先建立一个兰那王国。当泰族在湄南河流域逐出柬埔寨的势力,建立素可泰王朝时,北方的泰族也逐出孟族的势力于滨河流域。约在公元1281年,前八百大甸的后裔孟莱王,战胜统治南奔的孟族王衣巴(Ye-Ba),摧毁孟族的势力,于1296年,立清迈为新,中国史籍上称后八百大甸。

  这时斯里兰卡系的佛教已在素可泰盛行,但清迈初期的佛教,是由南奔孟族人传入。孟莱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约在1307年,他在近清迈的南奔,建库达寺(Wat Kukut),寺中建一砖砌方形佛塔,四周为圆形台基,塔体高尖,除塔基及塔顶,中间五层,每面置佛像十五尊,共计六十尊。此塔现仍保持完整,为泰国独特风格的著名古塔。王又在清迈建清曼寺(Wat Chiengman)。(1.玛戈:《泰国艺术丛谈》,第24页。2.泰国艺术厅编:《泰国艺术》,第141-142页。)

  到1367年,哥那王(Kue-Na,公元1355~1385)即位后,为了发扬佛教,派僧人往孟族的洛坤攀(Nakon Pan),即缅甸的摩尔门(Moulmein,亦译毛淡棉),礼请斯里兰卡论师乌都盘摩诃沙瓦弥(Udumbanmahasvami)至清迈成立斯时兰卡系僧团,论师派遣他的弟子阿难陀代替他前往。1369年,王又派使至素可泰城,礼请泰僧苏摩那(Sumana)至清迈,协助建立斯里兰卡僧团。苏摩那也是乌都盘的弟子。不久,国王献出自己在清迈的花园,作弘扬佛教的寺院,这就是现在著名花园寺(Wat Suandok),自此斯里兰卡系的僧团,在清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陈明德:《泰国佛教史》第12节。)

  公元十四世纪中期,清迈僧人多位往斯里兰卡留学,学成后返国弘法。至1441年,虔诚佛教的三界王继位后,广造佛寺及铸造佛像,因此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得到时一步的发展,约在1455年,开始建筑著名的大菩提寺,仿效印度菩提伽耶佛塔建造,因有大小七塔,所以通称七塔寺,构造非常庄严优美。1477年国王护法,由法授(Dhammadinna)长老领导高僧约一百位,在大菩提寺举行三藏结集,经一年而成,这 泰国历史上第一次三藏结集。(陈明德:《泰国佛教史》第12节。)自此清迈研究佛法盛行,高僧学者辈出,能用巴利文著作及注释经论,如智称(Nanakitti)著《阿毗达磨述记》(Abhidhamma yojana)、《根本迦旃延(文法)述记》(Mlakaccayanayojana)、《戒律述记》(Vinayayojana)等。在三界王之后(公元1487)不久,妙吉祥(Sirimangala)著《吉祥灯论》(Mangalattha kipani)、《毗输安多罗本生灯论》(Vessan-tara jataka dipani)、《铁围山灯论》(Cakkava la dipani)、《法数疏》(Sankhyapakasak tika),1495~1525年,宝智著《胜者时鬘论》(Jinakala malini)。(1.同上。2.Prince Dhaninivat:A History of Buddhism in Siam,第13-14页。)

  公元十六世纪中期,清迈被缅甸占据。此后缅甸与泰国常交替统治清迈。

  第三章 大城王朝的佛教

  (公元1350~1766年)

  第一节 大城王朝前期的佛教

  当素可泰王朝国势衰微后,南方另一股泰族力量正日渐强大,以乌通过根据地,乘机宣布独立。至公元1347年,由于乌通霍乱流行,人民死亡惨重,乌通王只好放弃该城,而迁移人民至收南河与巴塞河的汇合处,在旧时柬埔寨存有残余势力的阿瑜陀城(Ayodhya,梵语意为不可破灭,华侨俗称大城),定为新都。

  公元1350年,大城经过一番建设后,乌通王就正式晋位,改王号为拉玛铁波底(拉玛铁波底系兰那王国的后裔,后来举家南迁至素攀的乌通。长大以后,与前任乌通太守之女结婚。岳丈死后,生前无子,太守之职就由女婿继承。)(Ramadhipati,公元1350~1369),与北方的素可泰形成对峙之势。拉玛铁波底即位后,即用兵进攻王城以北的华富里,灭掉罗斛人所建立的罗斛国。这个罗斛国,差不多与素可泰王朝同时建国。罗斛国被灭掉以后,吉蔑人的势力在泰国中南部地区完全消失。尤其是公元1353年,大军攻陷柬埔寨的王都安哥,…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