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南传佛教史▪P42

  ..续本文上一页,他还俗后,又写了一些世俗的诗篇和战歌。同时期又有摩诃伽比丘着《富楼那所教经诗》(Punnova-da)。(1.《印度支那文明史》,第196页。2.陈明德着《泰国佛教史》,第13页。)

  波隆科斯王去世后,国家经过五十多年的承平之局,一般官吏大多飞于奢华,耽于逸乐,武备久疏。却在这时,内部又发生争夺王位,外则强敌侵陵,国事日非。王位由伊迦德(公元1758~1767)王子争得,偏偏他又昏庸无能溺于淫乐,不足以领导国家。

  1759年,缅甸贡榜王朝创立者职权瑙帕雅,兴兵侵泰,先攻占坦沙里,继续北上,围攻大城。后因雨季,尤以阿瑙帕雅身罹重病,只得退军,于归途中死亡。1765年,缅甸孟驳王再向泰大规模用兵,大军分两路,北路自清迈南下,南路由坦沙北上,直向大城挺进。缅军围攻大城,经过十四个月激战,双方死亡枕藉。而且缅军粮饷源源而来,城内泰军则外援断绝,民众尽成饿殍,加以瘟疫流行。至1767年4月,在缅军的炮火猛轰下,终至城破国亡。这次战争后,大城被夷为废墟,所有王宫佛寺、民间房屋,多半被火烧毁。泰国历代所存文献典籍,都付诸一炬,无数财物珍宝都被掠走。有三万多泰人,被掳走为奴,其中包括一些王子和僧人。(《泰国史话》,第147-155页。)至此,经过417年的大城朝灭亡。

  第四章 吞武里王朝的佛教

  (公元1767~1782年)

  缅甸攻陷大城以后,适在此时中国干隆皇帝几次派军征缅,使得缅军主力不能不调回应付,只留下三千驻军统治泰国,借以镇压泰人的反抗。

  由于缅甸军力在泰国很薄弱,这时在泰境其他各地有力量的太守,都份份起来拥兵割据称雄。他们约有五大势力,其中有一位中泰混血儿,名叫郑信(Phya Taksin),(郑们未为王前,曾任达城(Tak)太守,很得百姓爱戴,都尊称他Phya Tak或Chao Phya Tak Sin,泰文义为达城太守或达城太守信;后来调任其他地方任职,人们还是这样称呼他。至于泰国历史上则称他 Phrachao Tak Sin(Phra是尊称,Chao是王之意)。一般人亦简称郑昭,即是郑王之意。)以罗勇为根据地,嗣后占领春武里、洒竹汶等地,势力大增,遂溯湄南河北上,取得吞武里、曼谷,然后进军大城,缅甸大将苏纪(Sugyi)阵亡,于是沦陷半年的大城,为郑信所光复,成了泰国复兴民族的大英雄。郑信见大城已毁坏过甚,不堪再为王都,决定至吞武里定都称王,这就是著名的“吞武里王朝”,当时郑信年仅三十四岁。

  在登基后两年多内,送信又领兵南征北计,剿平国内其他割地称雄的四大势力,重收柬埔寨和老挝为属国。公元1775年与缅军作战,攻入清迈,划为泰国的领土,奠定了今日泰国疆惑的基础。

  郑信是广东澄海郑镛之子。郑镛年轻在乡时,放荡不羁,不容于乡里,遂南渡于泰国大城,后因赌致富,聚泰女洛央(Nok Iang)为妻,于1734年生下郑信。郑信七岁时,入哥萨瓦寺(Wat Kosavat)从高僧通迪(Tong Di)读书;十三岁依泰国风俗入三毗诃罗寺(Wat Sam-vihara)出家为沙弥,攻读佛学及巴利文。几年后还俗,受义父荐引为波隆科斯王侍卫官,余暇时学习华文、印度文、缅文、越文等。至二十一岁时,再入哥萨瓦寺出家为比丘三年,从高僧研究佛学及巴利文,还俗后又入宫提出任原职。国王见他甚有才干,封为达城太守。(1.冯汝陵:《泰国史话》,第157-158页。2.丘继华编译:《暹罗七百年史》,第39-40页。)

  缅军侵泰前,奉诏入大城,协防王都,缅军围攻大城时,郑信勇敢善虎,能以少胜多,但不为昏庸国王所重用。郑信眼见大城大势已去,危在旦夕,乃率领部下五百人,突出缅军重围,到达泰国东岸的罗勇,招募各地华泰青年国加入部队,起来保护国家。不久知大城已陷落于缅甸,非常愤慨,就决心驱逐外军,以光复国土为已任。

  郑信定都于吞武里后,命令修复黎明寺(Wat Arun),并加以扩充,作为宫内的王家佛寺,不住僧众。王以下谕,在大城陷落时,奔赴各处避难流落的僧人,回归到原来的佛寺,并给与各种协助。他聘请有德学的高僧来吞武里王都安住,册封僧爵及职务,推行弘法工作,淘汰不良的出家僧众,鼓励优秀的僧人。他协助搜集于战争中散失的三藏及各种典籍,如有缺失不全的,就向柬埔寨等国抄写补全。(陈明德:《泰国佛教史》第14节(净海译,载《海潮音》四六卷四月至八月号)。)

  1778年,郑王派兵征服永珍,接着又攻占琅勃拉邦。他从永珍获得价值连城的一尊玉佛,迎归吞武里供奉承。关于此尊玉佛的历史,据五百年前一位泰僧用巴利文写的《玉佛传》记载:约在佛灭后四百年时,印度龙军论师造,以七块翡翠绿玉雕成,高60公斤,宽48.公分,在头、肩、腹、膝等部,内藏九粒佛陀真舍利。这尊玉佛在南印度供奉约一千年,后来因为战乱,一个战败的王子带玉佛逃至斯里兰卡,就献给斯里兰卡国王供奉。公元十三世纪,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正传入泰国,斯里兰卡国就就将玉佛赠送给素可泰王朝。后历长久战乱,人们对玉佛和历史都淡忘了。直到公元1433年,在泰北昌莱被发现,因佛像身上一片贴金脱落,现出灿烂的玉质,而轰动全泰北,人民纷纷前往礼拜,当时清迈王就将玉佛迎至南邦供奉。1468年又迎至迎至清迈一佛寺。1551年移至琅勃拉邦供奉,经过三十三年,后因惧缅兵入侵,迁都至永珍,玉佛也同时移至永形。郑王征计永珍战胜后,获得这尊玉佛,就迎至吞武里王宫供奉。1782年,曼谷王朝成立后,在对岸曼谷建玉佛寺作永久供奉。(净海:《曼谷玉佛寺》,《慈航》季刊第三期。)

  郑王创立的吞武里王朝,是泰国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可惜只维持了十五年。根据泰史记载,他后来精神错乱,因他受佛教影响很深,平常欢喜修习止观禅定,精神病发作期间,曾自称是圣者,命令僧人向他礼拜,违者辄遭毒打,或革除僧籍。结果引起人民的反对,生起叛乱,郑王被叛军所困,知形势不利,自愿退位为僧。而在这时,郑王派往证讨柬埔寨的名将昭披耶查克里(Chao Phay Chakri)兄弟,得悉国内生变,未与柬军交战,即回军吞武里,一些文武官员都在城外欢迎,并陈说郑王失政,民不聊生。昭披耶查克里遂被拥立为王,乘机把郑王定罪,处以极刑,其年四十八,郑王的太子及其他王妃所生子女二十多人民被处死。有些历史学者对郑王晚年罹患精神病一事,深表怀疑,甚至认为他是遭人蓄意构陷诬蔑,以作谋取王位的借口。(1.《泰国史话》,第170-171页。2.《东南亚佛教史》(泰文),载《佛轮》月刊第20卷。)

  吞武里王朝虽然很快覆亡了,但郑信毕竟是复兴民族与国家的大英雄,丰功传绩,受到后世泰国人的钦敬。在吞武里黎明寺里还供奉著郑王的巨型塑像,一百多年来,受到人民的瞻仰与礼拜。此黎明寺,一般人(特别是华人)都称郑王寺。在吞武里市中心,一个巨大圆环中央,亦塑有高大的郑王骑马出战铜像纪念。

  第五章 曼谷王朝的佛教

  第一节 曼谷王朝佛教的发展

  当郑王复国征服群雄时,他早年的知已及心腹部将昭披耶查克里,是一个重要军事人物,历次征讨立功甚多。公元1782年吞武里王城等地突然发生叛乱,昭披耶查克里就乘机杀了郑子,被部下拥立为主,简称拉玛一世(公元1782-1809),即今日曼谷王朝的开创者。

  拉玛一世登位后,即迁都湄南河对岸的曼谷。他征用柬埔寨民工一万人及老挝五千人,在曼谷兴建王宫和玉佛寺,历时三载。又五一节凿城堡战壕,及环城河道,以防敌人的侵袭。

  拉玛一世年轻时曾出家为僧,与郑王所住之寺院为邻,因此二人结识为好友。后来郑王复国攻下大城后,由拉玛一世之弟帕摩诃蒙特里(Phra Maha Montri)引荐投入郑王麾下,驰骋疆场,兄弟二人立下了不少功劳,极得郑王受护与重用,很快升至将军,官高爵显。

  拉玛一世夺得王位后,除了战争保卫国家外,立意将曼谷建成像过去的大城都一样,他在王宫内建筑玉佛寺(Emerald Buddha Temple)供奉玉佛,又下令修建其他十三座佛寺,如著名的菩提寺(原名古寺),历时七年多,巍峨壮丽。(陈明德《泰国佛教史》第15节(净海译)。)

  他又谕令恢复过去被郑革职的僧王,并重新妆任多位高等僧伽尊长,来管理全国僧团;革除了郑王所封的僧王及高僧伽尊长,或予以降职,或令还俗。(棠花:《泰国四个皇朝五十君主简史》,第108页。)命令在各处已毁坏的佛寺,如大城、华富里、彭世洛、素可泰等地,搜集古代的佛像,共得1248尊迎至曼谷,加以修饰后,收藏在新建或其他修理过的佛寺里供奉,或赐给一些佛寺供奉。(陈明德:《泰国佛教史》第15节。)

  1788年,佛教召开僧伽长老会议,僧王任主席,决定在大舍利寺(Wat Mahadhatu,为王弟所建),整理结集三藏,费时五月完成。参加长老及上座比丘218位,另有在家居士学者32人。已经结集完成三藏,为作永久保存,全部用贝叶印制,加贴金粉。此三藏共有354札,分律藏80札,经藏160札,论藏61札,声明差别等53札,共贝叶3686束。又编印其它藏经及注释,分送各地佛寺,供比丘们研读。从此研究佛法风气盛行。(同上。)

  1808年,自素可泰迎请座广六米高的巨佛,至曼谷王城中心新建的善见寺供奉。此尊佛像为素可泰王朝时所铸造(公元16世纪)。拉玛一世在位期间,运用国王的权力,促进保护及改革僧团。在1782年及1801年中,…

《南传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