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佛教史▪P37

  ..續本文上一頁一磚塔底部,構造很類似佛統原形古塔,推爲公元五、六世紀之建築物。其他亦出土石佛像及銅佛像多尊。無論是佛像的塑造,佛塔及寺院的建築,都表現了墮羅缽底時代藝術優美的風格。泰人認爲墮羅缽底的是沿了金地國的佛教信仰,盛行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雖也有人信仰,全不普遍。(1.陳明德:《泰國佛教史》第3節。2.《慶祝二五佛紀特刊》,第18-21頁。3.《古代南洋史地叢考》,第159-162頁。)

  墮羅缽底國的衰亡,是因公元九、十世紀時柬埔寨的安哥(Angkor)王朝日漸強大起來,金地國都被攻陷,勢力爲其所代替。沿湄南河流域很多城郡,如羅斛封給王子爲屬地;在巴塞河(Pasak)流域內,有逝調國(Srideva,現在碧差汶府),也成爲屬地。除此,柬埔寨的勢力還進入到泰國境東北方首要的城郡披邁,但未能完全消滅北部及西北部孟人的控製的各重要城郡。柬埔寨安哥王朝前期與中期,信仰婆羅門教及大乘佛教,亦曾影響和傳入泰國中部。

  (二)大乘佛教的傳入

  大乘佛教傳入泰境,可分兩個時期:一是印尼室利佛逝王朝時傳入;二是從柬埔寨傳入,即當羅斛國時期。

  約在公元八世紀,印度大乘佛教先傳至蘇門答臘及爪哇,再越海傳至柬埔寨。一些大乘佛教僧人傳教師,來自迦濕彌羅(又名罽賓,今克什米爾),至蘇門答臘及爪哇時,那時正是室利佛逝最興盛時期,信奉大乘佛教。由于室利佛逝當時國勢強大,武威伸至馬來亞及泰境南部,即從北大年至素叻。信仰大乘佛教的室利佛逝國,將大乘佛教傳入馬來亞及泰南。本來在墮羅缽底興盛時期,泰國南部和連接馬來亞及泰國南。本來在墮羅缽底興盛時期,泰國南部和連接馬來亞境內,有不少大小邦國,如中國史籍中記載的赤土國,據考即現在馬來亞柿武裏(Saiburi,也有說是緬甸南部的丹老Mergui),人民信仰佛教及婆羅門教,盤盤國(Phan Phan),即現在泰國素叻,人民信仰上座部佛教,丹眉流,即現在泰國六坤。這些地區,在公元七至十一世紀,都成了室外利佛逝的領域。室利佛逝的嶽帝王朝,因與南印度波羅王朝關系友好,接受傳入密宗的信仰,同時也傳到馬爲亞及泰南。從泰國古代的佛教建築,也可考證大乘密從室利佛逝時期傳入泰境,如猜耶佛塔、六坤古塔(此塔外形是後來加修,爲斯裏蘭卡式),及用混合金屬鑄造比人大的觀世音菩薩像,或多種泥塑的佛像菩薩像,完全與室利佛逝(爪哇島)時代的形式一樣。在泰南博他侖府的沙旺洞(Sawan)、霍刹魯洞(Akhalu),北大年府的甘攀山(Kampan),也拉府的達抛山洞(Tabhau)等處,發現很多古物,都是大乘佛教及室利佛逝勢力影響的産物。室利佛逝的大乘佛教只傳入泰境南部,而未及中部及北部。雖然在中部佛統曾發現室利佛逝時代一些觀音菩薩像等,東北部嗎哈沙拉堪(Mahasarakhram)也發現一些菩薩像等,但都很小,可能是後來從南部帶入。(陳明德:《泰國佛教史》第4節。)

  公元十世紀中期至十叁世紀中期,柬埔寨自蘇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 Ⅰ,公元1002-1050)以後,勢力伸于泰境各地,成立多個統治城郡。以羅斛爲中心,統治墮羅缽底以南地區;以素可泰爲中心,統治墮羅缽底以北地區;以室利提婆(Srideva,古地名,在碧差汶府)爲中心,統治巴塞河流域各地;以披邁爲中心,統治南部高原地區;以色軍(Sakonnakhon)爲中心,統治北部高原地區等。其中以羅斛最重要,所以在泰國曆史上稱“柬埔寨統治時期的羅斛國”,或稱“羅斛王朝”(Lopburi Period)。

  柬埔寨安時期諸王,有些是佛教徒,有些是婆羅門教徒。流行在羅斛時期的佛教,有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只是上座部佛教産不興盛,因爲雖然有些柬埔寨國王是佛教徒,但都信仰大乘佛教。羅斛時期的大乘佛教,是從柬埔寨扶南時期傳承下來的,當墮羅缽底興起時,信奉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暫時受到陰滯;到室利佛逝時,在乘密宗又傳到柬埔寨及境中部和南部,很快發展起來。

  柬埔寨統治泰國時,曾建築了很多佛寺和神廟(神廟泰人又稱石宮)等,譬如披邁石宮、拍隆藍石宮(Phanomrunk)等。披邁石宮是大乘密宗重要的地點,推定建于公元十或十一世紀。石宮門上的雕刻,東扇爲降叁世明王像,西扇爲佛陀感化瞻婆王的故事。這些圖像都是大乘佛教的象征,特別是密宗。在羅斛的叁峰塔,也明顯的證明是大乘佛教的遺址。除了建築,羅斛時期還遣有很多古物,如佛像、菩薩像、神像等。尤其有很多小型泥質的護身佛(後人所稱),頭戴花冠璎珞,手持賜福物,或耳垂長,或手作降魔印,這些形式都與大乘密宗有關。但是當時羅斛本人民,並未完全隨柬埔寨人去信仰大乘佛教,仍有很多人保持信仰墮羅缽底流傳下來的上座部佛教。在華富裏(即古羅斛)發現一柬埔寨碑文說:“羅斛城有舊部比丘,自墮羅缽底時代傳入;有大乘佛教比丘,自柬埔寨傳入,正輝煌地發展著。”自此,大乘佛教梵文叁藏,代替原有巴利語叁藏盛行于泰國。(1.《泰國佛教史》第5節。2.《慶祝二五佛紀特刊》,第27-28頁。)

  (叁)蒲甘佛教的傳入

  公元1044年,緬甸阿奴律陀王,建立強盛的蒲甘王朝,征滅南方孟族的國家,迎請孟族的上座部高僧至蒲甘,推行佛教改革,熱心提倡上座部佛教。因此,上座部佛教在緬甸迅速發展起來,非常隆盛。對國內外影響很大,一躍使緬甸成爲發揚上座部佛教的重地,而以蒲甘爲中心。

  泰族人原在中國雲南、貴州、廣西等地居住,自公元前一、二世紀逐漸向東南方遷移。到公元十一世紀中期,泰族人南徙更多起來,不久,便建立了蘭滄((Lan Chang)和蘭那(Lanna)兩個小國家。蘭滄泰族一系,後來向泰國東北部發展,成了以後的老撾。蘭那是泰族首先在泰境內建立的一個小帝國,在中國史書上稱“八百大甸”。又自公元十至十二世紀,史稱“前八百大甸”(都城在清盛);自十二至十五世紀,史稱“後八百大甸”(都城在清邁)。蘭那泰族;自十二至十五世紀,史稱“後八百大甸”(都城在清邁)。蘭那泰族,在中國境內哀牢及南诏時即信仰佛教,待遷移至泰國西北,接受到孟族和柬埔寨的文化後,信仰上座部佛教的,是受到孟族人的影響;信仰大乘佛教的,是受到柬埔佛教的,是受到柬埔寨人的影響。到蒲甘王朝強盛時,勢力先伸展至泰國北部的蘭那國,然後逐漸達到孟族人的中心地墮羅缽底。

  當緬甸人統治了泰國北部等地,並傳入上座部佛教後,因受蒲甘文化的影響,泰國北部佛教的建築等,都富有緬甸佛教的特征,如清邁府的七峰塔,是依蒲甘大菩提塔形式建築,那時蘭那爲蒲甘的屬地。困此泰國曆史學者認爲,此時期的佛教是“蒲甘式的佛教”。蘭那強盛時,轄境包括現在清邁、南奔、昌來及緬甸的景東。(1.《泰國佛教史》第8節。2.《慶祝二五佛紀特刊》,第28-30頁)。

  當時另外還有兩個泰族邦國:一稱拍堯(Payao,公元1096年立國),都城拍堯(在今昌萊);一稱哈裏奔猜(Haribhujaya今南邦),由孟族血統遮(Cama)女士統治。這位女王曾請五百位僧人,攜帶叁藏聖典往各地弘法,因此奠定北部上座部佛教深遠的基礎。(1.《泰國佛教史》第3節。2.R obert C.Lester:Theravada Buddhism in Southeast Asia,第73-74頁。)可是不久女王就攜民南徙,這地方一度被羅斛族所占。這兩個小國和前面的蘭邦,泰國曆史稱爲“古仄族的叁城國”,但他們始終仿處泰國西北一隅,而且時常受到柬埔寨和蒲甘勢力的影響,政治動蕩不定,沒有多大發展,致使後人對他們認識不多,也不甚重要。在泰境北況的蘭那和蘭滄泰人,受蒲甘佛教的影響,信仰上座部佛教;但自素可泰南部以下的泰人,因先受柬埔寨傳入大乘佛教和婆羅門的影響,大多仍信仰大乘佛教。

  (四)斯裏蘭卡佛教的傳入

  當公元1155年,斯裏蘭卡波洛羅摩婆诃一世,熱心護持振興斯裏蘭卡衰微已久的佛教,改革僧團。這種偉大的盛事,傳到其他信仰佛教的國家,就有緬甸蒲甘和孟族的僧人,到斯裏蘭卡留學,在斯裏蘭卡僧團重新受比丘戒,當他們修學院完成後,回到自己的國家,傳布斯裏蘭卡的佛教。

  至于斯裏蘭卡佛教傳入泰境,是在公元1257年以前。據說在公元十一世紀初期,斯裏蘭卡有一位羅畝羅比丘,從蒲甘到泰南六刊弘法,成立斯裏蘭卡僧團,得到國王和人民的信仰。當時六坤是屬于室利佛逝血統的馬爲王統治。在六坤有一座“舍利塔”。原來建造是室利佛逝的形式,後經加建改爲斯裏蘭卡的式樣。(1.《泰國佛教史》第9節。2.《慶祝二五條紀特刊》,第31頁。)

  泰族人正式建國是在公元1257年,就是“素可泰”王朝。約在公元1277年,有一碑文記載說坤藍甘享王(Kun Ramkamheng)造寺供養處六坤來的高僧,這可證明斯裏蘭卡的佛教僧團,早先傳入六坤,後來聲譽遠揚至素可泰,而受到國王的信仰,于是就禮請斯裏蘭卡僧團的出家人至素可泰弘揚佛法。(《慶祝二五條紀特刊》,第32頁。)

  自斯裏蘭卡上座部佛教在泰國獲得發展後,原自柬埔寨傳入多數人信仰的大乘佛法,逐漸滅亡。但最初佛教也爲兩派:一是原先存在的僧團,一是斯裏蘭卡傳入的上座部僧團,這和當時緬甸、孟族、柬埔寨一樣的情形,後來漸漸合成一派(斯裏蘭卡系)。在泰國這兩派僧團由協議而和合無淨,這可從那時舉行受戒的儀式獲得證明,即受戒的人,須念誦巴利文叁皈和梵文叁皈條一次。(《慶祝二五佛紀特刊》,…

《南傳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