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41

  ..續本文上一頁。後來泰王責他賣國求榮,表示不滿,他遂真心依附緬甸。這時他見故國淪亡,人民受壓迫,就想掙脫緬甸人的控製。

  卻在這時,以前爲藩屬的柬埔寨,見大城已亡于緬甸,遂常常舉兵入寇泰國,俘走很多人充作奴隸。于是刊披連以防備柬埔寨入侵爲由,請示緬王准許修整城郭,建立軍隊。公元1571年,坤披連又向緬王請求,放歸在緬甸作人質已達六年的納理遜太子,此時已十五歲。太子歸國後,即被委任爲彭世洛太守,等于副王,後來竟成爲泰人複國的大英雄。

  公元1581年緬王莽應龍去世後,繼承者昏庸無能,各地藩邦叛變。1584年,緬軍攻泰,但被英勇的納理遜王子擊敗,自此掙脫緬人的控製,重新建立起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中興了大城王朝。在以後兩年中,緬軍又攻泰兩次,也被沈得的擊敗。公元1590年,納理遜繼位(公元1590~1605),國家由中興而強大,恢複了過去的領土,曾兩次出兵攻緬,其他鄰邦和屬國也不敢再侵犯。他對國家民族在的貢獻,以及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極受後世推崇和歌頌,在泰國曆史上被尊爲納理遜大帝。

  大帝一生多在複國戰爭中。史書上記載他對佛教之建樹不多,只在1592年,于素攀東北的達拉班達魯(Trapangtru),靠近沙萊湖(Sa Roi),建築了一座勝利吉祥塔(Jayamangala),因爲曾在此擊敗二十五萬緬甸大軍,建塔紀念戰功。當他戰勝回至大城,對在沙萊戰役過程中,作戰不力或延誤軍機的將領,都加以定罪有些甚至判死型。當時僧王出來爲他們請命,要法語從寬處理,納理遜便要他們立功贖罪。于是僧主又向納理遜建議,爲了慶祝戰爭勝利,建築佛塔紀念,國王同意,就在巴考寺內建築一塔。此塔模仿緬王莽應龍在大城所建金山塔的形式,紀念佛塔建成後,舉行盛大的慶祝,並改寺名爲勝利吉祥寺(Wat Jayamangala)。(1.P.Trinaronk:《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300-301頁。2.馮汝陵:《泰國史話》,第88頁。3.《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88頁。)

  納理遜去世後,由王弟厄迦陀沙律(Ekathotsarot,公元1605~1610)繼承,他也是兄長納理遜一起弛騁疆場複國中興的英雄人物。他在位時很少戰爭,主要的功勳是整頓法治、革新稅法,進行外交和商業活動,使國家更爲繁榮興盛。

  1606年,葡萄牙天主教傳教士石奎拉(Balthazar de Sequeira),從緬甸坦潲裏到達大城,這是天主教士至泰最早的記載。(馮汝陵:《泰國史話》,第98頁。)

  厄迦陀沙律在位六年期間,爲了紀念兄王,特谕令建一佛寺名婆羅車多伽藍(Wat Varaestharama)。又鑄造五尊大佛,佛教鑄成,命令造龍舟,作水上遊行,迎至婆羅車多伽藍供奉,並舉行七天禳災法會儀式。因爲那時水利未興,洪水泛濫後,有極多農人的田園被淹沒。國王又供養田地與僧團,收益作爲佛寺經費。(1.《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301-305頁。2.棠花:《泰國四個皇朝五十君主簡史》,第68頁。)  厄迦陀沙律逝世後不久,由一個宮妃所生的王子頌昙繼位(公元1610~1628)。他是一位賢明之主,對國家的文化與經濟頗具貢獻。頌昙王少年時曾出家爲僧,法名淨法(Vimala dhamma),據傳僧爵曾升至一儲的僧伽尊長。當他爲王後,對佛教事業亦非常熱心,曾命令興建和修葺多所佛寺。(棠花:《泰國四個皇朝五十君主簡史》,第69頁。)

  頌昙王在位時,一位從斯裏蘭卡回國的僧人向國王呈報,曾有斯裏蘭卡的僧人告訴他,佛陀生前踏過的足印,在泰國的蘇盤那山(Suvannapabbata,意爲金山)也有一個。于是頌昙王命人各處尋找,結果在沙拉武裏(華僑稱爲北標)妹獲。國王命令在該地建築佛殿,供人瞻仰禮拜。此山後稱爲“佛足山”(Buddha Pada),成爲佛教的聖地。(此佛足印非常碩大(約5×2尺),有兩叁種傳說不同:一謂此佛足印是佛住世時,親往今日泰境傳教留下的聖迹;一謂此佛足印是依佛陀生前踏過的足迹,斯裏蘭卡模仿塑造紀念,于素泰王朝時贈送泰國;一謂早期泰境內佛教徒塑造紀念佛陀。)

  頌昙王曾撰《大本生詞》(Mahajati),爲泰國文學名著之一。又命令印刷內容完備的叁藏,供僧人研究。(1.《泰國四個皇朝五十君主簡史》,第71頁。2.《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307頁。)

  到了篡位王位成功的巴薩通(公元1630~1656)時代,據一些泰史記載,他曾命令建猜瓦那寺(Chai Vatnarama),仿照柬埔寨安哥寺的模型,非常精美,但規模小很多,些寺後來被緬軍攻大城時所毀。1631年他命令修理王家佛寺的最勝遍知寺。次年命在挽巴茵(今大城府縣治之一)造一行宮,然後在行宮旁建一寺名春蓬尼柯耶寺(Chumbom-nikayarama),寺中有一木造十二層的棱形佛塔。行宮和佛塔,多數是仿效中國建築的形式。(《佛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378-381頁。)

  到那萊王(公元1657~1688)時,亟謀整頓內政,促進海外貿易,提倡文化事業,與法國通好,在西方列強逐漸滲入泰國時期,仍能保持國家昌盛。

  1662年那萊王北征清邁,攻破清邁城,緬甸派兵救援,亦被擊潰。泰軍事家清邁獲得大批的戰利品,其中包括一尊著名的師子佛像,帶回大垮臺。其後又揮軍西時進,攻下緬甸的摩德馬、庇古、達貢(即仰光)等地。雖然不久緬人又收回,而自此以後,泰緬兩國維持了九十多年的和平。1664年,荷蘭派出海軍封鎖湄南河口,使泰國對外貿易,幾陷于停頓。荷蘭更迫使泰國簽訂一個不平等條約。條約主要內容有:荷人享有經營泰國獸皮出口專利權,泰國商船不得聘用華人,荷人在泰犯罪有治外法權。

  當時法國亦對東方伸展勢力,尤其負有特殊使命的傳教士,早在東南亞地活動。1662年,法國的摩特勞勃主教(Motte Lawbert)到了大城,二年後又有巴魯主教(Palu)率領一批法國傳教士到達泰車。那萊王就想藉法人的力量打擊荷蘭,因此這批法人傳教士甚得泰王特別的禮遇,在泰國境內自由傳教,建設教堂、學校、醫院等。到1676年,大城出現第一所由法國天主教會辦的學校,招收一百名泰國學生;另外又有“十字架信徒會”,廣泛吸收女性信徒。(馮汝陵:《泰國史話》,第126-127頁。)

  公元1683年,法國的勢力在泰國已經成長,訂立法暹條約,法人在泰除享有傳教和貿易特權外,還享有治外法權和經營部分錫礦權。泰王雇用六百名法國禦林軍,後來又有一支實力雄厚的法國艦隊抵達泰國,包括成艦十六艘,及海軍一千四百名,分駐于曼谷和湄南河口等重要據點,完全控製了泰國國防。這引起泰人甚大恐慌,遂掀起反法的浪潮,表現最爲激憤的是國防。這引起泰人甚大恐慌,遂掀起反法的浪潮,表現最爲激憤的是佛教僧人。因爲自法國傳教士在泰國展開活動以後,佛教受到很重大的沖擊。到1688年,那萊王病重,由排外的領袖(國王的乳母兄弟)帕碧陀羅阇(Pra Phetraja)攝政,于是對法人采取行動,下令進攻駐紮曼谷的法軍,並大肆捕殺境內的法國傳教士及其他的天主教徒。這一全民性的排外運動,保住了國家的命脈,粉碎了法難殖民的野心。

  那萊王曾命鑄造數尊佛像,其中滲合金銀等金屬。那萊王病危時,因無子嗣,只收養一個螟蛉子,常想立爲儲君,但大權握在帕碧陀國阇手裏。那萊王自知死後,帕碧陀羅阇必將爭位,所以召宮中男職五十余人,促其盡快出家修道,以在他駕崩後,性命保全,五十余人皆從命。

  那萊王期間,據法人節拉魯比亞著《暹羅國志》記載,大城佛教的出家人,有舉行佛學考試。雖有泰國學者認爲佛學考試之事,可能自素可泰時期就流傳下來,但《暹羅國志》記載確爲首次提到。(《泰國佛教的發展情形》,第417-419頁。)那萊王又精谙文學,博覽佛教叁藏,曾著有佛教詩集及故事集多本。此時,文風很盛,有很多著名詩人。

  那萊王死合,原任攝政王的帕碧陀羅阇登上王位。他對朝庭異已的殺害手段,頗爲卑鄙。但他是領導排斥法國勢力的中堅人物,免除泰國淪爲法人殖民地,有不可泯滅的功勞。

  此後五、六十年中,泰國大致是承平的。值得一提的,就是當波隆科斯(公元1733~1758)在位期間,斯裏蘭卡國王吉祥稱王獅子,于公元1750年,遣使抵達泰國大城。斯裏蘭卡由于國家僧團臆及佛教衰微,使僧團戒法斷傳,所以遣使至泰國,禮請泰國僧團前往斯裏蘭卡傳授戒法。泰王命令組一僧團,由優波離上座領導前往,爲斯裏蘭卡傳授戒法。泰王命令組一僧團,由優波離上座領導前往,爲斯裏蘭卡佛教傳授比丘戒,複興了斯裏蘭卡的僧伽系統。此派後來發展迅速,因由泰國傳入,就稱爲“暹羅宗”(Syama-vamsa,Siam School),發展至今已成爲斯裏蘭卡僧人最多的一個宗派。

  波隆科斯在位二十五年,是一位明君,他勤政愛民,國內民豐物富,可算是一個太平時代。他對佛教事業的發揚,也非常熱心護持。曾命令修理多所有名的佛寺,增加新建築物,恢複莊嚴美觀。在他治世時,文學也很發達,特別是戲曲方面,有十四本戲曲産生,多數描述佛陀的前生,由五十個本生故事編成。國王的長子達磨提比丘(Dhammadhipesa)于公元1732年出家,寫出了兩本佛教著或詩集,一名《華蔓詞》(Maleyya),描述曆遊天上與地獄的情形;一名《難陀優波難陀(龍王)經詞》(Nandopananda-sutta)。兩書都賦有因果報應之義。1741年…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