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還俗後,又寫了一些世俗的詩篇和戰歌。同時期又有摩诃伽比丘著《富樓那所教經詩》(Punnova-da)。(1.《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96頁。2.陳明德著《泰國佛教史》,第13頁。)
波隆科斯王去世後,國家經過五十多年的承平之局,一般官吏大多飛于奢華,耽于逸樂,武備久疏。卻在這時,內部又發生爭奪王位,外則強敵侵陵,國事日非。王位由伊迦德(公元1758~1767)王子爭得,偏偏他又昏庸無能溺于淫樂,不足以領導國家。
1759年,緬甸貢榜王朝創立者職權瑙帕雅,興兵侵泰,先攻占坦沙裏,繼續北上,圍攻大城。後因雨季,尤以阿瑙帕雅身罹重病,只得退軍,于歸途中死亡。1765年,緬甸孟駁王再向泰大規模用兵,大軍分兩路,北路自清邁南下,南路由坦沙北上,直向大城挺進。緬軍圍攻大城,經過十四個月激戰,雙方死亡枕藉。而且緬軍糧饷源源而來,城內泰軍則外援斷絕,民衆盡成餓殍,加以瘟疫流行。至1767年4月,在緬軍的炮火猛轟下,終至城破國亡。這次戰爭後,大城被夷爲廢墟,所有王宮佛寺、民間房屋,多半被火燒毀。泰國曆代所存文獻典籍,都付諸一炬,無數財物珍寶都被掠走。有叁萬多泰人,被擄走爲奴,其中包括一些王子和僧人。(《泰國史話》,第147-155頁。)至此,經過417年的大城朝滅亡。
第四章 吞武裏王朝的佛教
(公元1767~1782年)
緬甸攻陷大城以後,適在此時中國幹隆皇帝幾次派軍征緬,使得緬軍主力不能不調回應付,只留下叁千駐軍統治泰國,借以鎮壓泰人的反抗。
由于緬甸軍力在泰國很薄弱,這時在泰境其他各地有力量的太守,都份份起來擁兵割據稱雄。他們約有五大勢力,其中有一位中泰混血兒,名叫鄭信(Phya Taksin),(鄭們未爲王前,曾任達城(Tak)太守,很得百姓愛戴,都尊稱他Phya Tak或Chao Phya Tak Sin,泰文義爲達城太守或達城太守信;後來調任其他地方任職,人們還是這樣稱呼他。至于泰國曆史上則稱他 Phrachao Tak Sin(Phra是尊稱,Chao是王之意)。一般人亦簡稱鄭昭,即是鄭王之意。)以羅勇爲根據地,嗣後占領春武裏、灑竹汶等地,勢力大增,遂溯湄南河北上,取得吞武裏、曼谷,然後進軍大城,緬甸大將蘇紀(Sugyi)陣亡,于是淪陷半年的大城,爲鄭信所光複,成了泰國複興民族的大英雄。鄭信見大城已毀壞過甚,不堪再爲王都,決定至吞武裏定都稱王,這就是著名的“吞武裏王朝”,當時鄭信年僅叁十四歲。
在登基後兩年多內,送信又領兵南征北計,剿平國內其他割地稱雄的四大勢力,重收柬埔寨和老撾爲屬國。公元1775年與緬軍作戰,攻入清邁,劃爲泰國的領土,奠定了今日泰國疆惑的基礎。
鄭信是廣東澄海鄭镛之子。鄭镛年輕在鄉時,放蕩不羁,不容于鄉裏,遂南渡于泰國大城,後因賭致富,聚泰女洛央(Nok Iang)爲妻,于1734年生下鄭信。鄭信七歲時,入哥薩瓦寺(Wat Kosavat)從高僧通迪(Tong Di)讀書;十叁歲依泰國風俗入叁毗诃羅寺(Wat Sam-vihara)出家爲沙彌,攻讀佛學及巴利文。幾年後還俗,受義父薦引爲波隆科斯王侍衛官,余暇時學習華文、印度文、緬文、越文等。至二十一歲時,再入哥薩瓦寺出家爲比丘叁年,從高僧研究佛學及巴利文,還俗後又入宮提出任原職。國王見他甚有才幹,封爲達城太守。(1.馮汝陵:《泰國史話》,第157-158頁。2.丘繼華編譯:《暹羅七百年史》,第39-40頁。)
緬軍侵泰前,奉诏入大城,協防王都,緬軍圍攻大城時,鄭信勇敢善虎,能以少勝多,但不爲昏庸國王所重用。鄭信眼見大城大勢已去,危在旦夕,乃率領部下五百人,突出緬軍重圍,到達泰國東岸的羅勇,招募各地華泰青年國加入部隊,起來保護國家。不久知大城已陷落于緬甸,非常憤慨,就決心驅逐外軍,以光複國土爲已任。
鄭信定都于吞武裏後,命令修複黎明寺(Wat Arun),並加以擴充,作爲宮內的王家佛寺,不住僧衆。王以下谕,在大城陷落時,奔赴各處避難流落的僧人,回歸到原來的佛寺,並給與各種協助。他聘請有德學的高僧來吞武裏王都安住,冊封僧爵及職務,推行弘法工作,淘汰不良的出家僧衆,鼓勵優秀的僧人。他協助搜集于戰爭中散失的叁藏及各種典籍,如有缺失不全的,就向柬埔寨等國抄寫補全。(陳明德:《泰國佛教史》第14節(淨海譯,載《海潮音》四六卷四月至八月號)。)
1778年,鄭王派兵征服永珍,接著又攻占琅勃拉邦。他從永珍獲得價值連城的一尊玉佛,迎歸吞武裏供奉承。關于此尊玉佛的曆史,據五百年前一位泰僧用巴利文寫的《玉佛傳》記載:約在佛滅後四百年時,印度龍軍論師造,以七塊翡翠綠玉雕成,高60公斤,寬48.公分,在頭、肩、腹、膝等部,內藏九粒佛陀真舍利。這尊玉佛在南印度供奉約一千年,後來因爲戰亂,一個戰敗的王子帶玉佛逃至斯裏蘭卡,就獻給斯裏蘭卡國王供奉。公元十叁世紀,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教正傳入泰國,斯裏蘭卡國就就將玉佛贈送給素可泰王朝。後曆長久戰亂,人們對玉佛和曆史都淡忘了。直到公元1433年,在泰北昌萊被發現,因佛像身上一片貼金脫落,現出燦爛的玉質,而轟動全泰北,人民紛紛前往禮拜,當時清邁王就將玉佛迎至南邦供奉。1468年又迎至迎至清邁一佛寺。1551年移至琅勃拉邦供奉,經過叁十叁年,後因懼緬兵入侵,遷都至永珍,玉佛也同時移至永形。鄭王征計永珍戰勝後,獲得這尊玉佛,就迎至吞武裏王宮供奉。1782年,曼谷王朝成立後,在對岸曼谷建玉佛寺作永久供奉。(淨海:《曼谷玉佛寺》,《慈航》季刊第叁期。)
鄭王創立的吞武裏王朝,是泰國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可惜只維持了十五年。根據泰史記載,他後來精神錯亂,因他受佛教影響很深,平常歡喜修習止觀禅定,精神病發作期間,曾自稱是聖者,命令僧人向他禮拜,違者辄遭毒打,或革除僧籍。結果引起人民的反對,生起叛亂,鄭王被叛軍所困,知形勢不利,自願退位爲僧。而在這時,鄭王派往證討柬埔寨的名將昭披耶查克裏(Chao Phay Chakri)兄弟,得悉國內生變,未與柬軍交戰,即回軍吞武裏,一些文武官員都在城外歡迎,並陳說鄭王失政,民不聊生。昭披耶查克裏遂被擁立爲王,乘機把鄭王定罪,處以極刑,其年四十八,鄭王的太子及其他王妃所生子女二十多人民被處死。有些曆史學者對鄭王晚年罹患精神病一事,深表懷疑,甚至認爲他是遭人蓄意構陷誣蔑,以作謀取王位的借口。(1.《泰國史話》,第170-171頁。2.《東南亞佛教史》(泰文),載《佛輪》月刊第20卷。)
吞武裏王朝雖然很快覆亡了,但鄭信畢竟是複興民族與國家的大英雄,豐功傳績,受到後世泰國人的欽敬。在吞武裏黎明寺裏還供奉著鄭王的巨型塑像,一百多年來,受到人民的瞻仰與禮拜。此黎明寺,一般人(特別是華人)都稱鄭王寺。在吞武裏市中心,一個巨大圓環中央,亦塑有高大的鄭王騎馬出戰銅像紀念。
第五章 曼谷王朝的佛教
第一節 曼谷王朝佛教的發展
當鄭王複國征服群雄時,他早年的知已及心腹部將昭披耶查克裏,是一個重要軍事人物,曆次征討立功甚多。公元1782年吞武裏王城等地突然發生叛亂,昭披耶查克裏就乘機殺了鄭子,被部下擁立爲主,簡稱拉瑪一世(公元1782-1809),即今日曼谷王朝的開創者。
拉瑪一世登位後,即遷都湄南河對岸的曼谷。他征用柬埔寨民工一萬人及老撾五千人,在曼谷興建王宮和玉佛寺,曆時叁載。又五一節鑿城堡戰壕,及環城河道,以防敵人的侵襲。
拉瑪一世年輕時曾出家爲僧,與鄭王所住之寺院爲鄰,因此二人結識爲好友。後來鄭王複國攻下大城後,由拉瑪一世之弟帕摩诃蒙特裏(Phra Maha Montri)引薦投入鄭王麾下,馳騁疆場,兄弟二人立下了不少功勞,極得鄭王受護與重用,很快升至將軍,官高爵顯。
拉瑪一世奪得王位後,除了戰爭保衛國家外,立意將曼谷建成像過去的大城都一樣,他在王宮內建築玉佛寺(Emerald Buddha Temple)供奉玉佛,又下令修建其他十叁座佛寺,如著名的菩提寺(原名古寺),曆時七年多,巍峨壯麗。(陳明德《泰國佛教史》第15節(淨海譯)。)
他又谕令恢複過去被鄭革職的僧王,並重新妝任多位高等僧伽尊長,來管理全國僧團;革除了鄭王所封的僧王及高僧伽尊長,或予以降職,或令還俗。(棠花:《泰國四個皇朝五十君主簡史》,第108頁。)命令在各處已毀壞的佛寺,如大城、華富裏、彭世洛、素可泰等地,搜集古代的佛像,共得1248尊迎至曼谷,加以修飾後,收藏在新建或其他修理過的佛寺裏供奉,或賜給一些佛寺供奉。(陳明德:《泰國佛教史》第15節。)
1788年,佛教召開僧伽長老會議,僧王任主席,決定在大舍利寺(Wat Mahadhatu,爲王弟所建),整理結集叁藏,費時五月完成。參加長老及上座比丘218位,另有在家居士學者32人。已經結集完成叁藏,爲作永久保存,全部用貝葉印製,加貼金粉。此叁藏共有354劄,分律藏80劄,經藏160劄,論藏61劄,聲明差別等53劄,共貝葉3686束。又編印其它藏經及注釋,分送各地佛寺,供比丘們研讀。從此研究佛法風氣盛行。(同上。)
1808年,自素可泰迎請座廣六米高的巨佛,至曼谷王城中心新建的善見寺供奉。此尊佛像爲素可泰王朝時所鑄造(公元16世紀)。拉瑪一世在位期間,運用國王的權力,促進保護及改革僧團。在1782年及1801年中,…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